APP下载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创新路径

2019-06-14彭琳琳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工匠精神

彭琳琳

摘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的重大使命。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出发,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质上是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的文化适应并最终获得特定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工匠精神的培育逻辑要着重注意四个方面:氛围的融洽性、环境的情景性、过程的参与性和身份的认同性。因此,职业院校要通过构建“现代师徒制”强化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的合法身份,搭建情景化的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受程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沟通校企文化促进学生对自己新身份的认同,以此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

关键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工匠精神,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C-0061-04

在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至此,“工匠精神”一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实施以及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状况等,“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当前,我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最终需落实到新时代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实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与制造业转型所需人才的规格的不谋而合。作为以培养制造业人才为办学目标的职业院校,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成为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合法的边缘性视角出发,来探讨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创新路径。

一、学习的新理解——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是美国人类学家J·莱夫和E·温格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提出来的。通过强调完整的人和把主动行动者、活动和世界看做相互联系的整体, 凸显学习的社会特征, 提出了“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过程”著名论断。[1]

其中,“合法”是对学习者学习身份的认可与学习权限的赋予,只有在合法的情况下学习者才能加入共同体中进行主动的学习,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边缘性”是一个动态概念,也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为学习者赋予了不断发展与成长的进步空间。“参与”意味着学习者应该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专家或同伴的互动,学习他们为建构知识所做的事情。

长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让作为新手的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逐渐深入的参与过程,逐步从老手前辈那里获得实践共同体的经验方式、文化价值和行为规范。学习者从自身的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中形成对其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对正式学习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和传授的缄默知识的理解。最终使学习者实现对共同体文化的吸收与融入,实现自身身份的转变与认同,实现实践共同体在更替中的代代相传。

二、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既包括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也包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等等。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实现从学生身份到匠人身份的真正转换,并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推动行业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由此可见,无论是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还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程,学习者都要经过在真实情境中,在实践共同体中从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过程。从合法的边缘性视角出发,整理两者的契合点,归纳出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重视的四大逻辑。

(一)注重培育氛围的融洽

首先,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前提是学习者身份的合法性,这使得学习者具有进入实践共同体学习的正当身份。合法身份的赋予能够从心理层面上减少共同体成员对新成员的隔阂。其次,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突出学习的社会性特征,指出社会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知识的意义是人与人协商的结果,而非被动传授的真理。再次,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强调共同体中老手的指导者和辅助者身份,主要担任指挥与引导的工作。综上,我们可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共同体的成员一直处于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之中。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共同体而言,主要有两种构成模式,一是由在校教师与学生组成,一是由企业实训师傅与实习徒弟组成。前一種模式不存在身份的合法认同问题,主要是受传统师生观念的消极影响,教师被看作是知识与人格上的权威,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足。后一种模式在我国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下,参与者缺少对实践共同体的认同度与接纳度,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实践共同体构建。实训师傅没有真正完成自己的指导任务,对学生的发展关注度不够,徒弟依旧秉持着自己的学生身份,进而导致在企业实习的效果不如人意,减少自己的实训热情。可见,良好的共同体氛围是工匠精神培育取得满意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强调环境的情景性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强调学习环境的情景性,学习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情景中蕴含着没有“符号化”的默会知识和其他一些知识,是在与情境的交汇中产生的。[2]默会知识的传授不能仅依靠语言,甚至有些知识很难通过口头语言传递,而需要依靠有经验者的真实示范,在行为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向学习者进行输出。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者不知不觉间从有意识的行为逐渐过渡到机械性的习惯,模仿他人的自觉性与不自觉性,从内心到外表去模仿熟手,以此达到熟手的标准。[3]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真实情景。如果仅对工匠精神进行历史介绍或内涵解读,只能让学生识记一些概念,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陷入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模式中。工匠精神既是精湛的工作技艺,也是对自身所从事工作的无限热爱,是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的负责态度。积极态度的形成是需要漫长的培育周期的,且需借助真实情景的辅助,以此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形成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可见,真实的情景是工匠精神培育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障。

(三)关注过程的参与性

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概念中,“边缘性”意味着个体在某一共同体中或多或少地、多样性地涉入实践活动,学生作为新手,部分地、不完全地参与共同体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向完全参与、充分参与、中心参与、深入参与前进的趋势与可能。[4]它表明新手在刚加入共同体时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只是在身份、文化和意识方面等暂时处于边缘化状态。新手通过与共同体中熟练老手的频繁互动,逐渐实现对团体文化、意识等的理解,由邊缘性参与逐渐达到充分参与。

职业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动接受与自觉转换。从以往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来看,作为新人的从业者最初都是从边缘性参与介入,做打杂的活儿,学习简单的技艺,逐渐掌握做工的完整流程,进而实现从按部就班地制造到推陈出新地创造。新手在个人技艺提升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积极态度,完成了到充分参与的转换。因此,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从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转变。可见,实现学生过程参与是工匠精神培育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环节。

(四)重视身份的认同性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理解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分析学习的一种观点,是文化知识获得的过程,是身份转变的轨迹。[5]作为新手的学习者基于自身技艺的提升,其角色也从学习者变为了工作者、参与者。身份的转变既包含了学习者对自身新身份的认同,也包含了学习者对实践共同体中的文化认同。实现学习者身份的变革以及对共同体文化的认同是该学习过程追求的终极目标。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目的在某种层面上就是要实现学生从学生身份向工作者身份的转换,实现学生对工作者身份的认同,实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要达到这个目标,单靠学习者自身是无法达成的,还需要他人和群体的情感感染,正式成员对非正式成员的情感感染,使得个体意识能够跟随集体意识,产生群体的团结感觉。[6]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文化的互补作用,有助于衔接好学习者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断层。可见,实现学生对自身新身份的认同是工匠精神培育取得满意效果的最终表现。

三、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创新路径

(一) 构建“现代师徒制”强化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的合法身份

“合法的边缘性”是在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批判,对学徒制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德国的工匠精神传承好,不可忽视其学徒制的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群体的有效互动。作为新手的学习者无论是学习相关基本知识,还是获取实践技能,离不开群体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指导者,需要一个优秀的模仿对象。对于院校而言,教师就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职业院校现有的师生关系不能够满足工匠精神培育的条件。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学关系是一对多,一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进行授课,对于静态的理论知识教学而言虽具有效率高的优势,但对于动态的工匠精神培育而言,却会弱化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职业院校应及时吸取学徒制的精髓,按照一对一的基本原则,建构现代师徒制。充分发挥师生共同体的作用,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道德、情感、态度等的发展形成全方面的影响。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师徒实践共同体,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影响。优秀的企业师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就是工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但由于他们的企业身份,在对徒弟的实际指导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可引进优秀的实践师傅完善学校的师资队伍,合理分配专职、兼职教师的比例,加强学生与兼职教师的联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获得更充分的发展,培育完备的工匠精神。

(二) 搭建情景化的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受程度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强调情景的真实性。工匠精神的传承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真实的情景。真实情境(Real situation)是以操作性任务为主的实践场域,具备全要素的真实工作环境,共同参与的真实活动氛围。只有在真实或高度仿真的情景中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并把握一个优秀工匠所需具备的技能性、非技能性要素。它是院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院校要搭建情景化的实训基地或提升现有实训基地的真实度,需要寻求企业的合作。企业的参与能够最大化实现学习场所与工作车间的对接,能够引入先进的机械设备,能够创设与时俱进的实训任务。因此,学生能够在正式就业之前掌握好实践操作技能,形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和工匠精神。其次,职业院校不能仅仅只把“情景化”看作创设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工作场所还应涵括参与、文化、互动等关键要素,各要素协调配合,才能使工匠精神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影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产生最大化影响。再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院校对于情景化实训基地的构建不应局限于实际场所,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构建虚拟实训基地,弥补部分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也应成为未来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新手在实践共同体中完成了从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的参与程度转变。共同体中的成员关系是平等的,他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共同体中的老手监督新手并给予其激励指导,使新手在自我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的蜕变。学生的参与过程始终都是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能够较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好坏受到外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影响,更重要的是来自学习者自身内部的情感态度的影响。

同理,职业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尤其对于培育工匠精神这一类含有非物化的素养而言,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就显得格外重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的学习空间狭小,总是在教师的严格管束下进行学习。基于合法的边缘性视角分析,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将有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建构起师生间即实践共同体的平等和谐关系,转变教师角色、实训基地的创设要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效地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基本素质。

(四)沟通校企文化促进学生对自己新身份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它是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是对自身新身份的认同,是對实践共同体文化的吸收与认同。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个体对文化的认同,促使个体去规划自己的行为,模塑自己的思想体系。[7]对于职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要经过从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就不能避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问题,越早树立身份意识,就越有利于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不能只依靠学校的教学来实现,也要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企业应与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企业向学校提供的不再仅限于人才、设备和实训素材,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应将自身文化深入渗透进企业实习车间,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也能感受到未来的就业环境与文化,以便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认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对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要意识到在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对他们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要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学生在校园里就能直接、充分地感受到企业文化,这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易芳.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下高职职业素质培养研究[J].职业,2015(24).

[2]沈佳乐.实践共同体:一种职业教育学习逻辑的重审[J].职业技术教育,2014(13).

[3][美]J·莱芙,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兰.教师实践共同体建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5]才晓茹,邵路才.实践共同体:职校学生软技能习得的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

[6][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夏 英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craftsman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ultiv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essentially the process of the students' cultural adaptation in the practical community and ultimately the gaining of membership in the specific practical community. The logic of cultiv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should focus on four aspects: harmony of atmosphere, situational environment, participation of process and identification of identity. Therefor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legal identity in the practical community by constructing "modern teacher-apprentice system". They should build situational training base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They should establish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to mobiliz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e school-enterprise culture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heir new identity, so as to realiz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Key words: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raftsman spirit; innovative path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工匠精神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