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置可见的职业学校社团育人机制

2019-06-14麦磊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2期

麦磊

摘要:从“可见的学习”理论视角审视职校社团,提出“可见的社团育人机制”。其中,教师是强有力的干预者,学生是自身成长的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可见”指学生的成长既对教师可见也对学生可见。当该机制内置于社团,成为其内在属性时,将有效地实现社团的育人功能。在当前资源尚不均衡的条件下,本研究将社团发展的关注点从外在的资源条件转向其内在属性。

关键词:可见的学习;职校社团;内置可见的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C-0017-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目标。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为他们提供了劳动技能的实践空间,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及个性的发展等机会。一些学生通过校园社团的锻炼获得全面发展,为成为社会人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但不容忽视的是,仍然有部分学生游离于社团之外,或即使参加社团也并未从中获益。已有对大学生社团的研究对于职业学校社团亦有借鉴意义。研究显示,一些学生社团组织仍存在目的性模糊、组织自觉性缺乏、组织自主性不足(施技文,2014),学生自我评价认为参加的社團活动较少,未到一般水平(胡三曼,刘明前,2011),社团成员交往的程度和密度较低,仅为15.7%(李凤兰,2008)等问题。刘卓和陈曦(2006)的调查显示,只有7%的学生是在仔细了解过社团目标、体制和理念之后选择加入的。孙荣山(2017)通过扎根理论得出的理论模型表明,大学生社团卷入度(依附程度)受社团定位、目标指向、过程投入、持续程度和成就收获等因素影响。要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不能忽视成员的主体性,需要引导学生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

因此,在职业学校仅仅注重发展社团的数量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尚不能体现社团育人机制的有效性,要真正实现社团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我们需要探究有效的社团育人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一、一个职校生的社团经历

小王考入职业学校时,在全市4万多名考生中位列第25000,即使在职校也并非佼佼者。但在随后的3年中,她经历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形成了较高的综合素养,最终站在了世界级科技创新项目的领奖台上。

社团的经历究竟给予了小王什么呢?

1.接纳不足与失败。职校的社团不是一个集中学生已有优势的地方,而是给予学生发展机会的地方。对弱点的接纳,赋予学生足够的信心用努力去弥补不足,去大胆尝试各种可能性。

小王进入的第一个社团是学生会宣传部,当时她唯一算得上的特长是小学时学过一点素描。在宣传部,她和学长们一起画海报,布置宣传栏,她即使尽力也只能做到中规中矩。但她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指责和贬低,这给了她信心。在她看到礼仪社团招新时,尽管她完全不擅长表演也报名加入了。在汉服社练习古典舞蹈时,她的舞姿好像做操,但这丝毫没有妨碍她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表演。这样的经历也发生在后来的主持人社团、文明风采演讲社团等等。虽然她在很长时间里表现并不出色,但她从来没有被拒之门外。正是在这种不断证实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失败的过程中,她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随着练习的增多,原本并不擅长的事情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了,大量的经验使她能从容应对各种基本任务,在不知不觉间她已经成长为全校比较知名的大型活动主持人了。三年级的整个暑假,小王都在学校参加科技创新社团的训练,团队以华东区一等奖的身份将远赴英国参加国际大赛。

2.接力引导。众多社团的教师在小王成长的每一个路口都拉了她一把。接力引导背后,是教师对每个社团成员的不断测量、评估和目标设定。教师的接力引导让小王不断地体会到正面的推动。

刚入校时,小王受到班主任的鼓励毛遂自荐发表全校军训汇报演讲,这件事为她在新班级里迅速赢得了认可,她当选为班长。学生会招新,小王和同学们又在班主任鼓励下进入学生会。学生会的指导老师(系部德育主任)引导组建了学长俱乐部,小王参与了组建工作和之后的俱乐部活动。当小王在礼仪社的成人礼中成功出演“赞者”后,团委老师动员她参加了主持人社团。虽然小王在主持人社团中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她所表现出来的刻苦和乐观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欣赏,到学校创新社团成立时,指导老师特意找到小王,她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踏入了编程、机器人的未知领域。

3.拓展视野。社团让小王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职业学校的边界在她眼前不断延伸。学生会、礼仪社让她走上了舞台、演讲台,认识了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师生;学长俱乐部让她从优秀学长那里获得了生涯规划的经验,学长的引荐还让她获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极大地拓展了专业视野;团委组织的与社区培智学校的活动,将小王的视线引向了社区和社区公益;走出国门的创新大赛则极大地促动了她加强英语学习的动力,用世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

二、将“可见的育人机制”内置于社团

新西兰教育学家哈蒂提出,学校中真正起作用的核心属性是“可见的学习”。具有这种属性就像内置了某种芯片,可以被称为“内置可见的学习”的学校。“可见”指的是教学应对教师可见以及教学应对学生可见。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哈蒂,2015)这一结论引发了西方教育界的震动,被认为是继《科尔曼报告》发表以来最为重要的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综述,具有革命性的里程碑意义。(彭正梅,2018)

以哈蒂的理论审视职校学生在社团中的成长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是如何发挥关键的引导作用,以及师生在育人关系中是如何相互“可见”的。

(一)教师

哈蒂理论的中国引入者彭正梅(2018)教授指出:“教师不应该只是学生身边的向导,而应该以一种强有力的角色介入学生的学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学生施加影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时收集自身对学生影响力的证据,并基于证据持续不断地改善教学。”

1.营造安全环境。“对学习者来说,安全的环境就是错误得到欢迎和关照的环境——因为我们从错误和反馈中受益良多,以致我们能够从错误方向或尚不得心应手的正确方向汇总获得积累。”(哈蒂,2015)教师常常期待每一个学生都加入社团,但如果仅仅将社团视为发挥学生特长的所在,那么那些没有特长没有爱好的学生就必定无处可去。当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的角度时,便会重新定义社团的育人目标,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容错的环境。安全是指让每个学生有适合其个性的位置,容错是指社团表现允许失败。例如在话剧社团里,教师不仅设置了前台的演员(乐于表现的),还设置了后台的配音(乐于以声音表达的)、人物造型(喜爱化妆发型的)、道具组(喜欢手工制作的),甚至设置剧务组,让那些自认为什么也不会,愿意为整个社团“打杂”的同学也有自己的任务。在安全的环境中,每个人可以放松地做自己喜爱的事,或者慢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或者逐渐发展自己的弱项。一些原本在剧务组的学生在长期旁观之后有一天也有可能走上前台跑个龙套,实现一次对自己的突破。

2.评价和信息共享。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成长做出评价和调整方向,不同社团的教师间也需要相互沟通信息,为学生设计发展方向,干预、调整具体的培养措施。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调整。比如,礼仪社教师逐步让小王发展仪式中的主持能力,學生会指导教师引导小王将绘画技术用于宣传工作,逐步发展写稿能力,创新社团老师挖掘了小王的编程学习能力以及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二是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共同培育机制。比如,班主任鼓励小王进入学生会,学生会指导教师促成了小王进入学长俱乐部与学长建立联系进而进入企业实践,礼仪社老师引导小王进入主持人社团,创新社团教师和机器人社团教师之间的共同培育等等。

3.引导社会主体参与评价和资源供给。大多数职校生将很早进入社会,更早被社会看见他们的成长,更早建立与社区、企业的联结是其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社团评价为帮助学生构建有效联结提供了值得信赖的基础。在小王的成长过程中,她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获得了所长的推荐证明,无疑是向未来工作迈出了踏实的一步。在与社区培智学校共建活动中,小王获得了社区的认可,并在随后发起组织了将机器人课堂开进社区新市民子弟学校的公益活动,将影响扩展到了更大范围。教师不仅引入了社区评价,还为社团育人提供了社会网络资源。当学生会筹办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时,教师指导小王和其他同学一起尝试与学校周边一家知名英语培训机构联系,最终说服对方为校园比赛冠名赞助。

(二)学生

在可见的育人机制中,学生可以清晰地获得对自己成长的理解、观察和反思,从而有可能成为自己成长的教师,哈蒂(2015)认为“这是学生终身学习或自我调节的核心属性”。

1. 目标可见。如何让社团活动被更多的学生看见,这不是一个传播学问题而是教育学问题,当社团是吸纳的而非排斥的,就可以被更多学生看见,可以让更多学生“看见”社团,加入社团。以“汉服舞蹈团”为例,如果社团的目标是为了训练较为优秀的舞蹈者并争取获奖,那么能“看见社团”的就只有那些有舞蹈基础的同学,而排除了所有节奏感很差或身体有障碍的同学;但如果社团旨在“体验音乐中的身体舞动”,只要求定期练习而不以获奖为目标,那么社团就将被“所有想要尝试舞蹈的同学(无论是否具备舞蹈条件)”可见。目标可见使得学生有机会尝试,有勇气参与,能看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进步和切身获得学习的效能感,这种积极的体验将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2.关系可见。社团是学生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有效的育人机制能让成员清晰地看见这种关系的构建和发展,并从中获得充分的资源。关系的“可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关系的有效性可见,为学生带来了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关系的建立过程可见,有利于学生复制新的关系。

首先是师生关系。与课堂不同,社团中的师生关系是不固定的和可选择的。教师在指导社团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主动与教师沟通协商,寻求帮助。良好的社团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社团中的合适位置,充分学习和发挥技能。

其次是校友关系。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毕业学长之间的有效交流空间。这种关系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比如毕业学长更可能提供职场信息,有助于获得课外实践、实习、求职等机会。

社团为职校学生构建与社区和企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社区的公益服务、参观企业或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都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了解企业、社区的需要,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个性可见。以齐美尔的观点来看,一个学生自由加入的社团越多,他的个性也得到了越充分的表达。自由体现在某种具体社会关系上。当人们自愿加入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的时候,就扩大了自己的自由,因为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表达个人的意愿。(周雪光,2003)小王的案例中充分显示出前期社团赋予她的鲜明的个性(个体特征)——擅于和乐于表达,这种个性很自然地让她在后来创新大赛团队中担任了主讲人。

值得注意的是,社团赋予学生的个性是指突出显现出自己的特征,而不是指突出于其他人之中。比如在戏剧社的成员选择担任道具管理员或化妆造型等,他们的个性特征就是擅于和乐于耐心细致有条理地工作。

三、结论

职校社团育人机制的核心属性是教师和学生都对育人的过程清晰可见。这种内置属性是实现学生有效成长的关键。

内置可见的育人机制由教师、学生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教师是强有力的干预者。他们准确辨明自己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要素,通过营造要素、评价学生、调整方向以及协调多元主体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则是自身成长的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他们明确可见自身发展目标、关系构建和个性成长,对教师的干预做出清晰的回应,双方合力的结果是学生成为自身成长的指导者。

内置可见的育人机制,将促进社团发展的因素从外在的资源条件转向其内在属性,当职业学校的教师关注到自身力量的重要性,激发出自身的潜力,成为育人机制内在属性的关键力量,就不会再停留在对资源缺乏、生源差异等外在因素的抱怨上。

参考文献:

[1]胡三曼,刘明前.给予社团参与视角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2]李凤兰.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对武汉地区四所部属高校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刘卓,陈曦.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 [美]瑪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林文静,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5]彭正梅.让教师引导可见的学习[N].光明日报,2018-10-10(14).

[6]施技文.大学生社团组织主体性的缺失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7]孙荣山.基于扎根研究的大学生社团卷入理论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7(2).

[8][新西兰]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M].彭正梅,邓莉,高原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9]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新国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ible learning"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vocational school associations and puts forward "visible associ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In the mechanism, the teachers are powerful interveners and the students are observers, evaluators and regulators of their own growth. "Visible" means that the students' growth is visible to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en the mechanism is built into the association and becomes its intrinsic attribute, it will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associ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balanced resources, this study shifts the focus of association development from external resources to its intrinsic attributes.

Key words: visible learning; vocational school association; built-in visible educ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