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群舞创作中舞台调度技法
2019-06-14林米粟
林米粟
摘要:舞蹈创作中的形式感主要由肢体语言构造与外在形式共同作用产生,外在形式由调度构成,这是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编创手法,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提升内涵、传达情感等起到重要作用。当一个幼儿群舞有了生动完美的舞蹈形象,有了层次分明的结构,有了形象趣味的动作语汇,还必须具有丰富而切题的舞蹈构图调度。幼儿舞蹈的构图与调度走向与成人舞蹈的创作相比,有相近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舞蹈 幼儿群舞 舞台调度
中图分类号:J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075-02
一、解读群舞调度
(一)群舞调度基本定义
群舞调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调度,不仅是舞者来回跑动的技术,更是编导的一种思维方式,除了对舞者空间位置变化的安排,还包括舞句之间的层次对比、舞段与舞段的切割和节奏关系、对整个作品结构的整体把握等等。[1]狭义的调度,是指编舞技法的一种,指通过舞者在舞台上位置的移动达到空间上的对比或内容上的推进。[2]编排一个或多个演员舞蹈的位置、动作朝向、运动路线,也就是舞蹈动作和它所在的空间的关系。在群舞的创编中,只有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调度技法,则会使群舞中固有的“整齐划一”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使队形的“累计排列”产生“艺术形象”的特点。[3]因此,调度在群舞创作中尤为重要,不仅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更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二)群舞调度创作表现形态
优秀的舞蹈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不仅因为动作优美舒展、服饰绚丽多彩,最为重要的是作品中调度的呈现蕴含编导无限的想象与创新。
如群舞《汉宫秋月》中,编导运用大量线型调度使其变得有某种寓意性,让演员时而通过调动身体形态构筑高耸林立的宫墙,时而在移动的过程中贯穿表现古代宫女的生活形态。这种创作手段令古代宫女的形象特征深入人心,舞蹈的主题思想鲜明深刻,段落的情节发展流畅紧凑。
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编导已摒弃跑位置、跑队形的传统创作手法,而充分调动演员与单面多维的舞台空间关系,把想法转化成富有思想内涵、贴合舞蹈内容、表现人物情感的“移动线”与“画面”的舞台呈现。这种舞蹈创作方式,不仅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更大大提升了作品文化内涵的共鸣性。
二、幼儿群舞调度基本形态
在不断涌现优秀群舞作品的同时,幼儿群舞创作也悄然发生了改变。随着“小荷风采”艺术展演大力推进,许多优秀的幼儿群舞作品脱引而出。与成人舞蹈相比较,幼儿群舞内容与调度形式较简单,而合理地运用调度在幼儿群舞创作中至关重要,需掌握调度的特征,将其最大程度地發挥优势。
幼儿群舞中一般以“队形”作为舞台调度的基本构成,画面的形成与变化依靠队形调度来连接,为表现主题思想、情节发展、形象塑造而发挥特殊的作用。幼儿群舞调度以“线、圆、矩、块状”居多。
其一,线形调度,以横线、斜线、竖线为主。横线调度一般表现为平静、稳定的情绪;横线上往一个方向的流动或由中间向左右向旁的延伸形成无边无际的漫延;竖线调度具有力量、稳定的意味。直线向前的竖线移动,为有强健、有力的压迫感;斜线移动,在舞台上是视觉空间最长的一条线,斜线具有流动感、遥远感、危险感、压迫感,一般表现有力地推进,有延续和纵深感;折线,给人以活跃感,具有突然、转折的感觉。
其二,圆形调度,以聚、散、半圆、弧线为主。圆形有着柔和流畅之感,使人感觉丰满,象征着圆满。其中,散开和聚拢,有凝聚力的意味,放射型的散具有兴奋感和扩张的感觉;弧形有纵深的感觉。
其三,矩形,是横竖排搭建架构出来。在舞蹈中,助推情绪高潮的舞段大多以矩形调度形成画面,它们不具有强烈的叙事性,但能较好地通过整齐划一的感觉集中表现人物情绪及情感。
其四,块状调度,有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满天星等。方形给人稳定、严肃之感;菱形与梯形给人开阔的感觉;三角形由斜线、直线和平线所构成,在空间中因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感。
无论线形、圆形、矩形、块状调度类型都不能简单地以其特点单一地运用,而要融会贯通地综合应用在幼儿群舞创作中。
三、幼儿群舞调度技法运用
(一)点、面、线中助推情节发展
群舞的画面是瞬间的艺术,是在不断流动中完成。整个舞台空间由点、线、面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点是舞蹈调度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相对固定,静态。如果想要突出某个点,就需要给这个点提供一定的空间。比如方形的四个角、大三角的三个角、一个圆的重心等,都可以突出点的位置。当一个点朝某个方向运动时,就产生了“线”,可以认为“线”是由若干个“点”在方向运动时组合而成的面。线是运动的、非固定、动态的,是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着的点的产物。在幼儿舞蹈创作中,特别是群舞的创作,对表现主题和内容情节有着很好地助推作用。在幼儿群舞《毛毛虫》中,舞台中首先出现了一只毛毛虫的形象,构成了一个固定的重心点。之后出现一个移动的横排,一小群毛毛虫从上场口走出穿过舞台中心,动态的横排与固定的点形成对比,弱化了那个点,所构成的线性调度更进一步刻画了“毛毛虫”的形象,给观众一种视觉冲击,助推舞蹈情节发展。整个作品几乎都运用了线性调度,由点与线构成几处空间,整个画面看起来充盈、丰满。大量地控价区域运用,生动刻画舞蹈作品的主题形象,层层助推“毛毛虫”从小逐渐蜕变成蝴蝶的整个过程发展。
(二)聚散变化中表现情感
聚与散,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构成聚与散的视觉效果。运用分散构图,表现出某种气势,渲染特定的情感。运用集中构图,表现某种情景,是对人物形象的特写。常见的“以点为中心的聚散”,选择一个固定的重心位置,围绕这个点进行聚散变化。幼儿群舞《多了一个你》第二舞段中,由一个点构成一个聚的圆,将所有焦点聚焦在中间的小舞者身上,群舞们相对静态的律动动作围绕着圆心,形成动静对比。随着情绪高涨,由聚的圆向外散开,构成散的调度构图,散开时丰富的跳跃动作进一步表现这群小舞者的内心情感。另外一种“自由型聚散”,在舞台上的调度构图中,没有点或线的基本型的约束,完全是自由聚散,重点是聚和散的舞台铺排,充分运用各种变化形成调度。幼儿群舞《暖暖》最后舞段中,群舞如“满天星”般铺满整个舞台画面,围绕着中间的小舞者,跟随她的律动起伏,与她形成呼应。在律动过程中又逐渐形成时而聚时而散的调度变化,群舞的呼应充分展现了领舞的内心活动,把舞蹈情感表达推向了高潮。因此,分散和集中画面处理地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幼儿舞蹈形象的鲜明及完整,影响着整个作品。
(三)对比交替中营造情境
对比,增强幼儿群舞画面的主体感,能在特定情景中衬托出主要部分,丰富幼儿群舞画面的表现力,对相互陪衬及对主要人物的描绘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儿群舞《宝宝会走了》,整个舞蹈动静的对比处理恰到好处。舞蹈中,宝宝的“听、看、想”都是静态的。在静态中穿插宝宝学走路的动态,动静交错,使整个舞蹈的表现恰到好处,充分营造了舞蹈作品中“宝宝学走路”的情境。动静的对比处理,推动着整个舞蹈剧情的发展,也防止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少儿群舞《我们刚上一年级》,编导根据舞台空间特性,巧妙地运用了舞台区域性调度与构图的艺术创作手段,在队形的对比交替中,让舞蹈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群舞们集中背向观众汇聚到九号区位,瞬间使舞台转换成了教室。其中,小主角面向一点,把观众当作老师来进行对话,小主角与群舞不同方向对比,以及律动上动与静的变化,突出小主角的人物形象表現,营造出一个魔幻性的舞台空间呈现形式。
四、结语
幼儿群舞调度的特征,即“简单中创新”。舞蹈编导设计幼儿群舞调度时不能完全依照成人舞蹈的调度规律进行,应突出简洁性、明晰性和趣味性特征。幼儿群舞调度走向还应关注调度移动线与情节起伏线的关联性,应依据幼儿群舞作品的形象特征、段落分布、动作表现等创作元素,对舞蹈调度进行全面调控,在移动线设计中注入幼儿舞蹈童趣性、童真性、童乐性的表现特征。
参考文献:
[1]张守和,李玲琰.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2]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烨.群舞调度与构图的分类艺术表达[J].神州,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