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本“完成度”高的图书
2019-06-14王苏
王苏
摘 要: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完成度”看作图书呈现的完善程度,这其中包括了选题的精准性、策划的全面性、文美及印发的配合性、市场的延续性等。在作者看来,眼光、眼界、眼缘是确定选题的三个基本前提;策划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是编辑沟通选题的基本素养;实现文美配合、编印助力是具体实施选题的关键点;探讨编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选题延续的重要保证。这四个关键点决定了一本图书的“完成度”。
关键词:少儿出版 原创图书 完成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新兴媒体势如破竹,纸媒唱衰之势始终不减,2019年新年伊始,陆续又有十余家报纸宣布停刊。然而我们又能欣喜地看到,中国的图书市场持续火爆,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码洋达到894亿元人民币,相较2017年的803.2亿元同比增长11.3%,继续创新高。有专家说:“中国已经进入全民阅读的新时代。”
我国每年出版新书二十多万种,如何能够让自己编辑的图书面貌一新,崭露头角,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是每一个一线出版编辑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经常跟编辑提及“完成度”这个概念,这个词常用于艺术评论圈,并没有标准的名词解释,一般用来表述作品最终完成效果的程度。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完成度”看作图书呈现的完善程度,这其中包括了选题的精准性、策划的全面性、文美及印发的配合性、市场的延续性等。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概念——作为名词的“编辑”和作为动词的“编辑”。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老话:“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还有一句话是:“编辑工作就是剪刀加浆糊。”
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评判这两句话的对与错,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笔者想由这两句话引出的是编辑的工作立场与工作能力,如果编辑只是把图书的编辑过程当做是量体裁衣,那么虽有奉献精神,却有可能少了主人翁的意识;如果编辑工作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那么图书产品就有可能千人一面,少了丰富性与创造性。身为出版人,我们都知道,一部书稿变成一本书的过程并不难,但是能否成为一本品相佳、内容实、销量好、口碑赞的畅销书,则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心血。
在笔者看来,编辑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更是产品(图书)规划师与实施者,在这个过程当中,编辑的策划、沟通、实践能力是决定图书成败的一大关键。如果说作者决定了图书的内容,那么编辑就决定了图书的形象,而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则决定了图书的发展方向。相较于期刊编辑工作的协作性,图书编辑则更多带有其个性特质,一部书稿,遇到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编辑,很有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怎样打造一本“完成度”较高的图书?下面笔者就以“我的爱”系列图书为例,简单谈谈这一过程。
一、精准选题,谈编辑的三种基本素质
在这个环节笔者想谈一下三眼——眼光、眼界、眼缘。眼光决定了选题基本质量,眼界决定了选题的精准定位,而眼缘决定了选题的合作基础。
1.眼光
好的作家作品与好的编辑之间其实就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不管是自然来稿,还是策划选题,都需要编辑有一双“慧眼”,从来稿中择选出出众的有潜力的,或者挑选合适的作者来创作相应的选题。
2.眼界
当下,童书市场相当庞大,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的童书品种有四五万种,上百亿的码洋数。可以说我们手中做的每一本书都如同海边的一粒沙,如何能够使这粒沙成为瞩目的珍珠,必须有开阔的眼界、清醒的头脑,充分了解出版业态,尤其是同类出版社、出版物的情况,了解读者受众的阅读、购买心理,从而给即将进行的图书选题以精准的定位。
了解这些情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平常多逛逛书店,包括浏览当当网等,了解一下近期的畅销榜单;利用开卷数据捕捉热点选题;通过读者来信、百度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获取消费者信息,等等。
3.眼缘
图书出版是一种合作,单打独斗难成大器。编辑和作者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二者必须互相信任,目标一致,有共同语言,谈得来,才能精诚合作,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以“我的爱”系列图书为例,其最早的一部《我会好好爱你》是在2012年出版的,作者徐玲那时已经在《儿童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一些作品,同时也在其他出版社出版过图书,并已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具备较好的创作功底,且易于沟通,配合度高。這部书稿是作者主动投来的,内容贴近现实,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对于小读者来说很有代入感;植根于亲情的创作角度又很容易获得社会普遍接受,尤其是家长与老师的肯定。此外,同类型图书在当时的原创童书市场不太多。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确定了此选题。
二、全面策划,谈编辑的三种能力
在这个环节,笔者想着重谈的是编辑的三种能力——策划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
1.策划能力
前面提到,同一部书稿,交给不同的编辑,很有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这取决于编辑策划能力的高低。好的童书编辑,在做任何一个图书选题时都不能只看到这一本书,而是要有全局观念,包括考虑选题是否有延展性、有没有系列开发的潜力、图书形态的基本定位、封面文字与宣传语的初步构想,等等。特别是对一部新的原创作品来说,要从无到有地获得读者的认可,获得市场的肯定,策划环节尤为重要。对于有系列开发潜力的图书而言,第一本的策划基本上就确定了整个系列的特性与走向,而第一本图书的成败也基本上决定了这一选题甚至是这位作者的成败。
2.交流能力
说到底,编辑工作除了技术性的环节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这种交流,包括编辑与作者的交流,也包括编辑与美术编辑、画者、印务、发行、营销等各方面的交流。遵循尊重与平等的原则进行交流,求同存异,还要坚定立场,围绕既定的编辑思想来沟通选题。尤其在跟作者的交流上,更要严把作品质量关,执行严格的三审制度,对需要进行修改的作品提出中肯意见,以理服人。
3.专业能力
想要能够以理服人,就需要编辑具备相当的专业能力,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能让对方信服。对于童书编辑来说,既要具备文学素养和文字能力,又要了解读者心理和市场需求,还要有较高的编辑能力,缺一不可。
因此,在“我的爱”系列图书选题策划中,我们首先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①因作品的内容特点,首先将其定位为家庭亲情成长小说。②在与作者沟通谈论选题的过程中,获知其有进一步创作的计划,进而商定围绕亲情主题尝试系列图书的出版模式。③受书名“我会好好爱你”以及亲情主题的启发,确定“我的爱”为系列名称,每一本书故事独立,展现不同关系的亲情故事——母女、父子、兄弟、姐妹……④稳扎稳打,不急功近利,每年一本四五月份推出(占据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暑期等多档市场销售点),逐步形成系列规模。
这一初步策划,在后续的实际操作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实现,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七部——2012年推出第一部《我会好好爱你》之后,2013年出版《我和老爸的战争》,2014年出版《我想和你在一起》,2015年出版《全世界请原谅我》,2016年出版《给你我的所有》,2017年出版的《就这样陪着你》,2018年出版的《最后一次离开你》,从书名不难看出这一系列的整体性。其销售情况也是比较可喜的,平均销量在10万册以上,其中第一部《我会好好爱你》销量已近20万册。可以说每一本新书的出版都是对同系列前几本图书的再宣传,文学作品没有时效性,只要文本扎实,是可以持续销售的,目前这一系列开发还在继续,2019年即将推出第八部《爸爸的甜酒窝》,作为母亲节父亲节的一份礼物,献给读者。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这其中每一部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独立的,完全可以单本推出,正因为在前期选题规划的时候,确定了“我的爱”系列出版模式,如同一根丝线将它们串了起来,这样既可以在产品出版上形成连续性、规模性,又能在宣传上互相借力,易出口碑,获得市场认可。也正因为于此,这些年来这一系列一直是作者卖得最好的,并且频频获奖。
三、实施选题,谈文美及印发的配合性
确定选题、完善文本后,就要进入实际编辑环节,这是任何一部图书出版的必经流程,包括安排人手排版、灌版、三校一读、出片、印刷等环节,版面有限不赘述。在这里笔者主要谈一下图书封面的问题,这是实现图书“完成度”的又一关键因素。
在笔者看来,内容是图书的核心,封面是图书的门面。其实,封面并不是越华丽越精美越好,它应该和作品的文字本身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优秀的文字作品配合得宜的封面,便可锦上添花,捕获读者的芳心,引起购买欲与阅读兴趣。因此,如何能够在图书的海洋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封面的特点,是编辑在图书编辑过程中需要极为重视的。可惜的是,一般的责任编辑都是文字出身,鲜少精通美术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编辑与美术编辑的沟通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责任编辑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和选题思路提出封面构想,美术编辑则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设计与选择画者,具体操作。以“我的爱”系列为例——
在选题策划时,我们对市面上常见的温情励志类小说封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不管画面还是字体普遍在走华丽风,因此在设计最初我们就确定了避免同质化,做一套“不一样感觉”的封面的想法。
首先,画面力求简洁。简单的画面为了避免冲击力弱,必须增强构成感和创意感。在画面内容上,选取两个主人公的互动动作作为主画面,以静制动。在沟通上,参考了大量悬疑类电影海报的设计,采用截取式,切掉其中一个主人公的面部,增強神秘感。在与画者的沟通过程中,又确定了人物服饰的简约路线。同时,为了使封面更有层次感,设计假腰封。
其次,书名字体的设计。一般意义上能够让人感到温馨柔软的元素是圆润的曲线,但是美编在设计时剑走偏锋,摒弃了惯例,而是直接选用宋体字的变型,为了更有设计感,还采用了缩减笔画和汉语拼音相结合的方式。
再次,简单的直线条带来的严肃感只能靠颜色来弱化,所以为了体现温暖,采用低纯度、高明度的颜色,以暖色调为主,色彩选择则参考了雷诺阿配色表。“我的爱”书系LOGO采用高纯度红,是考虑到其适合搭配不同色调的宣传,以及系列后续图书封面色的搭配。
最后,在选材工艺上,采用进口珠光纸来拉低年龄感。
这一基准一旦形成,同系列后续图书均可以延续开发,放在一堆华丽的同类书中,视觉冲击力还是很强的。同时因为设计理念的专业性与前瞻性,使得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经过七八年的市场考验,仍然显得个性十足,辨识度极高。
四、延续选题,谈编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本书经由策划、编辑、印刷等环节后,便进入市场环节,是不是编辑工作就此便告一段落呢?笔者认为这恰恰是编辑工作另一层面的开始,或者说体现编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到了。这是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此不多展开,简单地说,如果把图书当作市场中流通的商品,那么编辑则不单单是设计者、制造者,更应该成为全面的产品经理,重视市场反馈与宣传推广,对于系列图书,则更要及时了解销售数据,跟进作者创作情况,及时调整原有的策划方案,并且要坚持可收可放的“系列”思维,以文本质量为前提,以读者需求为准绳,确保系列图书的品质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准。
编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从事一线编辑出版工作十几年,笔者深深体会到将稿件变成铅字,变成书刊,很容易,但变成一本能够被作家、业内与市场认可的好书,则需要花费很多心血。编辑工作带有很强的个人特色,同一个选题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编辑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图书成品,本文提到的仅仅是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笔者深知需要学习和进步的空间还很大,也将继续努力。正如前辈叶至善老先生所言:“我爱了编辑这一行,而且莫名其妙地感到自豪。”做出一本好书,那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自豪感,是我们每个出版从业者继续前行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开卷公司.开卷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D].
[2]叶至善.我是编辑[J].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11.
(作者单位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