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戏曲进校园”之川剧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设计调研与思考

2019-06-14刘卫红雒佳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关键词:川剧

刘卫红 雒佳

摘要:“戏曲进校园”是国家层面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对重庆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研究组织和参与此项活动管理主体、施教主体、受教主体的需求,从而发掘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设计机会,提出推进“戏曲进校园”之川剧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考。

关键词:“戏曲进校园”   川剧   数字化教育平台   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175-04

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2017)(以下简称《意见》)。要求“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1]。同时鼓励各地区与部门“多种形式和特色发展,自主探索多样化的模式”[2]开展生动活泼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为了解一年多来“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笔者对重庆市2018年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戏曲校园巡演是目前最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戏曲校园巡演活动引起了中小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但是这种单向的舞台展示难以持久地激发学生了解和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热情,戏曲艺术的推广普及教育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途径,建设新平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将数字化技术引入至校园中进行辅助教学,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3]。在“戏曲进校园”的各种活动中,引入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有效地运用文本、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方式,对传统的戏曲艺术进行数字化、多媒体、立体交互式的展示。通过交互式和体验式的数字化平台,“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4]。开发针对中小学生戏曲普及教育的地方戏曲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以重庆地区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情况为主要调研内容,选取了三个“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参与主体作为主要调研对象,即重庆市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管理主体——重庆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宣传主管部门人员;施教主体——重庆市川剧团演员、研究川剧的专家学者及部分小学的艺术指导教师;受教主体——重庆市的5所小学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调研了解“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中遇到的瓶颈,各个参与主体的需求和参与行为过程,分析提炼出各个参与主体的需求要素,从而形成川剧数字化展示体验平台的设计思考。

一、“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管理主体的调研分析

“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组织管理主体系各省市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宣传主管部门。本研究选取了活动开展比较好的重庆市渝中区、渝北区为调研区域,对其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委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重点就“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各区域的开展情况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调研了解到重庆市自2017年全面推广“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来,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市川剧团到学校进行川剧巡演。一年多来,市川剧团已经进校园演出近30场,覆盖了重庆市约27%的中小学校学生,演出受到了前来观看中小学生的欢迎。访谈中受访人员所谈的活动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一)川剧进校演出推广普及成本高,实现全市中小学全员覆盖困难大

访谈中了解到,目前重庆市“戏曲进校园”活动以川剧团到校进行剧目巡演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现场表演型的演出活动成本高,且难以实现全员覆盖。就演出单位而言,一方面市川剧团自身演出任务较重,难以长时间、经常性投入校园巡演活动;另一方面戏曲表演系综合艺术,所需的服装道具化妆较为复杂,需要专门的剧场予以演出准备,学校缺乏大型的容纳全体学生的专业室内剧场,观众容量有限。

(二)难以准确评估川剧校园巡演活动效果

对于活动的管理组织者而言,活动效果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笔者访谈中发现,对于活动效果的评估,受访的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都表示非常好,但是具体问到学生们喜爱的剧目时,各部门的人员反映不一,甚至难以准确回答。深入交流后被访者给出了如下解释:川剧团进校园演出,通过演出过程中目测观察中小学生观看川剧表演时的情绪反映来大致判断演出效果和学生们喜欢的剧目。虽然演出后留有和观众互动环节,但是时间有限,小观众们缺乏基础戏曲知识,互动效果一般,除了变脸、滚灯等川剧绝活表演外,难以发现青少年观众对戏曲剧目是否有明显偏好。

(三)“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深入开展难度较大

除了川剧进校演出这种形式之外,在访谈中,被访者也谈到活动管理部门对于川剧文化的宣传普及所做的各种形式的尝试,如安排川剧团演员到校讲座,推动学校开设川剧欣赏课程,鼓励学校建立川剧爱好者社团等。但是除个别学校外,很多学校难以开展上述活动。究其原因,被访者谈到川剧團演员的无课堂教学经验,面对面教学耗时长,教学辅导内容选择困难,学生缺乏持续兴趣等等。

二、“戏曲进校园”活动施教主体的调研分析

“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施教主体系重庆市川剧团的专业演员、研究川剧的专家学者及部分小学的艺术指导教师。笔者调研后发现,在重庆市渝中区、渝北区的五所小学中,目前已开展的“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形式有:市川剧团经典剧目演出、川剧文化讲座、川剧艺术欣赏课堂、川剧爱好者社团等形式,个别学校开设了川剧兴趣班课程,其中市川剧团经典剧目演出是最为主要的活动形式。在这项活动中,重庆市川剧团的专业演员和各学校的艺术类课程教师为活动施教主力师资。专业戏曲院团的演员主要是剧目表演、剧目故事介绍、脸谱服饰讲解、功法程式示范等,以现场表演展示为主;学校的艺术课程教师主要是学生川剧爱好社团的活动组织与辅导,川剧文化辅导讲座的组织与开展,个别学校的艺术指导教师担任校川剧兴趣班课程教师。通过对川剧团负责人、进校园表演或者讲座的演员、5所小学的艺术教育指导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目前“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所遇到的瓶颈如下:

(一)川剧舞台演出受学校环境影响,全面推广困难

川剧舞台演出,受学校场地、演出频次等限制难以快速实现全市中小學生的全覆盖。中小学校,尤其是小学一般都缺乏专业的戏曲演出剧场,很多时候川剧团都是在学校的大型会场或者露天操场上演出,观看人数有限,演出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戏曲进校园”缺乏系统规划和专业师资,深入开展难度较大

缺乏活动整体规划和专业师资,川剧文化讲座、校本课程、川剧学习社团等一系列深入开展的活动遇到困难。传统戏曲的相关教材建设与师资力量短缺,导致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五花八门,缺乏科学、规范和系统性,没有按照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恰当的活动形式和教学内容。由于学校老师都不是戏曲科班出身,艺术院团的演员缺乏川剧文化知识以及授课技巧,导致戏曲艺术方面师资短缺,教学内容止步于传授戏曲艺术基本理论知识,无法因材施教。

(三)学校难以提供学生体验学习川剧和相互交流的条件

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形成一个共同欣赏、相互交流学习的氛围,如兴趣班、戏曲社团等,需要场地、资金、教师、管理平台等全方位的支持。

(四)活动环节中学生体验川剧的机会较少

由于川剧的道具、服装、乐器的制作成本较高,演员们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际体验的机会。参与式的体验环节是学生感受川剧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实际上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川剧的情况少之又少。一方面川剧表演专业要求高并且有些表演具有一定危险性,比如最受学生欢迎的川剧绝活表演。所以在实际体验中学生往往只能参与模仿学习川剧的一些基础表演,比如川剧身段中的指法、步法、亮相等基本功;另一方面,川剧的很多服饰道具等比较昂贵,且容易损坏,所以活动中,不愿意也不便让小学生触摸和体验。

三、受教主体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调研分析

首先笔者以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的方式对重庆市“戏曲进校园”已开展活动的重庆市5所小学的小学生进行了纸质问卷调查和访谈,重点了解学生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参与形式、参与程度、兴趣点及原因。

调研结果显示,活动参与情况方面,在有效填写的886份问卷中,所有学生表示均参与过在学校开展的“戏曲进校园”的相关活动,其中97%的学生观看过川剧演出,22.7%学生听过与川剧有关的讲座,12.3%学生参加了参观川剧博物馆,9.2%学生上过戏曲相关课程,3.6%川剧名家交流等活动。以下是对5所小学学生在参与川剧校园巡演活动中的兴趣点及原因的统计结果,如表1:

四、川剧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

通过对重庆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在活动的管理和推进的过程中,如何扩大活动的覆盖面、丰富活动形式及深入地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可持续开展,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合适的内容选择和专业师资是难点。剧团的专业表演人员表演示范是长项,但是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的系统培训,戏曲文化的系统讲解却是短板,学校的艺术教学老师讲解戏曲文化能胜任,专业化的戏曲示范表演有难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想体验和学习戏曲中的各种表演,服饰、道具、伴奏、化妆等各种环节,成本准备太高,专业人员也无法时时到场指导。这些调研结果结合参与活动的各个主体的具体情况,笔者对管理主体、施教主体、受教主体三方对于推进“戏曲进校园”之川剧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用户需求进行归纳分析见图1:

五、推进“戏曲进校园”的川剧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考

根据笔者对重庆市“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三个参与主体需求的调研分析,该平台应该具有管理服务、教学辅助、体验学习三大功能模块。

(一)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过程管理、推进管理三个模块,首先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注册部分,通过学生用户的注册,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川剧艺术的推广范围及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要求的发布、学校开展活动的纪录等;其次过程管理模块是对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估,通过对戏曲进校园活动各类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师生对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形式、内容、管理安排的评价和建议,以及对活动开展的进程与效果进行监督评价以及管理,接受问题的反馈;最后是推进管理模块,包含剧目观摩(线上直播)、师资培训、课程研究、学生社团管理、活动交流等一系列进一步深入开展此项工作的各种管理条件保障。

(二)教学辅助功能

教学辅助功能设计包括知识讲授模块、剧教学辅助模块、教学管理模块、课外辅导模块。知识讲授模块包括在讲座或者教学的内容选择中包括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设置;教学辅助模块包括相关各种资料(如剧目视频、服饰图片、内容解说文字资料等等),以及可以通过交互技术完成的各种在线的体验性课程作业(如戏曲知识学习、戏曲剧目观摩、戏曲脸谱自我虚拟化妆,戏曲服饰认知与配搭、戏曲虚拟舞台表演等);教学管理中的讲座或者课程的评价及反馈;教学考核的在线考核设计;课外辅导模块包括课外线上辅导社区的建立等等。通过川剧数字化展示体验平台的设计,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看成是一个既关乎学生素质教育又关乎戏曲艺术发展的“双效共赢”的举措,[6]实现川剧校园演出观摩体验与深入学习川剧知识相结合,线下舞台实景展示与线上虚拟体验相结合,专业戏曲剧院师资与学校艺术教师师资有效融合的新型戏曲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天地。

(三)体验学习功能

体验学习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对川剧艺术基本了解需求,在丰富内容的同时,也增强了用户的学习性,对川剧有更全面、深度的认识。主要包括数字化展示讲解模块、AR体验模块、微课堂模块。首先,数字化展示模块部包括该川剧代表剧目表演、戏曲名家的介绍、川剧技艺特色的演绎、服饰和脸谱、当中的一些绝活的展示等,而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有机会得到欣赏的,即使在现场去欣赏也未能对要点逐一剖析,给大众展现其独特之处与艺术魅力;AR体验模块该平台的特色功能,通过手机摄像头,进行人像识别,实时从数据库中调取预先设计的模型,将图片、视频、声音等虚拟素材与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用户通过互动性操作,可随意的进行观察,更真实的感受川剧绝活表演的过程,还能结合AR素材制作自己的川剧表演小视频进行分享,不但能让同学产生真实的实验感受,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微课堂模块是将学习资源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设计出符合其特点的学习方式及课程安排,让学生可以更方便有效的学习了解川剧艺术。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的教学方式,发挥戏曲参与性强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戏曲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J].四川戏剧,2017,(09):1.

[2]徐耘春.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赵天妖,邵健伟.面向老年人的地铁空间用户需求研究[J].包装工程,2018,(07):203-209.

[4]张春娟.地方戏曲如何走进校园——以秦腔为例[J].当代戏剧,2013,(01):36-38.

猜你喜欢

川剧
川剧传承保护何去何从?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邓方园:川剧传承 吾辈之使命
杨茜:不求成名 只做有心人
课前5分钟“川剧”在音乐课中的渗透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投笔记·我的川剧我的团
学川剧
试论川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四川成都出资600万元专项扶持川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