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笔记·我的川剧我的团

2019-09-10王蔚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幽兰剧社川剧

王蔚

川剧江湖

本 期策划主题是川剧,当我看到有人在群里甩出一个重庆大学幽兰川剧社的表演链接时,几乎是以平生最快的打字速度回复:“这是我的社团!我大学里唯一參加的社团!”

不过下一秒同事让我唱两句再变个脸时,我就蔫儿了,川剧是不会唱的,锣鼓更是不会敲的,喷火这些当然就更不会了,但这不妨碍我“投笔从演”,加入川剧社搞宣传(打打杂),但我的这个社团里,其他人都会川剧!

投笔记是川剧公认的“四大木本”之一,描写东汉班固投笔从戎的故事。

封面

幽兰川剧社的“主力阵容”。

川渝不分家,重庆人对川剧的热情,并不比四川人差。幽兰川剧社就是全国高校中唯一能独立创作并演出川剧的学生艺术团体,一办就是十年。

从川剧社创始人魏源开始,几乎所有人都不是川剧表演的科班生,有文史专业的才子佳人,也有看似格格不入的理工男,甚至还有生物专业的法医候选人……谁都思考过,但谁都又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把大家聚在一起的。

我曾十分嘚瑟地问过魏源:“我们社团怎么选人的呀”?魏源先表示了五分钟自己对演员的要求之高,然后说:“其实,只要神智上没有问题,我们都要的。一年倒是能招4、50个人,但学习一年之后,每年最多能剩下20来人,总人数一直控制在4、50人左右。”

其实,这在学校社团里算是很小的社团了。不过,进入幽兰川剧社的门槛虽然全校最低,但幽兰却是全校学生公认的“最辛苦的社团。比如,新一代的“蛤蟆精”(《白蛇传》人物)扮演者李栋梁,在38度的重庆天气里每天都把自己吊起来训练,只因为演出时有那么几分钟他需要悬在空中发声,一整个暑假都需要每天吊数小时来“习惯”。同学们休息日从早排练到晚上11点,期间三餐到买矿泉水都是自费,唯一能吃到“公费”饭的时候,就是演出当天的盒饭,所有演出全是无偿表演。

就是这样,我们排演的《白蛇传》火了,《桃花扇》也火了,把重庆市长唐良智吸引到了现场,教育部更是以幽兰川剧社为主体,成立了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基地。自此,幽兰川剧社在学校里也变得人尽皆知,有口皆碑。

当90后爱上川剧

邓曼玲下学期硕士二年级,她已经在幽兰呆满了五年,成了社团里的“老人”,也是白蛇的扮演者。每次演出都有大把朋友闻风来捧场,在学校里颇有名角的风范。

作为曾经的幽兰一员,我很清楚无论在各个犄角旮旯张贴多少海报,最吸引人来的还是台上表演者的同学朋友。观众的出发点先是“人”而非川剧。但邓曼玲后来发现,绝大多数朋友看完演出之后都被川剧所震撼,开始喜欢川剧,这时已再和她这个人无关。

已经从重大毕业的川剧爱好者张佳第一次现场看戏剧表演就是幽兰的《桃花扇》,此前她在电视上看到戏曲频道就会换台,不过这一次观看彻底重塑了她对川剧、对这个戏曲文化的认知。张佳现在正在武汉大学念文学硕士,刚开题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桃花扇》里的女性形象。她认为,“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只因为其是需要保护、传承的传统文化,就要求我们年轻人必须去喜欢、去支持,显然是不现实的。”

给年轻人一个接触川剧的机会,邓曼玲多次提到“契机”这个词。平时来学校给幽兰成员上课的川剧院老师,也组织过在重庆观音桥等地进行快闪表演。年轻人拍照发朋友圈、大人带着小孩驻足、老人跟着哼唱……川剧本是对舞台要求高的艺术表演,除了音乐要求以外,必须要有电子屏幕投放唱词。快闪并不满足规范川剧表演的要求,但快闪模式,无疑给了人群接触川剧的一个契机。

如今,幽兰在学校里的演出场场爆满,人多到连演出厅的门都关不上了。但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更好地传播川剧文化、让校园川剧得到传承也是我们最关心的事之一。

与其说年轻人不喜欢川剧,川剧吸引不到年轻人,不如坦率承认,在流行文化冲击之下,川剧的传播者忽略了去宣传川剧的魅力。影响川剧张力的并不全是行业式微,而是宣发失策,缺乏某种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同时,川剧要转型,也许要学会去接受业余爱好者,接受并不能将一生都奉献给川剧的人。喜欢川剧、学习川剧,表演川剧对于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来说,和喜欢弹吉他弹钢琴没有本质区别。

邓曼玲称自己对川剧的热爱是“理性的爱”,会计专业的她毕业后并不打算从事任何与和川剧相关的工作,“我真的很喜欢川剧,所以我愿意把川剧当作一种兴趣爱好,但当成职业迟早要腻。”

用喜欢的事情谋生,然后热爱的业余热爱,这样的说法常见于90后的职业选择,96年的邓曼玲并非个例。但邓曼玲的语气里有一种哀伤与歉疚,特别是当她讲起平时给社员们上课的川剧院的老师期盼大家能够一直坚持,她都觉得辜负了这样的殷切,“但没办法,川剧院的演员待遇并不好,老艺术家们七八十岁了都还在坚持,但我们做不到。”

正在攻读热能专业硕士的郑越也已经挥别了过去五年,无数个日夜辛苦排练,他也不会再上场了,“有机会我肯定还是会去看川剧表演,我不会忘记与川剧有关的一切,也许看到一张海报、听到一声锣鼓,就能想起锣鼓该怎么敲,唱词该怎么唱。”

和《白蛇传》的两大主角邓曼玲、郑越不同,邱粟扬毕业后选择到四川省川剧院工作,“完全是爱好,因为喜欢川剧,没有别的。”

猜你喜欢

幽兰剧社川剧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气若幽兰》
幽兰
戏剧演出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学川剧
冲锋剧社在唐县
幽兰
教室里的趣事
都是QQ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