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而若静、静极思动

2019-06-14王硕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山水画意境

王硕

摘要:自然界存在着 “动”与“静”,自然中的山石与树木是静态的,而河水与云雾等是动态的,建筑是静态的、人物或动物常表现为动态。所以这种动静的关系也自然而然的运用到山水画中。山水画中的笔墨、意境等表现了动与静的感官体验。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山水画   动与静   表现形式   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53-02

“动”与“静”用辩证法的关系来说是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既有运动的事物,也有静止的事物。把它们放在美学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作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们是相互依存,是一体的。纵观成就较高的画作,都是以动显静,以静制动的。这样画面既豐富又和谐统一,意境生动。达到动而若静,静极思动的状态。

一、山水画中物像构成的动静结合

(一)以动为主、以静为辅的物象构成

山水画中对于物象的选择、取舍是画家精心安排的。会根据不同的题材、意境去选择动态或静态的物象。两者之间紧密相联,又有主次之分。唐代画家张璪强调作画应以大自然为师,然后经过艺术家内心的加工和孕育,先从客观事物中汲取作画的材料,进而对物像进行加工和改造。但物像之间存在着构成关系,物像的构成会让画面产生动静不同的感官体验。由物像的构成而产生动静关系的画家在历代山水画中有许多,例如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的山水画作品,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可参考的资料比较多。例如“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的许多画作中的物像都十分丰富,他的代表作品《青卞隐居图》中描写的是卞山的雄伟景象,近景画的是山麓,茂密的树林,中景画的是山峦和云雾的变化,远景描写的是茅屋,以及隐士。整个画面物像丰富,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以动为主、静为辅的表现方式衬托出这张画的整体氛围和意境。山麓,树林,茅屋,崖壁,岩石都是静态的,可是山峦间云雾的变化却是动态的。动静相互依存,相互穿插,正是动景与静景相互协调才使整个画面充满气势。

(二)以静为主、以动为辅的物象构成

不但物像数量构成种类的多少会对动静存在影响,物像的构成对画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水画中以静态为主的物象表现方式较多,在古人心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是全景式构图还是边角式构图,山石都占有较大的范围,以表现山的气势与画面的稳定性。树木多以静态表现,但在一些册页中也有被风吹拂的动态表现。例如吴镇的《渔父图》,画中描写的是一渔夫坐于船中垂钓。远处是远山伏卧,近处是一些山石与寥寥树木,配以被风吹动的芦苇,表现画面秋风萧瑟的感觉。如果仅是远处群山与近处房屋、树木的物象描绘,很难表现出被风吹动的芦苇和水面,画中的船也没有运动之感,所以巧妙的物象选择是要相互映衬、相互呼应的。同样是选择山石、房屋、渔船和人物的物象造型,李可染在《太湖风景》一画中,把点景人物的动态夸张,船只从四面八方行驶而来,它的动态点景物象相较于《渔父图》较多,画面的生机与活力也跃然纸上。

中国山水画中的物像,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然后观察自然的韵律变化与节奏。在这种角度下,山水在画家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态的,既有动态之感又有静态之美。画家在表现寒冬、深秋之景常加入被风吹动的枯枝和动态的树叶时,在表现盛夏、早春之景时,常加入溪流、山泉等物象。动与静相互生发,共同体现出画面的意境。表达出画家所要的情感和思想。

二、动与静在山水画中的表现方法

(一)以用笔的节奏变化表现动与静

人的感官与思维是相互作用的,感官和思维两者相互包含。绘画诉诸于感官,而感官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这与中国画追求的“形神兼备”相契合。在中国画中“动”“静”之美和人的感官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平行或者垂直的线条给人静谧之感,而曲折或者蜿蜒的线条给人以动感。动、静是相互融合的,即使画中没有动态的物像,但是画中有“物我合一”之感,山水画中的笔墨的静,具有中国画特有的动感。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之感。

山水画中常用中锋、侧锋、逆锋、散锋等各类笔法表现山石、树木、房屋等结构。用披麻皴、斧劈皴等表现山石、树木等质感与肌理。中锋的用笔能让线条更加的厚实、内涵丰富、用笔稳重,因此产生的笔墨效果也是大多偏静态的。侧锋的用笔可使画面跌宕起伏、酣畅淋漓。因此这种笔墨效果给人以动态之感。逆锋笔力刚劲,用笔变化丰富,柔软的用笔较少。而散锋的用笔浑然苍茫,一气呵成。例如李可染的《谐趣园》中,用干涩飞白的中锋用笔表现近景树木的树干,用笔稍快。树枝用湿润快速的用笔表现出倾斜之感。画中树木没有较多的枝叶,但能通过用笔的节奏变化表现出树干与小树梢的动与静。远处的树木用湿笔淡墨进行渲染和皴擦,形成整体的动静相宜的氛围。用笔中的积墨和破墨也同样能体现画面的动静之美。积墨是将物像反复的皴擦点染,使物像具有厚重感和质感。画面中笔墨表现的氛围就具有静态感。破墨采用笔墨浓淡相互渗透的方法表现画面的动感。绘画中的用笔传达的是画面中的意,艺术形象的塑造主要就是表现出古人的意,古人画中的物像一般取自物像之外,画家的物像主要通过客观物像的加工,然后在头脑中形成所谓的意,体现了画家内心的心境和审美。

(二)以笔墨的虚实浓淡表现动与静

中国画的动静之美有很多方法来表示,笔墨所特有的虚实浓淡更能体现动静之美。用不同的虚实浓淡表现山石树木等会形成更广阔的空间感。使得云雾、溪流等有空间去穿插和营造。虚实、动静交融互渗是画家对画面的成熟把握。是创造山水境界的重要途径。位置相近,有画处多属赘疵,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国画中的“笔”与“墨”的虚实、浓淡的关系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要与画面构思中动静的表现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笔”与“墨”的结合不是机械、单调的,有着自身内在的活力。中国画的审美评判中最高的境界就是气韵生动,也就是画家能够凭借客观事物,在内心中将客观事物经过加工,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并且能够表现内在的精神。气韵中的核心是六法,气韵生动的说法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既要从宏观来看,也要从微观入手。这也就是气韵生动所要传达的精妙意义。古人看画要先看气韵,因为气韵体现了画的精神内涵。但凡大家之作总会有气韵生动的特点。看画的高低层次可以从画中的气韵来判断,虚实浓淡等表现方法,使画面的气韵更加生动传神。要传达出气韵生动的感觉就要借助笔墨效果表现出来,借助笔墨的皴擦点染表现山水的雄浑气势,或者烟雨朦胧,或者清爽秀丽……而这些特点都体现了山水中的气韵生动,动与静的独特之美。

三、结语

山水画中对大自然的描绘不是简单的景色描绘,画家在笔墨用法和布局中掌控着动与静的关系。动与静的关系传达的是内心对世俗的看法与向往。表现的是一种意境美。无论是动而若静,动极思动,所传达的都是作者对生活中保持的一种纯净的心境,以及对世俗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动”与“静”对山水画意境的创造的影响深远,它不仅调动和掌控画面的节奏,还表现了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表现的是作者内心中对生活的描述,是生活的反映。脱离生活的艺术是不切实际的,艺术的创作以生活为依据,对生活有所感悟,才能创作出引发读者共鸣的作品。动静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动中有静的一面,静中也存在着动态,因此我们在创作中也要把握好这个度。生活中有许多小事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每个微小的事物中都存在着联系,事物都是有矛盾对比的,矛盾对比中有些方面也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为了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与表现力,画者要运用自身所学,把握矛盾的对比和联系,借鉴古人的处理方法与表现方式,寻找出调和矛盾的方法。山水画中的灵动和生机往往是通过动态和静态的物象及笔墨表现,相互对比、协调而呈现出来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形成画面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高远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凯.浅析山水画中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J].美术教育研究,2013,(08):012.

[2]候秋远.浅谈当代山水画平面化图式的表现形式[J].文艺生活旬刊,2012,(06):193.

[3]薛超.浅谈现当代山水画图式的转换[J].大众文艺,2009,(08):172-173.

[4]杨锋.浅析山水画写生的情感图式创新与笔墨的时代感[J].美与时代(中),2016,(02):11-13.

[5]赵拟.山水画写生阶段性观念与方法探讨[J].美术向导,2012,(06):93-94.

[6]张晴.山水画写生观察方法中的问题——浅议山水画者培养“诗心”的重要性[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6年.

[7]翟秋宇.浅析笔墨间的情感在山水画写生中的重要性[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山水画意境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春色满园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一朵花的意境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透射光之炫丽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