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2019-06-14王青
王青
摘要:傅山极看重品性修养,主张“作字先作人”,并为扭转妍媚书风而呐喊,提出“四宁四毋”之说,开启欣赏书法的“另一扇窗”。“四宁四毋”是经过傅山长期书法艺术的实践得出来的,其具有深远的美学内涵。关键是在空间分割,重点在于字和字的对比关系、笔法、字势、章法等方面,将字与字的对比关系罗列出来,加以组合,即可加强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傅山 “四宁四毋” 启示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17-02
傅山(1607-1684)出生于耕读世家,明末清初人士。他是明清著名的学者,诗词歌赋无所不通,医学方面尤为精通。傅山被清人尊称为“清初第一写家”。梁启超称其与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颜元、李颙为“清初六大师”。
清军入关之后,傅山生活陷入困顿,遂出家为道人,靠行医鬻字度日。他的一生经历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朝代及清顺治、康熙两朝。傅家世代是官宦家庭,更是书香世家。傅山自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十五岁时应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
明崇祯十七(1644)年,清军入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同日,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亡。傅山原是家境优渥的文坛精英,此时却沦落为前朝遗民,带着一家老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并在同年八月出家。傅山一生以遗民自居,反清事业的枯荣牵动着他的悲喜。
一、“四宁四毋”释读
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①笔者认为大意为:“创作时宁追求古拙的意境,不能追求华巧。宁可写得“丑”些,但是不能有奴颜婢膝之态。宁要追求松散参差,也不能有轻佻浮滑。宁信笔直书,也不要处心积虑的故作安排,让人感觉有搔首弄姿之嫌”。
“四宁四毋”中的“拙”,不是我们通常指的笨拙之“拙”,没有粗糙、蠢笨的意思。“拙”的本意是“正”,代表着傅山堂堂正正的高尚人格。正中含奇,奇不失正,奇寓于正之内,正寓于奇之中。“宁丑毋媚”中的“丑”,也并非丑陋、丑恶的意思,体现的是傅山朴实无华的书风。②傅山这里所说的“媚”,是取悦于人的奴态。它不是妩媚的“媚”,而是奴态的“媚”。而与“媚”相对的“丑”,则代表着其人品的刚毅不屈。支离与直率亦是如此。
傅山“四宁四毋”的观点常被现代书家引用,大多以为“四宁四毋”代表了傅山的书法美学观点。对傅山来说,字势优雅的赵孟頫书风为“巧”,厚重朴素真性情的颜鲁公书风则为“拙”。而对这两个书法家作书法评断的同时,傅山还对他们的道德也作了评判,他通过对书家道德的评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傅山“四宁四毋”中提出的“巧”“媚”“轻滑”“安排”指的就是赵孟頫的书风,为了矫正这种“软媚”书风,他才提出了“丑”“拙”等概念,而“丑”“拙”等概念都是从古籀、篆、隶碑刻中总结出来的特点。
我们再看傅山的“四宁四毋”这四句话,笔者发现其使用的都是宁、毋句式,在汉语中表示二者相较,选择更好的那一方,即使选择了也不是最好的,只是由于只有这两者可以选择,别无他法。傅山所讲的“四宁四毋”,是要告诉我们:拙不好,巧更不好,但二者相比,寧愿选择“拙”;丑不好,媚更不好,二者相比,宁愿选择“丑”;支离不好,轻滑更不好,二者相比,宁愿选择支离;直率不好,安排更不好,二者相比,宁愿选择直率。由此可见,笔者推测傅山的本意是这些都不是最好的,相比较之下,前者比后者稍好些。
笔者认为很多人误读了傅山的审美意图,并以错误的美学思想去实践,从而走上了丑媚这一类型的书风,将自己的书法故意往丑媚书风方面靠拢,将原本端庄的结字故意变形,以取其“丑”;将原本精巧的结构抽离,搞得奇形怪状、索然无趣,美名其曰取其“拙”;将其平衡流畅的笔画故意分解,搞得支离破碎,美名其曰取其“支离”,原本和谐雅致的章法,胡乱涂抹,搞得乱七八糟,美名其曰取其“直率”。这样便以其个人短见误读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
二、“四宁四毋”在傅山作品中的体现
傅山楷书册页《阿难吟》是他在继承楷法基础上的一次大变革和突破,是其“四宁四毋”书风的大胆实践。傅山《阿难吟》取法颜鲁公《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楷书作品。起笔大都为“圆笔”起笔,结体古拙、空灵,整体章法松散烂漫。傅山《阿难吟》所表现出的书风不仅是他对颜鲁公笔法、章法的热爱,他还以颜鲁公的笔法与章法为桥梁,从北朝碑刻文字中汲取营养,减弱《阿难吟》的装饰性,让作品看起来更为古拙。傅山在学习颜体“古拙”“空灵”书风的同时,字的结体更为松散,书写时多用焦墨,线条干涩,甚至有很多笔画分叉。
在楷书作品《阿难吟》中,以“家”字为例③,其与一般“家”字结体不一致,体现了傅山“宁拙毋巧”的书学思想,强调字的结体空灵,寻求字内的大空间,与此同时还能保持“家”字的平衡。傅山在处理“家”字左边三撇的时候,将这三撇写的很短,给人以含蓄、朴实无华的感觉;将右边一“捺”抬高,“家”字的右下角便留出一个大空间,捺脚圆润不锋利,给人“拙”的感觉。
而“请”④字在创作中有意打破结字的固有平衡,体现傅山“宁丑毋媚”的书学思想,强调字内线条的疏密变化,右边“青”字部分,横与横之间的间距都不一样大,间距由大到小逐渐排列。笔画的长短粗细也是各不相同,明显可以看出,靠近中间部分笔画比较轻,避免了笔画左右整齐,上下平整的常规布局安排。而常人写字,大都处处寻求平等、对称。
而“长”“钱”“跳”“上”⑤等字以参差错落的章法体现傅山“宁支离毋轻滑”,将行与行之间进行相互穿插,使作品在视觉上感到松散,减轻了观看者的疲劳感,让作品看上去更博大雄强,并大胆地进行穿插、规避,使作品能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初看杂乱无章、字体大小不一;细细观察,乱中有序。反观常人写字,大都追求行与列的整齐排列。《阿难吟》中整体章法体现了其“宁直率毋安排”的书学思想。
三、“四宁四毋”对笔者的启示
很多古人对于“拙”都采取肯定的态度。老子《道德经》曰:“大巧若拙”。明顾凝远曰:“元人用笔生,用意拙,有深意焉。”⑥
“拙”与“巧”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围,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笔者认为傅山是想舍其“巧”,创作风格更趋向于钟繇的古“拙”。
傅山论作字之道,曰:“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生奇,归于大巧,若拙已矣。”⑦
傅山所谓的“拙”,是质朴古拙,是朴素自然。一个人的书学思想往往受到其他思想甚至整个时代的文化氛围的影响。绝没颠簸不破的书学理论,也没有孤立封闭的美学现象。傅山书学思想博大精深,且有打破赵体书风沉闷格局的趋势。
傅山一生博学多才,有侠肝义胆,更常怀医者仁心。其深遽的思想和高洁的人格如同矗立在三晋大地上的一座高峰。傅山极看重品性修养,主张“作字先作人”,并为扭转妍媚书风而呐喊,提出“四宁四毋”之说,开启欣赏书法的“另一扇窗”。傅山从书法源头追溯,在尘封己久的篆籀中探寻拙朴之美,不期然而然地成为清代尚碑书风的先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私向往之”。傅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书学上的启迪,更有不改初心的执着与无畏。关键是在空间分割,重点在于字和字的对比关系、笔法、字势、章法等方面,将字与字的对比关系罗列出来,加以组合,即可加强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
傅山,可以说是不幸的,也是孤独的。观其一生,历经明清易代,至亲离世,临终前可谓国破家亡。然而历史终究是公平的,坎坷的命运却铸就了他不同流俗的传奇经历和书法风格。他崇颜抑赵,锐意进取,在自己方寸间的天地“任情写意”,同时采撷诸子,出入释老。他的书学思想像暗夜的点点星光,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注释:
①傅山:《傅山全书》,刘贯文,张海瀛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②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9月。
③④⑤傅山:《傅青主阿难吟手迹》,纸本册页,山西省博物馆藏。
⑥顾凝远:《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79年10月。
⑦傅山:《霜红龛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
参考文献:
[1]傅山.霜红龛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崔爾平.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4]周纪文.中华审美文化通史·明清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