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傅山传》

1985-07-15郑培凯

读书 1985年2期
关键词:傅山佛学工夫

郑培凯

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傅山是个相当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代表了传统忠君爱国思想的坚贞不拔,也代表了当时处境下扮演遗民角色在政治文化层面的意义。他的一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坚守理想与节操的奋斗过程,反映了达不到具体追寻目标的怅惘与心理挫折,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在儒释道三个思想范畴方面)在这种执着的追寻及具体目标幻灭过程中的动向。郝树侯著《傅山传》讨论触及了明遗民思想文化,借着讨论傅山的生活及思想感情,述及较大的中国文化发展问题,是本相当不错的传记。

本书的前六章,写傅山的生平,扼要清晰,呈现了他一生主要的事迹及思想感情变化,颇可称道。尤其在资料运用上,有不少作者搜集的傅山佚稿,并且用了明清档案馆的原始材料。随后的六章,分述傅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哲学、学术、艺术、治学、医术,就稍失简略,并有叙述不清之处。

作者讨论傅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大体允当,述及傅山的华夷君臣之辨影响他思想其他方面,也颇有精到之处。特别是讨论傅山解说佛也主张杀人,强调“神州臣子心,即诸佛心”一段,极有意思。傅山虽然认为杀生有损佛性,但又说“佛性亦杀生”,并作出解释:“若说不杀人始是佛子,除是人不可杀,佛子自然不杀。”但有些人就是该杀,如扫荡清廷,就属“万辜自可杀之”一类。傅山对历史的解释,也充满了华夷之辨,贬斥拥戴非汉族王朝的功臣,如王猛、许衡,又排斥辽、金、元三史于正史之外。可以看出,傅山身处异族统治之下,由于肤受之,把爱国主义思想提升到最高纲领范畴,连宗教观及历史观都因此而受影响。

作者在探讨傅山哲学思想之处,至少有两点值得提出商榷。一是论及傅山对天的见解。作者引述了两段傅山讲写字工夫的话,以见傅山对“天”(自然)与“人”(人为)的关系。第一段是:“凡事天胜天不可期,人纯天矣。不习于人而自欺以天,天悬空,造不得也。人者,天之使也,勤而引之,天不深也。写字之道,即具是倪,积月累岁自知之。”作者认为,这段话是说:“人即是天,人同天是一致的,只要努力向别人学习,就可以减少人跟天的差距。如同写字一般,只要不间断地去练习,自然会攀登到高的境地。但如果不好好向别人学习,妄想一步登天,那是达不到的。”

引的第二段是傅山晚年的话:“吾极知书法佳境。……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吾复何言,盖难言之。”作者认为,这段话反映出傅山晚年对天的看法有所改变,开始感到在“天”的面前,人们束手无策,只能顺从和等待“天”的安排。作者还指出,这是傅山反清活动失败,把一切希望仰仗于天的消极态度,是他晚年隐居不出的思想基础。

我们认为,以这两段话来诠释傅山对天的见解的转变,是不恰当的,因为傅山本来所论的是艺术探索上的工夫与“心领神会”的最高境界,并非有意识地讨论“天”的哲学意义。这第一段的本义是说,一个人努力进行某一件事,不必为“事天”或“胜天”而烦恼,只要努力不懈,经年累月,水到渠成,工夫自然会逐渐趋近于“天”的境界。第二段则点出“工夫”(人为)与“天”有其微妙的分界,工夫是人能掌握的,而艺术的臻妙之境却有超乎“工夫”之处,只好归之于天。这种最高的境界,想说也说不清,只能心领神会,不落言诠。本书作者以这两段话为主线,企图说明傅山对“天”的看法,由早先的人定胜天转为晚年的顺从天命,由积极的入世转为消极的出世,未免有穿凿附会之嫌。

第二点值得商榷的,是书中讨论傅山认识论方面的一段话:“大善知识无陈无新。口头有转轴,一毂三十辐。山之巧老,水之窳隆诡戾,收在长笛硐,一气吹出都是。”作者认为这段话受了佛学的影响,特别是其中提到“大善知识”,是佛学的概念。但是,我们若仔细看看傅山所举的例子,当可发现,主要还是来自老庄著作中涉及“空无”与“实有”辩证关系的文字。况且,在明末思想界,三教会一是相当普遍的潮流,傅山当然有可能融会佛老思想,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只举佛学为这段话的中心意旨,显然是不恰当的。

在全书结论中,作者指出,傅山在学术上“融会佛学以研究先秦诸子,成为清代研治诸子的开山祖”。这个论断下的极为强烈,也显然极为重要,但全书并未在这方面进行探究,使得这个论断成了悬案。本书也涉及了傅山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然而却轻描淡写,几笔带过,令人感到泛泛言之,不能呈现出傅山在艺术领域的贡献。

(《傅山传》,郝树侯著,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一版,0.40元)

猜你喜欢

傅山佛学工夫
傅山的“四宁四毋”
“工夫”与“功夫”
“工夫”似拙却有“功”
一杯热茶的工夫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了不起的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