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9-06-14黄洁梅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巧设问题,推进学生的探究;注重指导策略,促进学生的探究;拓展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学习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32-02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真正落实探究式学习,教师不但要找出存在的问题,还要找到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下面,笔者将自己的实践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存在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式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不合理。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很重要、很关键的。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会无从下手,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需要思考、探究就解决了,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探究学习过程流于形式。有的教师虽然精心设计了探究问题,但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太短,不重视学生的交流展示,导致探究学习的效率低下。有的教师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时间,但很多时候只让学生自行探究,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造成课堂教学缺乏调控,导致探究学习效果不明显。
第三,探究学习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的教师在给学生分组和分工方面欠缺技巧,学优生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潜力生缺少表现的机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交流展示环节,有的教师只关注学生得出的答案和结果,而不够重视学生的错误和思维过程,缺乏必要的反馈,导致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思考的深度不够,出现探究学习不深入的情况。
二、解决策略
(一)巧设问题,推进学生的探究
1.设计的问题要触及数学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是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能够指向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还要能够指向数学本质,凸显学习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数学能力。例如,教学《方程的意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方程”这个定义的内涵、外延。“含有未知数”“等式”是方程的重要内涵,学生很容易理解诸如x+40=120、3x=60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但是,不少学生对概念中的“未知数”理解不透彻,认为未知数只能用x表示,从而进入认知误区。所以,除用教材中现成的案例进行讲解,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如y+50=100、z÷4=20、90+2x=70×2、30+40=70、90+60=100+50等,然后设计问题:“请你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后能分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归为一类,没有未知数的等式归为一类),从而归纳得出“未知数”“等式”这两个重要的方程因素,“未知数”可以是x、y甚至z等,进而对“未知数”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也就探究到了“方程”这个概念的本质内涵。
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和面向全体学生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只要具备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还要能够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生发新的问题,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如教学《比值的意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师可先呈现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的长、宽都不相同,但是长与宽的比值相同,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然后,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或现象是数字变化了,但比值是不变的?”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例子来交流讨论。有的学生说:“操场上和教室里的两面国旗虽然大小不一样,但是长与宽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3比2。”有的学生说:“可以把一张照片放大,放大前后其长与宽的比值是不变的。”……针对学生所列出的例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什么发生了改变?什么是不变的?”让学生体会到:虽然量变了,但比值存在不变的关系。教学到这里,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请你结合列出的现象或事例,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讓学生进一步探究,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学生画图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的2个数字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请画图的学生对比图形,发现规律: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可以是同一类型的数量,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数量,但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这个没有发生改变的关系就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只要归纳得出这一结论,学生的感性认知就会变得丰富,对概念的提炼和归纳更准确。
(二)注重指导策略,促进学生的探究
1.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必要的方法指导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是存在差别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学习状况和“意外”,教师要给学生留够探究的时间,确保大多数学生完成探究任务,使探究式教学真实有效。在实际教学中,分小组探究是比较常用的方式,但小组探究学习情况到底如何,很多教师其实是不清楚的。因此,教师应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探究学习情况,发现没有按活动要求进行探究的小组,要及时纠正他们;若某一个小组的探究能力比较弱,要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告诉他们探究的步骤;遇上探究进行到一半开展不下去的小组,要给他们适当的点拨、诱导,使他们的探究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2.注重用追问推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当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得出结论并进行展示交流时,教师的追问必要且重要,因为追问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到位和透彻,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追问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时,教师可出示如下图形:
然后,提出问题:“请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学生的分类有很多,标准也不一样。在学生已分类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详细分类呈现出来,然后追问:“哪位同学能够在这些分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分类?”因为有比较详细的分类,所以学生只需要思考不同的分类即可,这能够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分析,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平行或相交。可见,对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的追问要能促进学生继续探究,以确保探究教学的良好成效。
(三)拓展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适当设计一些有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拓展性的问题可以是横向拓展,也可以是纵向拓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横向拓展性的问题,如:“假如是3个数字相乘,或者多个数字相乘,随意变换2个乘数的位置,积是不是不变?”教师还可以提出具有纵向拓展性的问题,如:“乘法有交换律,其他计算方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定律呢?”“除了整数乘法交换律,如果将整数换成小数、分数,乘法交换律还通用吗?”教师提出的这些拓展问题,有利于学生发展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推理能力,积累数学学习经验,促进迁移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时,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情提出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作者简介:黄洁梅(1983— ),女,汉族,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