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视域下幼儿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考

2019-06-14莫东晓梁晓昀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经济学幼儿教师

莫东晓 梁晓昀

【摘要】本文论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与教师自身利益的追求有着紧密关系,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从制度上合理把握幼儿教师利己和利他的天性,认为教育制度应确认其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幼儿园制度应彰显公正性,并通过建立职业道德提升激励和约束机制,突破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低迷”的困境。

【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业道德 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04-03

幼儿教师众多素质要求中最重要的素质是职业道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侵蚀人们的思想,幼儿教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渐渐迷失,价值观开始扭曲,逐渐淡忘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下滑。面对当前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困境,学界开展了大量研究,希望能够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收效甚微,幼儿教师道德失范现象依然见诸报端。笔者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以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摆脱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低迷”的困境。

一、对有限理性的误读导致幼儿教师产生价值困惑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理论中关于人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们只有有限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受有限理性的限制,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追求最优,而是寻求利益的满足,即“新经济人”假设。[1]“新经济人”假设下的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作为社会群体一员的幼儿教师也同样具有该特性,谋求合理个人利益的诉求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将幼儿教师看成理想中的“道德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提出了高要求,他们的形象完美,为人师表、勤恳敬业、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拥有理想的人性。[2]幼儿教师其合理的求利行为被忽视,甚至被曲解为“失德”。为此,许多幼儿教师常困惑于“我为何而教”等问题,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问题选择上出现了彷徨,产生价值性迷惘。

首先,个人(包括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总会具有一定的“经济人”属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是如此。人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人生是否有价值的衡量标准,在于人们于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自身和社会的需要。满足自身需要表现为“经济人”的特征,满足社会需要表现为“道德人”特征。幼儿教师的人生需要也同样遵循这一普遍特性。幼儿教师的自我价值表现为从他人或社会中获得的权利,社会价值表现为服务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义务,两者大多是通过幼儿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实现的。幼儿教师要想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他们需要同时实现作为“经济人”和作为“道德人”所追求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3]然而,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道德,还是倾向于关注其“道德人”特点,忽略其“经济人”特点,过分张扬其道德理性。幼儿教师的个人权利被忽略,若出现“利己”“自利”行为,即刻会受到社会批评。即便是正当的求利行为,合理的利益诉求,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到了幼儿教师这也无法获得理解。这实际上是将幼儿教师视为传统“经济人”,具有无限理性,未能正确理解幼儿教师作为“新经济人”,实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性。这充分表明,在当前市场经济之下,社会仍然倾向于以完全的“道德人”假设来看待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假借提高师德修养之名压制幼儿教师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对幼儿教师“新经济人”身份仍然缺乏认同,正当的逐利行为亦难以合理化。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得到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前我国无法为幼儿教师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满足幼儿教师的自我价值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幼儿教师的基本需求被忽视。教师的基本需要与月收入水平直接有关,而当前现状是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得不到社会尊重。据《中国教育报》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幼儿教师觉得社会不尊重幼儿教师职业,八成以上幼儿教师觉得其社会地位低,一半以上教师不支持子女从事该职业。[4]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之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幼儿教师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教师发展空间非常有限,缺乏职位、职称晋升机会,同时由于学习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工作繁忙、自身无力承担学习成本等因素,导致幼儿教师缺乏学习机会,缺乏专业提升空间,民办幼儿园及农村幼儿园这一问题尤为严重。这些因素造成幼儿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认同程度低,而低水平的职业认同导致幼儿园教师难以主动坚守高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导致某些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例如一些幼儿教师因缺乏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引发严重教学安全事故,幼儿被遗忘在校车内死亡、幼儿甲醛中毒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一些教师因个人职业倦怠,出现情绪障碍,将工作中的压力转嫁到幼儿身上,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良言行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甚至出现严重的幼儿伤害行为,如近年来媒体曝光的虐童事件层出不穷。一些教师思想功利、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利用职务之便做出索礼收礼、巧立名目乱收费、给家长摊派任务等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诚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下,幼儿教师追求个人私利本应获得理解,但一部分幼儿教师无底线的利己行为,已经扭曲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应有之义。

显然,每一位幼儿教师在面对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预期,与自身拥有的“新经济人”追求现实利益满足的属性之时,内心都存在利他和利己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合理的制度机制,许多幼儿教师难以把握好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利”与“义”、“索取”与“贡献”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低迷”也就难以避免。

二、成本与收益的错算导致幼儿教师职业道德陷入困境

被詹姆斯·布坎南等“新经济学家”将“经济人”用到非商品性领域,将“成本—收益”核算引入非经济行为中,认为即便在非经济行为中一定成果获得也是需要以一定成本的付出為前提的。[5]个人行动方案的选择取决于他的“经济”动机,人们通过“成本—收益”的核算后,会选择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的行为。个人若认为别的价值选择更能增加合法收益,他们就会对原有的价值立场进行有限评判,甚至放弃原有的道德立场。

成本与利益既是幼儿园要核算的问题,也是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会权衡的问题,这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幼儿园而言,当前幼儿教育资源紧缺,特别是一些逐利性明显的民办幼儿园,往往倾向于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包括减少教师投入等手段。由于教师配备不足,许多在园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工作,幼儿园也更多地关注于教师是否完成硬性的工作量,而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他们认为属于对收益影响不大的非必要投入事项,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认为一些越过师德边界的不合理教学行为,也是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例如对班级中较顽皮的孩子进行言语上的攻击、威胁,轻度体罚,并且若非发生严重的师德失范事故,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在日常工作中是难以显现的。一些民办幼儿园为了牟取利益,往往怀有投机心理,他们无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衡量教师工作量的标准,自然在幼儿园工作中被忽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要承担生存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必须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硬性的保教工作任务中,日渐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淡忘了职业价值与职业理想,加上缺乏相关制度支持,在他们看来提升职业道德并不能改善收益,在个人付出的成本和所获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缺乏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这样,在职业道德价值被幼儿园和幼儿教师低估,并且双方都不愿意支付职业道德提升成本的情况下,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陷入困境成了必然。

三、机会主义的侵蚀导致幼儿教师追求不正当利益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假设,人们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同时常常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会借助各种不正常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包括随机应变、投机取巧,甚至出现损人利己的行为。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教师这一职位也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幼儿教师本人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可以认为,只要幼儿教师追求私利的行为不对幼儿、其他个人、集体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就应认为是合理的,应在制度上给予认可。在“寻利”已具有普遍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幼儿教师也会充分核算成本与收益,工作行为具有趋利性的机会主义倾向,倾向于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典型行为是“转嫁”教育责任和职权上的利益“寻租”[6],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教育是个复杂的工作,孩子的发展受到非常多的因素影响,承担其教育工作的也不只是一个教师,还有其他教师、家长和社会,特别是家庭教育对3—6岁儿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某个教师可以合理地将教育责任“转嫁”给他人或其他因素。只要在工作中不发生重大失误、事故,教师便无需担责。因此,一些幼儿教师就会以此为借口“合理”地推卸某些工作,以应付无法推卸的工作,尽可能减少投入来维持这份以谋生为目的工作。二是利用职务谋求个人私利。例如,一些幼儿教师要求孩子上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兴趣班,购买资料、服装获取利益,收受孩子或家长的礼物、红包等。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有违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机会主义”行为,对幼儿道德和品行的养成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可见,部分幼儿教师寻求不当利益,是造成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我们要抛弃幼儿教师寻求不正当利益的非道德性行为,但不能否定幼儿教师利益与职业道德间的内在关系。尊重幼儿教师合理利益,是突破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低迷”困境的有效路径。

四、从制度上合理把握幼儿教师利己和利他的天性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可见,利益是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动力。利益的实现往往需要依赖于制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道德规劝和戒律已经无法抵挡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无法解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就要从制度上合理把握幼儿教师利己和利他的天性,肯定其获取正当利益的合理性,才能走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困境。

(一)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幼儿教师自律

公共利益是无法脱离个人利益而存在的,当前幼儿教师的公共利益价值凸显,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不够。相关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建立在肯定幼儿教师利益合理性的基础之上,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通过制订和落实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师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提升职业回报,实现“成本”对等补偿,提高教师职业归属感。通过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给予幼儿教师更清晰的职业认知,做好职业自律,让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灌输和迫于需要的强制性规定,进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建立公正的幼儿园制度,引导幼儿教师遵守职业道德

公正是制度的基本要求,制度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规则,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幼儿园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最直接的监管者,也是幼儿职业道德建设最直接的承担载体,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监管和职业道德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幼儿园。因此,幼儿园要正确核算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成本和收益,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于幼儿园长远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进步具有的重要价值。幼儿园要主动建立起公正的制度,坚持正确的职业道德导向,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处理好幼儿园利益与教师的个人利益关系。只有当幼儿园制度能体现并保障教师利益时,才会得到教师的尊重和支持,才能引导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和完善。

(三)确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发幼儿教师提升道德素养

要规避幼儿教师的“机会主义”倾向,尊重教师的“经济人”属性,通过适当的约束和激励制度,将职业道德与教师自身利益联系起来,建立职业道德管理、督查制度,创新教师绩效考核的方式,制订可行的职业道德考评办法,将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工资晋级等与职业道德挂钩,加大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收益和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成本,将教师对利益的关注引导到重视职业道德修养上来,同时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注意对职业道德修养进行合理导向。

【参考文献】

[1][5]蒋红斌.师德“低迷”的新制度经济学审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

[2]黄尧,谢少华.供给侧寻变——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人性观照[J].中小學德育,2017(9)

[3]李玉栋.教师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

[4]杨光飞.“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分合[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经济学幼儿教师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经济学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