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谱》 中 《毛诗序》 与地理的关系
2019-06-14徐娟谢建忠
徐娟 谢建忠
摘 要: 郑玄《毛诗谱》是为《毛诗》指出其地籍变迁,为《毛诗序》寻找历史地理依据。每一谱类都提到地理风俗,其论述对《汉书·地理志》是有所借鉴的。本文以《曹谱》为例,研究郑玄根据“经学致用”原则阐释《毛诗序》“变风”与地理风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毛诗谱》 《汉书·地理志》 变风始作
一、引言
郑玄所作《毛诗谱》根据《春秋》《汉书》《尚书》等有关史料给《诗经》十五国风、大小雅、三颂分别立《谱》,分别指出每个地区诸侯的世系源流,地籍变迁。其中有些类别的《谱》具有一定的“文学地理学”意味,其价值受到经学家和当今学者的重视。学术界对《毛诗谱》从各方面做了相关研究。
在版本方面,邓雅琴的《郑玄〈毛诗谱〉古今版本考述》和孔德凌《〈毛诗谱〉的版本流传》从流传上对郑玄《毛诗谱》的版本情况进行了追述。从思想上,李世萍,李登云《郑玄〈毛诗〉谱、笺中的教化思想》及郭树琴《〈毛诗谱〉的流传及其学术思想》一文对《毛诗谱》中的教化思想进行了论述。从语言上,张起季《〈毛诗谱〉复音词札记》中对《毛诗谱》文字部分进行研究。从《毛诗谱》渊源来看,章原的《四家诗与〈毛诗谱〉》说明《毛诗谱》与四家诗之间的渊源。而郭树芹的《郑玄〈毛诗谱〉新探》则综合论述了《毛诗谱》的流传及研究概述,介绍主要内容及诗学理论上的建树。这些论文从版本、思想、语言、渊源等方面对《毛诗谱》做了专项研究,其中郭树芹的论文提出了《毛诗谱》与《诗三百》作品之间的地理与文学的关系,却忽略了《毛诗谱》与《毛诗序》之间地理与文学的关系。本文以《曹谱》为例论述经学家郑玄《毛诗谱》与《毛序》的地理文学关系。
二、曹谱
郑玄所作《毛诗谱》把《诗经》按十五国风、大小雅、三颂的地域划分作谱,分别述说了各类诗的地理位置、历史源起、民风民俗、政治风气与《毛诗序》所谓变风变雅内容之间的关系。郑玄力图从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两个方面为经学家阐释的《毛诗序》寻找地理根据。如《曹谱》①:
曹者《禹貢》兖州陶丘之北地名。周武王既定天下,封弟叔振铎於曹,今日济阴定陶是也。其封域在雷夏菏泽之野。
昔尧尝游成阳,死而葬焉。舜漁于雷泽,民俗始化,其遗风重厚,多君子,务稼穑,薄衣食以致畜积。夹于鲁、卫之间,又寡于患难,末时富而无教,乃更骄侈。曹之后世虽为宋所灭,宋亦不数伐曹,故得寡于患难。十一世当周惠王时,政衰,昭公好奢而任小人,曹之变风始作。
根据《曹谱》可知,首先《曹谱》指出《诗经》中所称的“曹”所在的地区,是兖州陶丘之北。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这里是周武王封给弟叔振铎的。这里可以看出《曹谱》对《汉书·地理志》的借鉴,《汉书·地理志》云:“济阴定陶县,故曹国,周武王弟叔振铎所封。《禹贡》陶丘在西南陶丘亭”②“济阴定陶,《诗·风》曹国”③。这里《曹谱》通过对《地理志》等文献的借鉴,确定“曹地”的地理位置及其故国源起,以此确定了《毛诗序》将《曹风》相关篇目和曹国国君及其政治相联系的地理和历史的合理性。
其次,《曹谱》叙述了此地的地理风貌和民风民俗。《曹谱》曰“其封域在雷夏、菏泽之野”。《地理志》记载:“泲、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④也就是说兖州在济水和黄河的中间,是水流充足、土地富饶的地方,所以舜曾在曹地雷泽捕鱼,而本地多从事农业劳动。这些风俗是和其地理风貌分不开的。
水流充足、土地富饶是其良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十分淳厚。“尧尝游成阳”“舜渔于雷泽”,尧、舜二帝曾经游此处,此地人民受到感化,效仿两位圣人的德行,民风才敦厚淳朴,使曹地遗风多君子。君子之风是什么呢?《曹谱》提到“薄衣食以致畜积”,即要生活节俭,积聚财富。这一点在《地理志》中也有记载:“昔尧作游成阳,舜渔雷泽,汤止于亳,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藏。”⑤
接下来指出此地的人文背景中政治风气的转变。《曹谱》云:“夹于鲁、卫之间,又寡于患难,末时富而无教,乃更骄侈。曹之后世虽为宋所灭,宋亦不数伐曹,故得寡于患难。”这里提到的政治风气,即因为曹国在鲁国和卫国之间,这两个国家虽然领土大于曹国,但很少侵略曹国,它们和曹国少有战争。即使后来被宋国灭了,也没有更多的战乱。地理环境优越,民风节俭,又少于战乱。自然渐渐富庶起来。富足而没有教化,以至于政治风气一变民风而转为骄奢。
其实这样的政治风气和地理有关。地理中的自然环境适合农桑捕鱼,百姓就不必为了食物开拓土地,相互争斗。在这样的环境下,曹国及其周围的若干国家之间,争端就少了很多。国与国之间相互处在较为平稳的状态,内无灾祸,外无战事,君主就没有进取之心。失去进取心,则会渐渐骄奢淫逸,至于政治衰弱。所以到昭公时君子遗风不存,其诗歌作品便出现了“变风始作”。
“曹风”中《蜉蝣序》曰:“刺奢也,昭公国小而廹,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⑥正是因为节俭蓄积的风俗从尧舜时期一脉相承,曹地民风尚俭,诗歌才会对昭公的骄奢进行讽刺,所以刺“昭公好奢而任小人”被认为是“曹之变风始作”。可以说郑玄继承了《毛诗序》变风思想,并进一步从统治者政治风气角度分析了变风产生的原因。
《曹谱》分析了曹地民风,因为尧舜曾经此地,民风之化,尚俭尚朴。且如《曹谱》所说“遗风重厚,多君子”可见民风应该是历代承袭,多为君子,至今不变。也就是说到了昭公时期,民风依旧是“薄衣食以致畜积”。但是这一时期,贵族阶层的政治风气却转为骄侈。
民风在俭,政风在奢,这必然会引起民众的不满,这两方面的矛盾必然引起变风。郑玄以前后对比,民风政风矛盾描述,为《毛诗序》对《诗经》作品给出的政治阐述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由此看来郑玄认为《毛诗序》中提出的变风理论和地理风俗、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在这样的政治风气下,阐释《侯人》《尸鸟 鸠》《下泉》的时候,《毛诗序》的解释才会是“刺近小人也”“刺不壹也”“思治也”。可以说《曹谱》为《毛诗序》的经学阐释找到了地理根据。即郑玄认为《毛诗序》对诗歌作品的阐释是以地理人文背景为基础的。
三、曹风序
《诗经·曹风》共有四篇,《蜉蝣》《侯人》《尸鸟 鸠》《下泉》,经学家分别为这四篇作序,序对《曹风》的解释,明显和曹地的政治联系在了一起。如下图:
曹风四篇序,三篇作品的解释都提到了“刺”。《毛诗大序》中明确提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民,民众用“风”讽刺进谏君主。
最后《下泉》虽没有明说是刺,但是“思治也”“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也就是讽刺劝谏君王大臣能够君明臣贤,包含了“刺”的含义。也就是说经学家从“经学致用”的角度出发对《曹风》作品作出阐释,认为曹风是变风,民众用以讽刺和进谏君主。
然而从作品本身来看,这些解释在作品中找不到对应的指向性证据。如《蜉蝣》本是诗人借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脆弱人生不知何所依归的伤感,并没有提到政治。《毛诗序》认为这首是“刺奢也”,认为是刺昭公。关于这个解释,《毛诗序》并没有进一步提出根据。但是《曹谱》全篇从历史渊源、民风追溯和政风矛盾出发,具体阐发了曹地诗风生变的原因。郑玄《曹谱》提出“十一世当周惠王时,政衰,昭公好奢而任小人,曹之变风始作”,直接指出昭公时奢侈政风是变风的开始。这就直接为《毛诗序》把曹风首篇《蜉蝣》归为“刺昭公”找到地理根据。
《侯人》一篇本是下层小吏辛劳艰苦,却食不果腹的同情。相比之下,达官贵人待遇优渥却无所事事,是对达官贵人的一种讽刺。《侯人序》云:“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将这一篇解释为讽刺共公远离君子而亲近小人。表面上看有些牵强,但是从郑玄《曹谱》来看,便觉得此种解释合乎曹地的政风民俗。如上文分析,曹地民风所认为的君子“薄衣食以致畜积”是有勤俭品格的。与君子相对,“小人”的定义必然是养尊处优奢华享乐而无所事事的人。如上文分析昭公之后,政风一变为“骄侈”,统治阶层不乏这样的人。即是说共公身边多有奢侈靡费、尸位素餐之人,这类人与民风“君子”背道而驰可称为“小人”。诗歌中的小吏辛勤劳作,节衣缩食符合“君子”标准,这些人却只能在下层,不得见共公。从这方面理解,这首诗确实是“刺近小人也”。
《尸鸟 鸠》一篇从字面看,是赞扬君子之风。而《毛诗序》则云:“《尸鸟 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认为此篇是讽刺君王。对此《曹谱》之中亦给出了解释,从文中看,这里的“一”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始终风化如一,二是指公平公正。如上文分析,《蜉蝣》刺奢也,《曹谱》中说曹地是尧舜之风所化之地,政风一度节俭并且以此影响民风。可是到了昭公政风不能始终如一,从尧舜之化转为奢侈之风,这就是风化不能如一。而《曹谱》又说昭公“好奢而任小人”远君子任小人,则是其心不公。这两点就为《尸鸟 鸠》解释为刺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下泉》一诗是怀念旧都,《下泉序》解释为“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对于作诗时间及《下泉序》中明王贤伯具体指向何人,有不同的意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曹地曾经有治世之时。《曹谱》就提出曹地“舜渔于雷泽,民俗始化”,也就是说,舜时民风淳朴节俭是由于当时政教的风化。即曹国一度处在治世之时,有过以政风教化下民。所以,当政风一变,国家倾危,曹人“思治也”也就合情合理。
可见,在《曹谱》中多处为《曹风序》的解释进一步提出历史地理、民风政风的根据。
四、结语
《毛诗序》是根据经学家的理解对《诗经》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可以看出的是《毛诗谱》的阐释依旧站在经学的角度,运用儒家观点强调《毛诗》的政教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其对《毛诗序》中的经学阐释持肯定态度,认同其将《诗经》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的观点。更可以说《毛诗谱》是继承《诗经》经学阐释的文学地理观,进一步阐述了《毛诗序》的观点,为《毛诗序》的阐释找到了恰当的地理风俗、人文背景依据。
不仅如此,在每篇谱系最后都有正风变风的叙述,《周南召南谱》中提出:“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乃弃其余,谓此为风之正经。”⑩其他地区的《谱》都有“变风始作”的字样。即每篇《谱》对地理地貌、世系源流、政治风俗的论述都是为了分析变风的原因。从地理风俗、政治背景角度出发对《毛诗序》中正变风做了进一步分析。
从对《曹谱》和《曹风序》之间的分析看,《曹谱》一篇总领《曹风》各序,即一地之《谱》是为此地各篇之《序》的经学解释,提供了一个总的地理依据。
注释:
①⑥⑦⑧⑨⑩李学勤,主编.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68,469,472,475,479,10.
②③④⑤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71,1663,1525,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