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影响

2019-06-14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供血基底穴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以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为病因诱发的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以晕眩为典型症状,需要及时予以止晕治疗,以改善脑缺血缺氧问题,调节脑代谢功能,缓解晕眩及相关症状,促进病情好转[1-2]。护理措施作为临床医疗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就医体验,常规护理干预以指导患者科学就诊,协助诊疗检查为主要内容,虽能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求,保持躯体舒适,平衡心理,但疗效不甚理想。近几年,随着中医养生文化日渐兴盛,当前部分医院推出中医护理,坚持患者整体性,主张辩证施护,从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持,以获取最佳治疗效果[3-4]。本文旨在分析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9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48)。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参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2~68岁,平均(58.7±3.4)岁;就诊时间7~30 d,平均(18.9±1.2)d。对照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0岁,平均(58.6±3.5)岁;就诊时间8~28 d,平均(18.8±1.3)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中医内科学》[5]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排除依从性差;精神异常;中途退出者。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就诊期间均行常规护理,(1)热情接待,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置患者,协助完成生命体征收集工作,分发入院须知,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规定。(2)与患者沟通,了解其主诉、症状、心理状态,组织患者与医生交流,消除隔阂,建立信赖关系。(3)组织开展颈椎X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医生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患者就诊。(4)用药治疗期间讲解药物功效、疗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有无副反应,稍有异常及时处理。(5)饮食调理,鼓励多食活血化瘀、低盐低脂及保护血管食物,忌食高胆固及腌制食品。(6)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光线,保持空气流通,忌病房内外大声喧哗,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提供防滑鞋。

研究组加用中医护理干预,(1)中药热敷,取天柱、风池、百会、风府等穴位,药方:没药、独活、红花、乳香、桂枝、桑枝、甘草、白芍、威灵仙、乌鞘蛇各2 g,忍冬藤4 g、络石藤6 g,研磨成粉末放置于特制药包内,润湿后加热贴敷于穴位,每次20 min,每日1次,疗程10 d。(2)艾灸治疗,取俯卧位,选百会、风池、神阙穴、足三里,点燃艾条对准相应穴位,艾条距离皮肤1.5~3.0 cm,每处灸5~7 min,直至皮肤红晕,每日1次,疗程10 d。(3)中药汤剂-息风止眩汤,药方:水蛭5 g,菊花、石菖蒲、僵蚕各10 g,泽泻12 g,天麻、山萸肉、白蒺藜各15 g,葛根和龟板20 g(先煎)水煎熬,早晚温服,疗程10 d,若患者伴有呕吐问题汤药冷服或取姜汁滴于舌后,可少量多次服用。(4)穴位按摩,选择百会、风池、头围、太阳、印堂、上星,每晚睡前按摩1次,每次20 min。(5)身体护理,重症者可卧床静养,症状轻微者闭目养神,协助更换体位,切记动作缓慢,避免低头及旋转动作。(6)情志护理,根据患者性格、年龄、喜好及生活习惯有的放矢地为患者疏导不良情绪,正确运用开导法(鼓励、安慰、解释、保证),告知患者七情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主动体贴患者,保证心情舒畅。此外,注意测量血压,做好病情记录(头痛、晕眩、视物模糊),据病情调整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头痛、晕眩、肢体麻木等症状缓解时间。

(2)评估患者就诊期间精神状态,以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为判定依据,HAMA>29分严重焦虑、22~29分明显焦虑、14~21分焦虑、7~13分可能焦虑、<7分无焦虑;HAMD>35分严重抑郁,21~35分中度抑郁、8~21分轻度抑郁、<8分无抑郁症状[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缓解时间

研究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d,±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d,±s)

研究组 48 3.9±0.5 3.5±0.7 2.6±0.7 3.8±1.0对照组 48 4.8±0.7 4.3±0.9 3.5±1.1 4.3±1.4 t值 - 7.248 4.861 4.782 2.013 P值 - 0.000 0.000 0.000 0.023

2.2 精神状态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是维持小脑和脑干运行的必备条件,多数中老年民众因供血不足诱发晕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面部及肢体麻木等症状,影响身心健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为中老年常见疾病,晕眩是其常见症状易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生活质量[7-8]。常规治疗辅之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快速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体征。护理作为处理现存及潜在健康问题的医疗措施,常规护理虽能辅助医生开展诊疗活动,解决病患就诊期间出现身心问题,促进康复,但疗效不佳。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精神状态(分,±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精神状态(分,±s)

焦虑 抑郁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组别 例数研究组 48 15.6±3.5 5.2±0.9 16.9±3.5 6.1±1.1对照组 48 15.4±3.7 9.8±1.2 17.2±3.2 12.5±2.2 t值 - 0.272 21.246 0.438 18.027 P值 - 0.393 0.000 0.331 0.000

中医护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主张个体行医的同时强调人体自身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综合应用拔罐、针灸、耳针、刮痧、中药熏洗、按摩等多种中医传统技术以辩证治疗疾病,通过望、闻、问、切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因人因地因时施护,通过改善机体环境,协调阴阳,扶正祛邪以妥善护理患者,治病防病,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缩短病程,巩固疗效。实践证实,研究组症状缓解时间早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借助情志干预和身体护理可帮助患者营造益于健康的身心状态,消除负面情绪;中药热敷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穴位,借助热力扩张毛细血管以加速血液循环,进而达到消炎、消肿、祛寒湿的功效;中药汤剂运用药物偏性改善人体偏性,息风止眩汤可平肝风、疏风邪、养血活血、清化痰湿,在治疗晕眩中具有良效;艾灸和穴位按摩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温经散寒、防病保健,通过激发人体经络之气可调节人体生理生化功能,西医护理可帮助病患尽快融入医疗环境,运用中医疗法可增强抗病能力,加速病情好转。多数学者于研究中证实中医汤药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的疗效,但忽视艾灸、穴位按摩、情志干预等疗法对患这病情改善的作用[9-12]。总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供血基底穴位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夏季穴位养心
辣语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