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6-13徐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

徐建

摘 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要求高校必须结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破解思政课程、价值取向及网络新媒体等现实问题,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加强道德实践、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打造高校全员育人等途径并进,确切落实立德树人。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示,“要坚决履行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任务执行,强化素质教育,力求公平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习总书记重点阐述,“最基本的任务是长期坚持树立高尚品德人才,要充分利用资源,建造德智体美劳全面落实的育人方针,建造高水准人才培育体制,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这其中关键的结论,保证了现代社会高校思想品德政治工作不断进步,成为根本

依据。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优秀育人思想的继承和弘扬,这含义广泛,意义深邃。“立德树人”的意思怎样理解?“立德”,前提是品德教育为基础,直面教育来指导人才,不断引导、感知、鼓励人才;“树人”,把人当成根本,以适当的教育来依托、不断指导、改造、使人不断进步发展成为人才。新时代的“德”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爱国情怀以及理想信念等。

高校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基础教育工作,即让人们不忘初心,施教壮国,并深深记住伟大祖国复兴的艰巨任务,不断创新发展运用,进一步提高发展各学校各领域的层面改革,同时不断的教育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实现人生价值观,重点指导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能力的中国社会主义优秀人才,重点打造肩负伟大祖国复兴任务的优秀接班人,确保人才全方面素质的具备与提高,进一步完成“两个100年的”伟大目标与任务。[1]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习总书记阐述:“核心价值,实际上是一种品德,甚至是一种大的品德,既有个人主义自身品德,又包括国家社会层面的大德,国家无德不能兴盛,个人无德更不能立世”。立德树人,意义在于高校真正层面上认可,同时也能身体力行去推动社会主义价值的体现与发展。立德树人是一项基本任务,为高校开设社会主义价值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前提,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收获丰富的科学文化、成长为青年才俊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品行和德备,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2]

2.有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追逐民族复兴中国梦

中国梦核心价值是包含了“两个100”的梦想与目标,在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与共产党诞生100年的时间里,持续坚持完成中国社会伟大复兴之梦,强国、富民、振兴要得以实现。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意义深远的任务目标,指导学生努力拼搏实现中国梦,同时把实现梦想与学生人生规划教育工作结合,建立国家民族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进而向着中国伟大复兴之梦的目标不断奋斗前行。[3]

3.符合教育的本质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在教育目标上向世界发出的“中国声音”。在《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报告文书中曾提到“德”作为道德人文主义价值基础以及全面整体性推进的方式建议,这与中国目前在不断进行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工作殊途同归,在根本上对教育的阐述道理相同。“立德树人”从中心思想到表述都与世界教育未来发展走向一致,这也印证了中国在培育人才方面具有世界水平。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停滞不前,不能很好的把理论实践二者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分离,这影响了实践性的效果。其中本质的原因是高校教育课程不能实现教育实践,进而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再加上思政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讲授缺乏有效设计、单调枯燥,导致学生本身对思想政治课程兴趣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中很多学生对现有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有抵触心理,经常情绪不高,出现旷课,早退等现象,课上不认真听课,睡觉,唠嗑,玩弄手机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部分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不仅存在以上现象,而且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脱节,没有突出育人理念。[4]

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形态的不断变革,利益分配方式的日渐调整,市场经济的动荡不稳定等众多因素影响下,特别是市场经济以利益为主导的弊端促进下,加之大学生自身对奢华的物质生活的高度追求,使其呈现出利益至上、遇事焦虑不安的情绪特征,所以无论在固守道德思想方面,还是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意志均不够坚定,乃至彷徨于物质利益的生活追逐中无法自拔。一些大学生通常会以课程是否有用作为选择进修或者到课的标准,侧重于市场适用性。他们觉得对未来职业岗位有用的是专业技术课,故需付诸大部分精力学习;而道德文化课以及政治教育课在他们看来不会对以后的就业造成影响,故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存在“读书无用”的观点。[5]

新时代,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被广泛使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到处充斥着网络新媒体,其俨然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的發达,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有条件了解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就对高校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价值多元化伴随着传统文化的扬弃、西方文化的渗透与现代化文化的迷乱,给予了那些和我国站在对立面的国家凭借网络力量破坏我国意识形态的机会,这就会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混乱和价值选择的困难;同时,在网络上流传的信息质量高低不一,大学生虽然具有灵活的思维却不能完全正确的做出判断,一些不良信息对他们定会产生一定错误的诱导,让其变成受害者或者加害者。因为网络的不真实性,致使传统道德观念对其失去了制约性,很多大学生受到大量负面信息的误导致使三观偏离正确轨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做出违背道德或者违法的事情。[6]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