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文化融入课堂
2019-06-13李芳琼
李芳琼
摘 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体系应有其特色, 应该有一套不同于汉族地区的教育体系, 应将民族文化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关键词:传统教育 多元文化 传承 发展
一首《长街宴》唱响了大江南北,让人们为之向往。
“長街宴”,顾名思义就是在街上摆上长长的宴席供人享用。“长街宴”也称“长龙宴”。勤劳勇敢的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时令立法。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习惯在农历十月间举行,故又叫做“十月年”。十月是哈尼族的岁首,也是丰收的季节,节日从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开始,至猴日结束,历时5至6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酿制香甜的米酒,杀猪宰羊,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天,每户人家把自家准备好的山珍美肴摆出来,摆到村寨宽敞的场地或巷道设宴享用,一桌连一桌,从而形成“长街宴”。各家的男女主人守候桌旁供菜,热情邀请客人入席,以他们的勤劳能干、善良热情显示全寨人的同心协力,和睦亲善。开宴前,龙头率领全寨人高举酒杯,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妇女儿童在一旁跳起欢快的乐作舞,棕扇舞,为节日增添气氛,直到尽兴为止,有的还通宵达旦。不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你走进哈尼山寨,哈尼人都会热情相迎,让客人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红河谷中的太阳城、彩云之南花果园、哈尼故里罗槃国——元江,每年的12月1日起,元江的羊街乡、那诺乡以及因远镇清水河一带的哈尼族即将迎来传统节日——哈尼“十月年狂欢节”,即时,美丽的哈尼山寨和热情好客的哈尼人民期待您的到来。
通过有关专家学者对长街宴节日活动的实地调研,研究哈尼族长街宴这一节日活动在旅游发展中的演变过程。研究指出: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在地方政府的引导或主导下,哈尼族长街宴为了适应游客传承的来自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经历了地方文化认同、文化适应与文化重构,被包装、重塑成旅游节庆产品,从哈尼村寨走向旅游市场,从地方认同走向世界文化。从哈尼长街宴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任何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本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与经济结构关系中形成的地方传统文化,随着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而不断进行调适与重构,并重新定义了地方文化认同的内涵与特质。由特定的地方文化实践所定义的地方性本身,也在不断被再生产、再建构出来。理解地方性的变迁过程,必须从理解特定的地方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入手。现代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节日文化传统的繁荣,客观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必须注意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游化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将文化实践打包进行商业化“销售”的过程,而是文化内涵本身地方性不断重构与再生产的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发扬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强化“教育为本”的思想重视基础教育。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了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素质,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同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依从了以汉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教育体系, 这样的教育忽视了多元文化的传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体系应有其特色, 应该有一套不同于汉族地区的教育体系, 应将民族文化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首先, 明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目标。与汉族地区的教育相比, 民族教育应肩负双重任务, 一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二是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合理设置基础教育课程。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际情况出发, 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丰富学校课程的形式, 让民族文化走进课堂, 一些民族工艺通过手工课或实践课来进行传授, 让民族节庆走进学校课程, 在民族课程传授的过程中注意民族语言的使用。培训适合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不仅要懂得必要的学科知识, 还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途径, 将民族文化很好地贯穿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使民族艺人走上讲台, 既可以丰富课程内容, 又使民族文化传承得更为直接。
完善民族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过程, 民族地区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有别于汉族地区,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考察其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 更应根据民族的实际情况, 考察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 所以要更新评价方式, 丰富评价方式, 使评价制度与学习方式和内容相吻合, 引导教育过程的正确进行。基础教育尤其重要, 这是由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青年一代承担着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