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过程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前阅读能力
2019-06-13于涛毕严峰
于涛 毕严峰
摘 要: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幼儿语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语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的目标要求,从“培养倾听”、“语言表达”、“阅读理解”这三个维度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
关键词:幼小衔接 语言表达
在关于“幼小衔接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在语言能力中存在两个问题:“忽视倾听”、“表达不清”。在表达交流中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敢提出问题,不善于与同伴交谈、互换意见,不敢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独特见解。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实践研究 》课题中,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为切入点,开展了《幼小衔接实践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倾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信息的关键。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突出的表现就是别人发言时不知道怎么听,尤其是爱插嘴、接话。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如何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呢?[1]
1.言传身教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基础
社会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教胜于言教。孩子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幼儿的表率。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倾听每个幼儿的发言,不论老师手上的工作有多重要,都要先停下来,认真倾听幼儿的诉说,不仅用耳朵更要用心灵倾听,然后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2.游戏是培养幼儿倾听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围绕培养幼儿的倾听,设计了不同年龄班的游戏。如“萝卜蹲”、“猜猜我是谁”、“小小地雷探测家”、“我说你猜”等等。这些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倾听后做相应的事情,从简单逐渐过渡到复杂,孩子们可以在无形中发展自己的倾听能力。
3.“选秀”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
到了中大班,幼儿独立思维能力、任務意识和责任感方面不断增强。为此,我园教师在班级不定期开展“故事大王评选”,“我发现的新鲜事”,“不挑食的好宝贝”等不同内容的评选活动。鼓励幼儿将自己学到的故事,发现的新闻小事大胆地讲给同伴们听,给予孩子们自主展现的空间。通过这样的“选秀”活动,不仅能丰富幼儿语言表达的经验,同时,更能让评选的小评委们学会安静地倾听,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听、互评,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听力习惯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有了专注的听,才有准确的说。把听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不仅培养了儿童的听力习惯,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有话想说
要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表达,就要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如,请父母利用节假日带领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各种季节气候的变化特征等,生活中的每一种情景,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幼儿体验的内容,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幼儿开展经验讲述。
2.精心设计、有效提问,让幼儿的语言表达得到持续发展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主要技术之一。在一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提问应具有开放性、启发性,避免出现无效提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我园的课题研究课《顽皮的小雨滴》为例,印证了提问与幼儿积极表达的联系。
三、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的方法和习惯,自然就会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1.从看“图”入手,引导观察
图书中的图画具有很高的价值,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一个新的阅读视角,引发和推进故事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具有跳跃性特点,常常呈现出无序化状态,看图随意性大,为此,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图画书时,首先应从“看”入手。教师通过“找答案”、 “捉迷藏”、 “找不同”等游戏口吻,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看图。引导幼儿知道答案就在这本图画书里,请小朋友看一看、找一找。于是,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画面,寻找答案。这种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意外”和“惊喜”,使幼儿的阅读丰富而深刻。
2.从想“图”入手,启发思考
如果只注重幼儿观察而不引导幼儿想象,那么观察所得必然支离破碎,不能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画面。因此,教师应以幼儿观察所得为依据,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内容,通过联想,“看”清画外的内容。比如,小班绘本《好饿的小蛇》:当幼儿观察到小蛇身体形状的变化后,孩子们会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外形想象小蛇吞吃了什么东西,联想生活中事物的外形特征。幼儿看了后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的过程中理解作品内容,以及作品中写作手法的运用。
3.从说“图”入手,创编表达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是两种语言符号类型,教师要引导幼儿将美术符号翻译成简单的语言符号,让幼儿初步了解它们的对应关系。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阅读时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结构不同,因此教师从阅读教育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该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小班幼儿提供的图画书应图像大、色彩鲜艳,并以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图案为主。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向性要清晰,易于幼儿理解并尽快找到答案。中班幼儿观察画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萌芽。中大班幼儿能够积极思考,讲述故事时除了关注画面主要角色外,开始学会关注角色以外相关的背景画面,在词汇的丰富性和情节的连贯性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大班末期,幼儿对画面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强,能具体生动地描述画面的细节、画面前后页的关联,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大班幼儿讲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并创编故事。
总之,幼儿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教师要把握这个时机,抓住一个“勤”字,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多观察、多议论、多模仿、多练习,随时随地、形式多样地对孩子进行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剑萍.幼儿早期阅读研究与实践:上海市浦南幼儿园特色教育透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