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观察

2019-06-13张文慧王艳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丹红稳定型心绞痛

张文慧 王艳芳

山西省闻喜县人民医院 0438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特殊冠脉综合征类型,为突然和显著的冠脉血流减少(并非全部阻塞)引起胸痛及相关心电图表现,是冠心病患者急诊及住院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未得到有效控制,有很高的风险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乃至发生心源性猝死,对生命安全危害巨大;统计结果表明,其1年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0%~14%,而死亡率则为8%左右[1],因此及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以阻止患者病情恶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旨在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对象为2015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4例,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2]中的诊断标准及分类。其中男62例、女3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67±8.06)岁;初发劳力型心绞痛2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45例、静息型心绞痛19例、变异型心绞痛10例;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压62例、高脂血症29例,有吸烟史者48例,既往曾发生过心肌梗死13例。以电脑生成随机号和组别,依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使用信封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自愿加入。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心绞痛发作次数>2次/周;1年内未行血运重建治疗;不伴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猝死风险。排除标准:胸痛为胆心综合征、主动脉瓣狭窄、神经官能症等其他原因所致者;合并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血压经药物控制>180/110mmHg(1mmHg=0.133kPa)者;合并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恶性肿瘤者;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伴意识及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使用镇静剂、卧床、吸氧等一般处理措施,同时接受戒烟限酒、清淡饮食、避免情绪激动等健康宣教,行扩冠、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及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将30ml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6866,规格10ml/支)加入250ml的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2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依据加拿大心血管学会的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C)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其根据日常活动是否引起心绞痛发作从轻到重分为Ⅰ~Ⅳ级),并记录治疗后的心电图疗效和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疗效评估标准[3]: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恢复正常或下移的ST段抬高≥0.1mV,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为治疗显效;静息状态下心电图下移的ST段抬高0.05mV,T波倒置程度缩小>25%为治疗有效;静息状态下心电图ST段和T波无明显改善或恶化则为治疗无效,以显效和有效率之和计算总有效率。治疗后定期随访,统计两组患者半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主要包括因不稳定心绞痛再次入院、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须血运重建治疗、心源性死亡)。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分级比较 两组治疗前CCS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分级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平均为(1.34±0.62)次/周,少于对照组的(3.63±1.21)次/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7,P=0.000);硝酸甘油用量平均为(2.85±1.17)片/周,低于对照组的(8.78±2.60)片/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59,P=0.000)。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研究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374,P=0.037。

2.4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随访半年,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6%(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817,P=0.016。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堵塞有关,有多种炎症因子和免疫组分参与;包括抗缺血、抗血小板、抗凝和及早应用他汀类药物在内的标准强化治疗方案,为其西医治疗的基石。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归为祖国医学“胸痹”“心痛”,历代典籍中均可见“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等类似证候的描述,病机为本虚标实,寒凝、痰滞、热结、气郁所致心血淤阻。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中西药联合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所采用的丹红注射液为中药丹参、红花萃取物精制而成,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丹参酮、酚酸、红花黄色素、红花苷、红花素、红花醌苷等,观察结果表明:加用丹红注射液的研究组患者相较于仅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在治疗后心绞痛分级、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疗效以及随访半年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等方面均具有更优的效果(P<0.05),考虑与丹红注射液的如下药理作用有关:(1)抗心肌缺血。丹红注射液可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能力,使缺血心肌的血供及活性状态得到有效改善,缩小心肌缺血面积;通过抑制GPⅡb/Ⅲa受体激活、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其黏附聚集,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阻止血栓形成。(2)抗炎。炎症反应既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启动因子,也贯穿其整个病理演变过程,研究表明[4]丹红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炎症因子水平,稳定粥样斑块,防止其破裂致血栓形成。(3)改善血管内皮损伤。丹红注射液可通过提高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内皮素1(ET-1)含量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其对炎症因子的抵御功能增强。(4)降脂。降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抗炎、维持斑块稳定、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抗栓等多种治疗途径均有助益,为其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张璐等观察结果表明[5],丹红注射液可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不明显。(5)改善血流动力学。研究显示[6],经丹红注射液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均显著下降,对高黏滞血症带来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降低血小板黏附及血栓形成概率。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有利于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猜你喜欢

丹红稳定型心绞痛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