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认知及健康行为的影响
2019-06-13占美荣
占美荣 郑 蔚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3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而且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血压,但是老年患者因为记忆力差、健康知识不完善不够重视等各种原因,坚持服药依从性有限。抗高血压治疗不仅为了降低血压,更是为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因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呈现不同程度的硬化,弹性降低,管道相应变细,血流减慢,因此降压不是降得越快效果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平稳降压。短时间内将血压降至正常,反而会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及体位性低血压,更易发生脑梗死及心肌梗死。高血压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的检查,有利于心衰的早期治疗[2]。而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更是常见,占所有脑出血病因的70%以上,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受生活及环境等方面的改变,我国高血压人群也日益庞大,且有年轻化趋势。提升患者对脑梗死的防治知识与遵医行为,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强化血压控制,是改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3-4]。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遵医行为[5]。本文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76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强化性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认知及健康行为和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2019年治疗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及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 或MRI检查确诊;(2)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妊娠高血压患者;(3)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恶性肿瘤患者;(5)精神疾病患者及不能配合完成相关量表测评者。
入选76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其中36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简称常规护理组;采取强化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4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简称强化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61~85(67.8±8.4)岁,高血压病程6~20(11.4±2.8)a;强化护理组男22 例,女18例,年龄60~86(68.8±9.2)岁,高血压病程3~22(12.8±4.0)a。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常规护理组患者干预前SKQ 总分(19.62±4.90)与强化护理组患者干预前(19.35±4.9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5,P>0.05);常规护理组患者干预前健康行为均分(2.09±0.24)与强化护理组患者干预前(2.03±0.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2,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护理、密切监测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常规用药的指导,以及抗凝、抗感染、静脉溶栓等。
1.2.2 强化护理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强化性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 强化健康教育:通过健康宣传单、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传播方式,帮助患者掌握脑梗死的防治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高血压、脑梗死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根据患者的患病特点,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疾病发生、发展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强化健康教育,让其知晓健康生活方式与积极配合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自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6-7]。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对于对相关疾病防治知识了解一般的患者或家属,积极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强化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1.2.2.2 强化健康行为的干预:指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清淡,以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减少钠盐的摄入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8-9],也能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较好控制。素食饮食方式也能有效降低血压水平,控制每天红肉的摄入。依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积极进行有氧运动,最好选择强度易判定,不受条件、时间、地点限制的运动。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的时间,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形成清晨高峰,所有清晨服用降压药物和进食后运动相关较安全[10]。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存在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及行为,如长时间熬夜、长期坐立,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对患者的康复及预后有很大影响。强化用药指导,鼓励家属监督,加强患者的遵医用药行为。
1.2.2.3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访谈的方式积极疏导其负性情绪,2次/周,每次20~30 min,使其保持心境平和,努力提升其希望值,并积极采用心理暗示法增强其康复信念。
1.2.2.4 加强随访管理及延续性护理:患者出院后加强院外随访指导,定期评估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自我管理技能,引导患者根据自身需求,全面认识自我护理能力,发现自身受限的方面,进行自我护理。
1.3 观察指标干预前后采用脑卒中健康知识问卷(stroke knowledge questionnaire,SKQ)评估2组患者对脑卒中预防知识的了解情况,SKQ 包括饮食、生活起居、服药、运动、卒中危险因素、卒中先兆、卒中处理、定期监测八个方面,条目共36个,“知道、不知道”单项选择,分别计1和0 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脑卒中健康知识水平越高[10-11]。
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对2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评定。HPLPⅡ包含六个维度(体育运动、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营养、人际关系、精神成长),条目共52个,采用Likert 4 级记分法,“从不、有时、经常、常规”分别计1、2、3、4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健康行为水平越高[10,12]。本次研究取2组HPLPⅡ均分进行对比分析。
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对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进行对比分析,血压控制率=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患者数/高血压患者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先进行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若满足条件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2组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后脑卒中健康知识问卷总得分比较干预后强化护理组SKQ 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干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HPLPⅡ量表均分比较干预后强化护理组健康行为得分均分高于常规护理组,且干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 2组血压控制率比较出院时2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月、6个月随访时,强化护理组血压控制率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病人在60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已占到50%,已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13-15]。高血压患者常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发生脑梗死后多有肢体功能障碍,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较为明显,甚至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高血压导致脑梗死的机制:因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小血管硬化,血管壁结构发生改变,形成微小血管瘤,当情绪骤然改变时,血压快速升高,可造成脑内微小血管瘤的破裂,血压越高,脑出血的发生风险越高[16]。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有自行停药的情况[17-18],即见血压正常就停药,或减量服用。擅自减量或停药,易导致血压回弹,增加脑出血的患病风险。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SKQ 量表总得分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SKQ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and after intervention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SKQ 量表总得分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SKQ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and after intervention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后差值强化护理组 40 19.35±9.99 25.76±5.45 6.43±6.93常规护理组 3619.62±4.9021.11±5.741.49±6.77 t值 -0.235 3.635 3.134 P 值 0.815 0.001 0.00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HPLPⅡ量表均分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HPLPⅡscal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HPLPⅡ量表均分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HPLPⅡscal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后差值强化护理组 40 2.03±0.19 3.66±3.38 1.63±0.43常规护理组 362.09±0.242.52±0.430.44±0.51 t值 -1.152 12.261 10.990 P 值 0.253 0.000 0.000
表3 2组出院时、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血压控制率比较 [n(%)]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scharge,3 months and 6 months follow-up [n(%)]
对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对血压的控制益处要明显大于控制血糖[19]。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血压指南把脑梗死患者的血压靶目标定为140/90 mm Hg,但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60岁以上),可适当把血压目标放宽到160/100 mm Hg,以不再发生脑血管低灌注为宜[20]。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是指80 岁及以上的患者,其典型特点是高压高,低压不高,呈现脉压差大,而且患者的血压波动较大,一般一天中06:00~07:00、17:00~18:00为血压高峰期,因此降压药物的服用放至这两个高峰时段前期为宜[21-22]。2017 AHA/ACC 高血压指南更是将高血压的血压标准调低至130/80 mmHg[23],这是AHA/ACC 14年来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这一定义将增加约14%的高血压诊断人数。该指南建议,对于能自己活动的65岁以上老年人,降压目标是130 mm Hg,根据是否并存其他疾病,可依据临床情况决定降压治疗和目标值[2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第一位的致残和致死原因[25]。从发病人群看,老龄群体逐渐增大,而且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导致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疾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健康知识的传播是改变行为的基础。对高血压患者、脑梗死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临床共识。只有在高血压患者中广泛开展脑卒中防治的健康教育宣传,才能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强化性的心理干预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通过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增强了患者应对应激性事件的能力[16]。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帮助人们识别、控制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最终将普及卫生知识转向建立健康行为。健康宣教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康复护理又能够从生理上帮助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强化综合护理是可行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减少血压的波动,实现平稳降压,同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大程度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