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动因探析
2019-06-12赵丹
摘要: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传统行业的新一轮复苏,然其不断暴露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在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本文在梳理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的基础上,选取案例企业,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其内在动因。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逐步建立,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便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议题。王加灿(2012)研究显示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降低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应思考如何通过建立健全自身内部控制来应对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本文从源头出发,选取代表企业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分析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动因,以期能为平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源支持。
二、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
笔者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及调查数据将目前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突出问题归于以下四种:网络信息泄露、非诚信经营、非法信息传播以及间接性人身侵害。
(一)网络信息泄露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0%以上是违法分子靠掌握公民详细信息进行的精准诈骗。从已破获案件看,除了黑客攻击,互联网平台内部监守自盗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资源已然成了一种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肖成俊等,2017)。平台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成为海量数据信息的汇聚地,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 开放性等特征又弱化了公民个人的信息控制权,这些都为平台企业贩卖、非法公开用户个人信息提供了契机,也使得个人信息泄露常态化,为不法分子利用信息资源展开下游犯罪埋下隐患。
(二)非诚信经营
互联网平台企业存在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就是非诚信经营,借贷平台的跑路问题、购物平台的假货交易、虚假交易等均是其典型表现。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之后,新增网贷平台保持高速上升趋势的同时,停业跑路平台数量也是直线增加,至今已超过4000家,除却部分经营不善的问题,主要归因为非法集资诈骗。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电商购物平台频频爆出“假货门”,淘宝网的假货率曾超过了50%,均反映出当前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货源监管方面社会责任的缺失。
(三)非法信息传播
互联网平台企业非法信息传播主要表现为谣言的扩散和消极性网络资源的传播。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使得各种为了扩大影响、增加流量而滋生的虚假信息倍速扩散,不仅混搅了网络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动荡。同时,诸如直播平台等也都成为消极性网络资源的温床,暴力、色情等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庞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受众正在遭受各种消极性网络资源的荼毒。
(四)间接性人身侵害
滴滴出行的“问题司机”、饿了么的“无证餐厅”等不断曝光的平台企业乱象均昭示着低门槛和无效监管所导致的间接性人身侵害已经逐步成了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缺失之重。2018年先后发生的“郑州空姐遇害案”“温州乐清女孩被害案”等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度恐慌,人们也逐步意识到诸如网约车等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经进一步蔓延到用户的人身安全。
三、社会责任缺失的动因分析——以“滴滴出行”为例
基于上文梳理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滴滴出行”作为网约车平台的典型,一方面,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其不断曝光的系列恶性事件也昭示着互联网平台企业因快速发展而忽视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异常严峻。对此,本文有重点地选取“滴滴出行”作为研究案例,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展开分析。
(一)资本导向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觀,核心的价值观可以体现企业的精神,是企业管理层及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坚守的理念。同时,企业文化作为潜意识的观念和行为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观念、权责分配、诚信和道德、员工的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等。滴滴出行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温床里快速壮大,但是在资本的驱使下,滴滴关注的核心集中于:1.如何快速扩展市场,推高估值;2.如何快速实现投入资本的变现。在资本导向下的滴滴出行,视用户为流量而非生命,为此不惜以作假、低俗、诱骗的方式无原则无底线地吸纳用户。以顺风车业务为例,滴滴出行一直主打的都是“邂逅、偶遇”等男女之间的所谓“社交”点,所以在宣传过程当中,不断强调平台用户双方可以互相看到头像、资料,可以对彼此打标签等等,忽视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安全隐患。除了产品本身的问题以外,客服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也足以让用户对公司失去信任。正是滴滴公司资本导向的企业文化问题,导致诸如用户信息泄漏、下游诈骗、人身财产安全威胁等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此类不仅造成社会危害,而且严重制约滴滴出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风险评估缺失导致法律风险和营运风险问题突出
风险评估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及应对的过程。法律风险评估贯穿于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是其中最基础、最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但是滴滴出行的风险评估部门长期以来形同虚设,缺乏对各项业务进行合理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评估分析,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顺风车司机大多由专职的“黑车”司机和部分的私家车司机组成,其车辆安全性和司机个人情况都十分堪忧。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数起涉网约车刑事案件来看,犯罪嫌疑人八成以上都是顺风车司机,均是被害人在顺风车平台上预约了顺风车,继而发生了抢劫、强奸、杀人等重大刑事案件。相关数据显示,乘客乘用顺风车、快车业务,要承担的风险远比出租车高得多。滴滴平台忽视风险评估,在招募司机时对司机的道德品行、个人经历、前科情况等缺乏严格的审查程序,同时在后期的监管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疏漏。据此,一旦发生刑事案件,企业需要承担极大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滴滴出行平台在绝大多数地区未取得合法运营执照,涉嫌非法运营,这也是其风险评估缺失的重要表现。
(三)控制活動程序不完善
1.司机门槛低、审核松懈,事前控制力度薄弱
滴滴出行司机的准入门槛仅为“身份证、驾驶证和车辆行驶证”三证齐全,但因为滴滴出行并未设置严格的审核流程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且全程均通过线上操作,故“三证”的可信度无法保证。同时滴滴出行缺乏对车辆控制的严格标准,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货运汽车等非标准经营用载客车型,“车辆牌照、车型与注册车辆不符”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究其原因,尽管平台规定载客车辆必须为自用私家车,且需通过营业性车辆环保和安全性能检测、投保营业性交强险等强制性规定。但平台在车辆控制的运行明显存在漏洞,对于司机及其车辆的线下管理松懈,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
2.司机接单随意、危险驾驶,事中控制范围局限
滴滴出行的计费模式与传统出租车行业类似,即订单路程越远,司机利润越高,这导致滴滴司机出现“挑单子”的行为,为接到满意的单子,通过作假的方式结束订单,而司机并不承受拒单损失,且为了抢单子,司机几乎时刻关注手机界面,这还引发了行车过程中的安全行驶问题,不仅给乘客的出行带来不便,还使乘客及驾驶者自身的安全受到严重极大威胁。而作为安全责任主体的滴滴平台,因自身技术局限以及事中控制薄弱无法实施监督司机的驾驶行为。
3.投诉处理滞缓、信息泄漏,事后控制效率低下
滴滴出行对每笔订单均设有评价及投诉机制,好评度高的司机可享受平台的奖励或优先派单。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滴滴出行处理客户投诉事项的效率低,人工客服承诺3~7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但投诉结果常常不了了之,甚至出现因为乘客信息泄漏,受到被投诉司机威胁、恐吓的现象。诸如此类,均反映出滴滴平台事后控制不到位,投诉处理机制形同虚设。
(四)内外部信息沟通壁垒
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机制,对于网约车平台而言尤为重要。对外,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社会公众等保持充分适当有效的信息沟通,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发布相关公告与反馈,并及时配合各方的信息需求;对内,与企业内部各层级建立充分的沟通渠道,确保各项工作的实时处理,一旦发生危机或紧急状况时可以开通紧急应急机制,及时应对相关问题,减少企业损失。然而滴滴出行平台为了压制成本,一线客服均采用外包形式,客服在接收到涉及乘客人身安全等的投诉后,由于对接障碍和自身权限限制,无法与滴滴出行上级管理人员进行实时反馈,造成信息传递滞后,事件发生后不但无法提供车主、车辆、路线、方位等详细信息,反而为警方精准打击增加难度,以隐私保护和层层手续制造了信息壁垒。
(五)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是一项动态持续的工作,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监督体系的完善与否,所以内部监督部门对企业各项控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与监督对于企业改善自身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然而对于滴滴出行来说,内部监督方面的制度与实施基本流于形式,在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内部审计,缺乏对平台日常活动和专项活动的监督,导致滴滴平台不能及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有效整改,内部控制整体缺乏有效性。
结束语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互联网平台企业如何从根源出发建立健全自身内部控制改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海兵.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机制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3):89-92.
[2]王加灿,沈小袷.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关系与优化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2(09):13-15+161.
[3]刘非菲,董宝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J].财会通讯,2018(18):60-65+129.
[4]邵剑兵,刘力钢,杨宏戟.基于企业基因遗传理论的互联网企业非市场战略选择及演变[J].管理世界,2016(12):159-171.
作者简介:
赵丹(1988.4- ),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会计学,研究方向:内部控制、国际会计准则、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