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学习:论荀子的学习观

2019-06-12王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荀子学习方法学习

王蓉

摘 要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不少著名的教育思想,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荀子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理论,本文以《荀子》中的部分篇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荀子》中有关学习理论的分析,总结和概括出荀子“兼陈中衡”、“虚壹而静”、“锲而不舍”、“并以不二”、“学至于行”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以求为当今学习者正确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荀子 学习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学习对个人的成长和提升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要终身学习;二是说对待學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且有意义的。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验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学习态度是学习活动中的主导因素。荀子对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对我们现如今学会如何学习也颇有借鉴意义。

1“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①所谓的“蔽”即“蒙蔽”、“遮蔽”,是指人们看待事物时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每个人的爱好、憎恶、生活环境、经历、知识的广博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可能会仅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蒙蔽,造成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的了解,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即“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避,古为蔽,今为蔽。”②荀子所说的“欲”与“恶”,“始”与“终”,“远”与“近”,“博”与“浅”,“古”与“今”,等,都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果人们在认识事实时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侧面就会出现认识上的错误。荀子生活在战国末年,他看到先秦的思想家们都犯了认识片面性的错误,“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③在指出他们缺陷的同时,荀子也揭示了“一隅之蔽”所带来的危害,“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④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变化多端的,仅仅观察到它的一个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

学习也是如此,不管是科学实验还是理论探究,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究、去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全面的,即荀子所说的“蔽”。因此,荀子又提出了“解蔽”,“解蔽”就是要纠正偏见,回到正确的认识轨道上来。荀子所提的“解蔽之法”便是“兼陈中衡”,“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排列在一起,“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一个适当的、中正的答案。也就是说,不单单偏执于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正确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也就荀子所说的“道”。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要预防由于个人视角和身份地位等各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偏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真正做到荀子所说的“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2“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⑤“兼陈中衡”的过程需要有心的参与,那么心如何才能去掉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呢?根据荀子的说法,靠的是虚心、专一、静心。“虚”是指“虚心”,即“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荀子说:“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积”和“私”是指人已有的知识和成见。荀子认为,在人的意识里,有很多已经知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会妨碍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虚”就是教人们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心里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壹”指的是“专一”,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一心二用,不要因为对一种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就妨碍专心的接受认识另一种事物。对于所学习的东西,应当精力集中,全力以赴,切不能三心二意,注意力分散。“静”指的是“静心”,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说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荀子说“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因此在学习中应当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清晰。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才能“除蔽而得道”,正确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避免片面性、表面性的蔽塞之祸。“虚壹而静”是一种学习态度,它要求人们在学习时不胡思乱想,排除干扰,做到精神集中,以此取得学习的成效。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⑥在荀子看来,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持之以恒,金石也可以镂空,相反,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天资过人,也会学无所成。荀子特别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不断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前进。他还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⑦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江河大海,是靠细小的流水一点一点汇集起来的。这说明,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而积累,则需要不懈地努力,必须要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之故,或为之,或不为尔!”⑧荀子认为,“六骥不致”的原因就是没有持之以恒,而是断断续续,半途而废。不管是读一本书还是读一篇论文,我们都必须从序言到结语一点一点地去阅读、理解,如果我们少读了一个章节,就无法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因此,荀子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拥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4“并一不二,所以成积”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⑨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不会取得辉煌显著的成绩。在荀子看来,学习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择一而壹”,也就是说,目标的选择必须专一不二。“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⑩为什么说学习目标必须专一不二呢?荀子解释道:“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 意思是说,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同时掌握多项技能,人的感觉再灵敏也不可能同时进行多项感觉活动。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而万千世界又是纷繁复杂、变幻无穷的,我们不可能以有限的精力和能力来探索广袤无际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择一而壹”。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膳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以自然界的蚯蚓为例来引证目标专一的重要意义,强调学习必须咬定目标,持之以恒。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专一的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日积月累有明确的方向,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安排,以促成学习目标的实现,学有所成。

5“知不若行,学至于行而止”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十分倡导亲身实践的重要作用,提倡人们在实践中进行人文教育。在《儒效》篇中,荀子說:“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闻、见、知、行的教学和学习过程被很多人所接受和推崇,荀子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行重于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也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我们如今的课堂中,尤其是中小学课堂,也十分注重学生们的亲身实践活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认识10米有多长,老师会让学生亲手用尺子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切实感知到知识,这样能使他们记得更牢固,学得更好。实践是获取直接经验的最佳方法,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与我国荀子的想法也不谋而合,杜威也十分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开创了教育学历史上著名的现代教育流派。荀子说“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因。” “行之明也,明自为圣人。” 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实际上,人们培养自己“兼陈中衡”、“虚壹而静”、坚持不懈和专一不二精神的过程,也已经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了。我们学到的知识、懂得的道理,都必须落实到实践之中。路途有多远,我们只有通过行走才能知道。因此,学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的思想,他所提出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虽然受时代的局限仍然突出强调礼义的重要性,但其所提出的学习方法具有科学意义,符合学习规律,在当今对我们的学习和教育仍然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学习、体悟。

注释

①②③④⑤《解蔽》

⑥⑦⑨ 《劝学》

⑧《修身》

⑩ 《儒效》《富国》

参考文献

[1] 梁启雄.荀子简释[M].中华书局,1983.

[2] 孙德玉,杨慧.从荀子的“礼”论看儒家的人格修塑[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2):105-108.

[3] 谢耀亭.学以致道:荀子学论探赜[J].孔子研究,2018(06):63-71.

[4] 李术军.论荀子的“虚壹而静”[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2):223.

[5] 李海兆.解蔽与澄明——荀子《解蔽篇》思想阐发[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2(01):51-53.

[6] 陈德安,申国昌.荀子的学习思想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S2):56-59.

猜你喜欢

荀子学习方法学习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