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2019-06-12张乘源刘琳李雪琪荆婉儿
张乘源 刘琳 李雪琪 荆婉儿
摘 要 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用户参与建设网站内容建设,直接影响网络生态系统,对人们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一大主体,其媒介素养的提升的意义重大。由于我国开展媒介教育较晚,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多渠道的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大学生 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近日,微博网友爆料的在校女学生遭到多名男生强奸一事被传的沸沸扬扬,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回应经校方证实,此事非强奸案,系男女朋友吵架。该谣言的传播不仅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给学校造成一定损失,更是污染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大学生群体不辨信息真伪,散布谣言等现象在媒介中出现频繁,也反映出现象根源——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 。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校园环境早已成为典型的传播场域。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新媒体为介质的传播活动渗入校园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成为新时代校园与传统时代校园最显著的标志性变化。现在大学生 100%要上网、会上网,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和信息传播环境,深刻改变和影响着学生。当代学生无可回避地要在媒介作为环境要素的校园中学习和成长。因此,媒介素养的养成教育,就理应成为基础性养成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1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学者卢峰将媒介素养由低到高划分为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和媒介文化素养等四个层次,而每个层次的素养又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四个学习目标。
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兼博导江作苏认为基础性素养可以分为道德素养、科学素养、文史素养三个部分。在当代教育中,媒介素养成为了跨越和融合了这三个部分的粘合性素养。在大学时代增强媒介素养 ,可以说是获得了一项引领性的素养,因为一旦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以此为支点,可以促进其他三项素养内容的养成。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缺失的表现
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普及,新媒介技术发展使得用户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大学生作为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有能力熟练使用媒介,会经常出现一些由于媒介素养水平较低而导致的媒介利用的问题表现。
2.1社会角色错位
人际传播是人们获得自我认知的重要源头之一,网络上的人际传播在对象上可以有更多自主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自我的完整认知,从而产生社会角色错位等现象。2018年12月16日,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女大学生单方面宣布和清华教授汪晖结婚,并在其朋友圈晒出结婚请帖,这张结婚请帖在微信群和豆瓣网广泛传播,从法律上讲,这个女生的行为已经涉嫌严重侵犯汪晖教授名誉权。诸如此类的社会错位不仅反应出自身发展出现的问题,更违背了法律,给当事人带来损失。
2.2不辨信息真伪
由于社交媒体赋予人们话语权,满足人们的信息传播,意见表达以及社交需求;社群化传播下社会成员倾向于观点固化,导致后真相时代的出现。获知真相的成本太高,若缺少媒介素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情绪化煽动采取“避重就轻”的原则来应对事实,不去分辨信息的真伪。
2.3散布谣言
网络传播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下,稀缺的不是信息资源,而是被庞大的信息资源抢夺的注意力资源。大学生处在人生特别的阶段,对信息的渴求,对被关注的心理需求等,会选择因信息自身关系到公众利益,标题新奇等特性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谣言进行传播。传播过程的开放性导致的信息变形,很难进行谣言相关责任认定,对大学生散布谣言的他律作用较小。UC的标题党等媒介的不良引导深化大学生主体对于散布谣言的错误认知。如近日一张“通报批评”的图片在网上流传,其中提及西安欧亚学院石姓学生期末考试时冒充巡考,前往隔壁考场“看了几个学生的考卷”。西安欧亚学院12月28日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此事系同班张同学借用网络段子对石同学的“恶搞”。
2.4沉迷网络
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打破了使用网络的时空限制;用户自主创造发布信息丰富了媒介内容;媒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等媒介自身发展不断吸引受众。
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学习生活被规定与限制,可自主支配时间极少,大学时期的可自主支配时间较多,可自主支配时间由少到多的变化缺少过渡,也会导致大学生合理选择及分配媒介使用時间的能力不足。华中科技大学18名本科生因沉迷网络游戏耽误学业而被校方转为专科处理的新闻在各大高校热传,由此可见沉迷网络这一现状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并且没有得到从根源处—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得到解决方法。
3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立的意义
由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而导致的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对媒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警示我们媒介教育的开展活动已经迫在眉睫。
高校在教学方式上也积极使用媒介,如向学生推荐学习网站、专业公众号等,可见媒介自身发挥着教育的职能,开展媒介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媒介配合学校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将媒介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体系中势在必行。
3.1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塑造时期,媒介参与塑造大学生价值观时要求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来抵御与应对各种腐朽落后价值观念的能力。部分网络文学倡导拜金主义,不劳而获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背离腐朽落后观念影响着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媒介教育就像一剂预防针,提高大学生辨别先进与落后的价值观念的能力及对待腐朽落后价值观念的防范抵御能力。媒介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为大学生以后走正确的道路保驾护航。
3.2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利用信息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大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接收到大量信息,数据显示大学生使用媒介能力较强,缺少将庞大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能力。媒介自身推送信息,便捷的搜索引擎,搜索记录和一键收藏等便捷的功能设置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群体在处理信息时养成思维惰性表现为浅阅读,先码后看等。
媒介教育的实行能通过帮助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筛选,提高其对问题的注意力从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思考进行内化来提高大学生信息获取,分析以及运用能力。
3.3有利于净化网络
2018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國网民规模到达8.02亿,在网民职业构成中学生占比为24.8%。媒介素养的缺失使大学生在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污染网络行为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大学生群体接受媒介教育可以从自身做起,注重自身的言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在网民总体中占比极高的大学生群体影响着其他网民的言行,最终达到净化网络的目的。
4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的路径
4.1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发展完善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是随着报业与电影的发展而产生的。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就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的合力,使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的媒介教育由教育精英首先发起,经历了初等教育到中等、高等教育等全学段的发展。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教育体系中,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为开展媒介素养课程。1997年,英国已经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了进阶式媒介研究课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过媒介研究学科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媒介素养课程形式包括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且在思政教育和各专业教学的知识体系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在课程内容中注重教育内容的革新,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
其二为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教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发起者,在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英国的许多学院,如伦敦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等都专门设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我国除了开展教师培训项目,还应为教师提供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习西方媒介素养先进经验推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其三为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体系,媒介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并重,建立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媒介素养研究体系。加强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填补媒介素养研究领域空白,推出媒介素养教材,促进媒介教育的良性发展。
4.2重视家庭在提高媒介素养中的作用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芮必峰认为青少年从小就应该学会理解媒介,更好地利用媒介,成为媒介的主人,并将其看成培养社会公民的第一步 。西方国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首先是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该贯穿公民的终身,家长也应具备相应程度的媒介素养。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以正规课程为核心,辅之以家庭开展的社会活动。家庭成员属于初级群体,可以对学生在情理上进行长时间,连续性较强地引导,应对家庭在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中的作用加以重视。
4.3政府及社会组织推进媒介教育的实行
澳大利亚通过颁布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重要内容的国家。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有赖于多方的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媒体、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以及政府通过立法来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行。我国应积极学素养习国外多方参与媒介素养推行的先进做法,通过立法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成立正规的媒介素养社会组织推进媒介素养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多渠道地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既有利于其自身发展,同时也益于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净化,应重视提高媒介素养的路径创新,重视多方参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指导老师:杨静)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校级大创项目研究成果,名称:网络传播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810225531(指导教师:杨静)。
参考文献
[1] 江作苏.媒介素养应成为大学生必备常识[N].光明日报,2013-05-29(016).
[2] 卢峰.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J].国际新闻界,2015,37(04):129-141.
[3] 马晓静,刘阳.中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对比与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16(05):121-123.
[4] 芮必峰,陈夏蕊.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介素养”[J].新闻界,2013(14):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