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渭南文集》哀祭文札记

2019-06-12朱迎平

关键词:祭文陆游文体

朱迎平

(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

哀祭文是古人祭奠死者、抒写悲哀的文类。在古代文体中,它的突出特点是专主抒情、直接抒情、强烈抒情,因而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文学色彩。哀祭文的主要文体包括诔文、哀辞、吊文、祭文等,《文心雕龙》中《诔碑》《哀吊》两篇专论前三种文体,而唐宋以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则是祭文。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概括了其源流、体制和规范:

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今各以类列之。刘勰云:“祭奠之辞,宜恭且哀;若夫辞华而靡实,情郁而不宣,皆非工于此者也。”作者宜详审之。[1]

祭文由上古“飨神之词”的祝文变化为祭奠普通人的文体,使它的使用范围大大扩展,成为唐宋作家文集中的必备文体之一;更由于它专主抒情的特色,使它成为文学性颇强的文体,并产生出诸多名篇佳作。

作为南宋文章大家的陆游,在哀祭文创作上同样出手不凡。《渭南文集》中哀祭文共1卷23首,数量虽不算多,但对象广泛,感情真挚,体式丰富,颇具典范性。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标为“祭文”,仅两首标为“哀辞(词)”,即《尤延之尚书哀辞》和《沈子寿母赵夫人哀词》。哀辞一体,“以辞遣哀,盖不泪之悼,故不在黄发,必施夭昏”[2]239“辞定所表,在彼弱弄。苗而不秀,自古斯恸”[2]241。这是说,哀辞本为悼念年幼者,不用于老人;夭折的孩子如幼苗不能开花结果,自古以来都为此悲痛。《文体明辨序说》即称:“按哀辞者,哀死之文也,故或称文。夫哀之为言依也,悲依于心,故曰哀;以辞遣哀,故谓之哀辞也。”[1]2124从陆游所作两首哀辞看,均非施之“夭昏”,因此也就与一般祭奠亲友的祭文没有多大区别了。

《渭南文集》哀祭文的哀悼对象十分广泛,有朝廷重臣,也有文坛名家;有生平挚友,也有家属亲人;此外如皇族、女眷、循吏、方外等,也都入其笔下。以下分类述之。

(一)朝廷重臣

陆游长期沉沦下僚,与朝廷重臣交往不多,但对于其钦佩敬慕或给予其提携的宰臣,陆游也撰有数篇祭文。如官至参知政事的龚茂良,陆游早在乾道初(1166)其任右正言时就寄诗称“台省诸公年年新,平生敬慕独斯人”[3]。淳熙初(1175)龚氏迁任参知政事时,陆游有贺启称其“造道深,故能泛应而不穷;进身正,故敢尽言而无讳”[4]。龚氏三年后落职放罢,英州安置,旋即卒于贬所。陆游在离蜀东归途中得此噩耗,因“山川阻修,万里孤旐,官事有守,不遑往吊”[5],只能作《祭龚参政文》以表祭奠。又如曾两度拜为右丞相的梁克家对陆游有提携之恩,陆游淳熙十三年(1186)出知严州,正是梁氏第二次出任右相之时,故陆游在到任前后,两次上《谢梁右相启》以表谢意。梁氏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罢相,次年病卒,陆游撰《祭梁右相文》痛悼,以“区区之词,写其肺肝”[6]呈于梁公灵前。再如为陆游离蜀东归“与有力”的刘珙,陆游记挂在心,船未到金陵,即有《将至金陵先寄献刘留守》之诗(时刘珙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未料舟过金陵,刘珙病危,不久卒于任上,陆游撰《祭刘枢密文》称颂其人品,表达“祭不及时,实负盛德,尚想平生,出涕横臆”[7]的悲痛之情。

(二)文坛名家

(三)生平挚友

故交挚友之情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对于多位挚友,陆游都为他们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文。韩元吉是陆游因京口唱和而与之订交的至友,当年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后的短暂邂逅、长久分离,两位好友相互支持,歌诗唱和从未停止。淳熙十四年(1187),知严州任上的陆游得知韩元吉的讣闻,写下《祭韩无咎尚书文》,哀叹“我病早衰,顾未及泉。兄之寿康,一朝先颠。饷酒踵门,乃酹柩前。嗟嗟造物,孰尸此权?岂其好恶,亦与俗迁。微官有守,丧车莫攀。莼鲫之奠,叙诀终天”[10]。张演是陆游定交于南郑幕府的老友,其后多有唱和,陆游一直关注其行迹,也曾为其著作《中庸辨择》作跋。二人是南郑幕府同舍十四五人中最后离世的。开禧三年(1207),张演辞世,陆游作《哭季长》诗痛悼,又作《祭张季长大卿文》回顾两人交往始末,发出了“玉树永閟,垄柏已森。何时复闻,正始遗音。渍酒絮中,不及手斟。英魂如生,岂忘来歆”[11]的悲号。其他如《祭曾原伯大卿文》《祭方伯谟文》等,也都是为祭奠生平挚友而作。

(四)家属亲人

对于自己的亲人家属,陆游同样留下了感人肺腑的祭吊篇章。陆游共有七子,其中五子子约入赘余姚吕参议之家,居余姚之横河,官至知辰州军,卒年仅27岁,近20年后,才得祔葬于山阴祖坟。暮年的陆游写下《祭十郎文》,告慰年少离家、不幸早逝的儿子终得与亲人团聚,“汝而不泯,岂不得所愿哉!感念畴昔,悲痛何言!”[12]陆游的侄儿陆绛,少年入仕,沉沦州县,晚知博白(在今广西),客死他乡,骨殖终得回归父母坟茔,陆游也为其撰有声情并茂的《祭大侄文》。陆游还在蜀中为母亲唐氏撰有《祭鲁国太夫人文》,铺叙其跟随父亲所获得的种种荣耀,抒发“万里羁宦,忽承哀音,东望永怀,碎裂寸心。送车辚辚,倾动乡党,陨涕羞奠,形留神往”[13]的悲痛情怀。陆游的亲家、四子子坦的岳父许从龙,与陆游同为绍兴府人。许氏胸怀大志,但仕途不顺,沉沦十年,与陆游同年先后出知严州、辰州,却不幸卒于任上。“旅馆招魂,一朝今古;孤舟反葬,万里风涛。岂知故里之交,遽作夜台之别。魂兮未远,鉴此哀诚。”[14]陆游所撰的《祭许辰州文》道出了对这位与自己命运相似的亲家的无比痛惜之情。

(五)其他人物

陆游为撰祭文的对象还有皇族、女眷、循吏、方外等。宋高宗生母韦贤妃为徽宗妃嫔,“靖康之难”时与徽、钦二宗及后妃、皇族等同时被金人掳往北方。后徽宗病死五国城,韦妃被尊为皇太后。绍兴十二年(1142)三月,宋金绍兴和议成,四月,韦太后伴徽宗棺椁归宋,入居慈宁宫,至绍兴二十九年(1159)崩,享年八十。初入仕途的陆游在出殡之日,为这位传奇般的太后写下了《皇太后灵驾发引祭文》。为相关官员的女眷,陆游写过多篇祭文。对曾任御史中丞的蒋继周,陆游颇为钦敬,蒋氏卒后为撰《中丞蒋公墓志铭》;中丞夫人梁氏卒后,陆游再撰《祭蒋中丞夫人文》。陆游知严州时,两浙转运副使丘崈之母臧氏去世,丘崈此前知绍兴,为家乡父母官,陆游为撰《祭丘运使母夫人文》。此类还有《祭王侍御令人文》和《沈子寿母赵夫人哀词》。陆游仕途中接触过不少循吏,为其所作祭文有《祭祝永康文》《祭赵提刑文》《祭胡监丞文》等。如曾知永康军及其属县导江(今四川都江堰)的祝某,在当地艰苦的环境下拒绝干谒,操守坚贞,陆游甚为佩服,为撰《祭祝永康文》,称赞他“公守导江,啮蘗饮泉。凛凛色词,请谒莫干。人或谤嘲,公守益坚。虽昔君子,终此实难。云持此归,何憾九原”[15]。陆游还为故乡山阴的禅师勤首座作有祭文,回忆“我之与公,义则师友,情骨肉也。相从十年,谈道赋诗,艺松菊也”的交情,抒写“卵塔告成,欲往不果,身桎梏也。上愧道义,下负交情,泪可掬也”[16]的悔恨之情。

哀祭文是悼念亲友之辞,这就要求哀祭文作者对哀祭对象熟识了解,而且了解得愈深,抒写的情感就愈真。如同部分碑志文可以依据他人所撰行状撰写一样,有些哀祭文也是作者受请托而写。然而,碑志的叙写可以根据生平材料的选择、记叙手法的变化等进行“加工”,而哀祭文的抒悲却很难进行脱离本心的修饰。与有些作家大量接受请托写作祭文不同,陆游的哀祭文绝大部分的对象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僚,都是自己生命中与之有过交集的人物,而且抒发悲痛的切入点往往就是二者之间的交集点。

如前所述,在亲人中,陆游对五子子约的告慰,就是终于使其归葬祖坟,这是因为子约早年入赘异姓,骨肉分离,陆游深怀负疚之心,“感念畴昔,悲痛何言”;而对于亲家许氏,陆游与之感同身受的契合点在于仕途坎坷、沉沦下僚,故而发出了“岂知故里之交,遽作夜台之别”的心声。陆游为撰祭文的重臣,都是曾给予自己提携帮助的对象,自己不及回报于万一,只能用文辞寄托哀思。对于难得升迁的循吏祝氏,陆游在祭文中赞赏其铮铮铁骨,也无疑出于与自己仕途遭遇的共鸣。而有关生平挚友的交集点往往更多,这也是陆游哀祭文中最为精彩的篇章,除上述周必大、张演之外,典型的还有方士繇。方氏是陆游淳熙六年(1179)提举福建常平时结识的布衣朋友,少从朱熹受学,后不事科举,专以传道为业。其后,陆游与之无缘再见,但精神上却一直相通。庆元五年,方氏病卒,陆游为之撰写《方伯谟墓志铭》,记述其受学朱熹、为师传道、博学兼取、多才多艺的事迹,同时又写下了真情袒露的《祭方伯谟文》:

予与伯谟别于武夷,予五十有五,齿发未衰,伯谟盖方壮耳。顾后日犹长,未知别之悲也。俯仰二十有一年,卒不相遇,而伯谟遂舍我而何之乎?予年垂八十,如朝露之将晞,与伯谟别,尚复几时?生也相遇,犹不可必,死游地下,果可期乎?予言之及兹,涕不可止,伯谟尚能有知也乎?[17]

在《渭南文集》中,陆游同时为之撰写墓志铭和祭文的,仅方士繇一人,可见他在陆游心目中分量之重。祭文纯用散体的口语写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先用年齿数字的对比,勾画出两人交往始末;再用三组设问句表达了期待与老友在地下相见但又担心难以实现的复杂心情,诉说心中的无限哀伤。这里明显能体味到韩愈《祭十二郎文》的韵味,但更重要的是陆游对于老友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博学兼取、才华横溢的人生的向往和契合。正是这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才使陆游的真情得到了最为动人心魄的展露。

一般来说,祭文只能抒写对特定对象离世的悲哀,属于私情;但在大家笔下,这种私情的悲伤可以升华为更为阔大的精神境界。陆游的《尤延之尚书哀辞》就是这样一篇哀辞中的奇文:

帝艺祖之初造兮纪号建隆,焕乎文章兮蹑揖逊之遐踪。诏册施于朝廷兮万里雷风,灏灏噩噩兮始扫五季之雕虫。阅世三传兮车书大同,黄麾绣仗兮驾言东封。继七十二后于邃古兮勒崇垂鸿,吾宋之文抗汉唐而出其上兮震耀无穷。柳、张、穆、尹、欧、王、曾、苏,名世而间出兮巍如华嵩。虽宣和之蛊弊与建炎之军戎,文不少衰兮殷殷窿窿,太平之象兮与六龙而倶东。

余自梁益归吴兮怆故人之莫逢,后生成市兮摘裂剽掠以为工。遇尤公于都城兮文气如虹,落笔纵横兮独殿诸公。晚乃契遇兮北扉南宫,涂改雅、颂兮蹈躏轲、雄。余久摈于世俗兮公顾一见而改容,相期江湖兮斗粟共舂。别五岁兮晦显靡同,书一再兮奄其告终。於虖哀哉!

孰抗衣而复公兮呼伯延甫于长空?孰诵些以招公兮使之舍四方而归徕乎郢中?孰酹荒丘兮露草霜蓬?孰闯虚堂兮寒灯夜蛩?文辞益衰兮奇服尨茸,天不慭遗兮黼黻火龙。嗟局浅之一律兮彼宁辨夫瓦釜黄钟,话言莫听兮孰知我衷?患难方殷兮孰恤我躬?焄蒿不返兮吾党孰宗?死而有知兮惟公之从。[19]

这篇哀辞有议论,有记述,有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它一反哀祭文章传统的质直朴素的风格,通篇采用骚体,配以繁缛的辞藻文采,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一气呵成,由对尤袤去世的悲悼引发出对整个文坛衰败的悲悼。首段回顾北宋文坛扫除雕虫,致力复古,名家蜂起,使“吾宋之文抗汉唐而出其上”,至南渡后仍“文不少衰”的发展大势。中段以自己与尤袤相遇相交的经历,赞赏尤氏的文学成就,揭示文坛“摘裂剽掠以为工”的颓势。末段用一系列的反问,进一步揭露文坛礼乐混乱、文章雕琢、贤愚不辨、文气难挽的现状,慨叹尤袤卒后“吾党孰宗”的前景。尤袤是与陆游齐名的诗坛翘楚,陆游借哀悼尤袤的陨落揭示出文坛的衰败之势,而这何尝不也是赵宋王朝衰败的折射呢?由盛趋衰,后继乏人,陆游从一位诗家的命运看到了整个文坛乃至一代王朝的命运,将对一人之悲情升华为巨大的历史悲情,同时也成就了哀祭文体史上罕见的这一雄文。

找准情感契合点,袒露真情;穿插生平细节,撼人心魄;升华私人悲情,走向历史。这三方面,是陆游祭文抒写真情的亮点所在。

哀祭之文原本须在灵前诵读,因此都是韵语。《文心雕龙》中《诔碑》《哀吊》两篇,均属有韵之文。唐宋以来使用最广的祭文,有的已不用于诵读,但仍继承传统,多用韵语撰成。随着古文的兴起,用散文体写作的祭文也时有所见,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等名篇更是影响巨大。

陆游的哀祭文在继承传统范式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唐宋大家的创新,体现出体式繁富、使用灵活的特点。纵观陆游的全部哀祭文,使用韵语的有15篇,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使用散文和俪语的各4篇,合计约占三分之一。在使用韵语的哀祭文中,传统四言的最多,共9篇,占百分之六十。四言古朴稳重,适用面广,祭奠周益公、张季长、韩无咎、龚参政、祝永康、鲁国太夫人、王侍御令人、丘运使母夫人、勤首座等各类人物,均使用得体。其中用韵又多有变化:多数为隔句用韵,一韵到底;《祭丘运使母夫人文》《祭勤首座文》却是三句用韵,后者更用“也”字结韵;《祭鲁国太夫人文》则是四句一转韵,可谓变化无穷。四言外尚有杂言,如《祭曾原伯大卿文》《祭胡监丞文》《祭刘枢密文》;有散体,如《祭梁右相文》《沈子寿母赵夫人哀词》;有骚体,如《尤延之尚书哀辞》;《尤延之尚书哀辞》长篇巨制,全文共33个韵脚,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兼用“兮”字骚体,一气混成,大气磅礴。

韵语之外,陆游哀祭文用散体古文的有《祭大侄文》《祭十郎文》《祭朱元晦文》《祭方伯谟文》4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前引《祭方伯谟文》,它直接承继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语法,用四组问句倾吐哀思,气势酣畅,体现了古文的抒情魅力。其他几篇虽或穿插偶句,但都质直简洁,还是古文气格。至于用俪体的则有《皇太后灵驾发引祭文》《祭蒋中丞夫人文》《祭许辰州文》和《祭赵提刑文》,俪体虽不用韵,但庄重典雅,用于太后、夫人、亲家等对象,更显得体。

陆游哀祭文所用体式可谓丰富多彩,前引《文体明辨序说》所列举的各种体式,几乎都可以在陆游文中找到例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选取最合适的文体,从而取得最感人的抒情效果,陆游在哀祭文的体式选取上确是下了极大的功夫。如果仔细考察每篇祭文开头的称呼,更能体会作者的用心。开头用传统“惟灵”(称呼对象的灵位,略同于称“你”)的有5篇,用“汝”“公”“兄”类第二人称的有5篇,用“某”“予”“我”第一人称的有6篇,而用叹词“呜呼”开篇的有4篇,在参差变化中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不凡功力。

哀祭文重在以诚感人,故而摒弃华丽的辞藻。刘勰云:“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2]240朱熹在《答王近思第六书》中批评其所撰祭文云:“孔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吾友其未之思欤?大抵吾友诚悫之心似有未至,而华藻之饰常过其哀,故所为文亦皆辞胜理,文胜质,有轻扬诡异之态,而无沉潜温厚之风,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20]陆游哀祭文中虽偶有像《尤延之尚书哀辞》这样文采富赡的篇章,但那只是变体,而其绝大部分作品都恪守“情往会悲,文来引泣”的原则,写得情深词简。而前引《祭朱元晦侍讲文》,正是陆游在特定的条件下,用最简省的文字表达出最强烈的痛悼之情,弃华藻,入沉潜,从而成为哀祭文的典范之作。

猜你喜欢

祭文陆游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除夜雪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康熙帝谕葬靖海侯施琅将军祭文再现福建
初夏绝句
陆游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