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建成地铁区间改造成渡线区间的设计方案研究
2019-06-12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李昂邱术来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李昂 邱术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地铁线路一般建设周期较长,某些车站的建设可能由于周围环境限制、整体规划限制等因素造成工期的延误,致使全线可能因某一车站的原因而无法实现全线贯通,需分段运营管理[1][2]。针对此类情况,可采用在堵点车站前方增设单渡线或停车线的方式,以满足运营组织的需求[3][4]。本文以北京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菜户营站区间为研究背景,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丽泽商务区站与该区域地块统一规划建设,项目推进缓慢,而该区域其他车站及区间施作均已完成,原设计边界条件未设置折返线,该区域段不具备通车运营条件。在此情况下,有必要提出一种方法来满足这一区段车站的提前开通运营需求。
1.工程概况
1.1 区间概况
丽泽商务区—菜户营站区间为在建线,位于北京地铁14号线全线的南段,从丽泽商务区站起,基本呈东西走向,沿丽泽路南侧地下敷设,穿越莲花河及一座酒店建筑物,沿线道路交通较为繁忙,地面高程为42.88m~44.28m,区间左线全长709.007m,右线全长708.9m。区间平面由多条曲直线构成,纵向呈单面坡,线路间距为12m~19m。
区间隧道设计采用马蹄形断面、复合式衬砌,采用台阶法施工,标准断面尺寸为6.48m(宽)×6.57m(高)。
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第四纪沉积层以及第三纪沉积岩层四大类。区间范围内,由上而下土层主要为①1杂填土,①素填土,②1粉质黏土,②粉土,②3粉细砂,②5圆砾、卵石,⑤卵石—圆砾,⑦卵石。围岩分级除卵石、圆砾层为Ⅴ级外,其余均为Ⅵ级。潜水主要赋存于标高约25m~27m以下的砂、卵石层。区间穿越的地层主要以⑤卵石—圆砾、⑦卵石为主。
2.问题的提出
丽泽商务区站位于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地块内,由于地块整体工程推进缓慢,车站施工也相应滞后,以至于原计划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不得不分段运营。按建设方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运营服务范围扩大的需求,提出14号线中段通车至菜户营站的运营方案。但原线路设计方案中,菜户营站为标准岛式车站,车站两侧区间无配线,不具备提供分段运营折返的条件。经与各相关专业分析和研究,在尽可能降低工程难度及投资的前提下,丽泽商务区—菜户营站区间东侧具备不调整正线直接增设单渡线的线路条件,为实现列车折返功能,需要在既有结构上进行改造施工。
国内学者在既有区间改造方面做了多项研究[5],魏峰、张晋毅[6]给出了利用既有的人防工程改造成地铁区间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彭智勇[7]对北京地铁3号线正在运营的盾构区间扩建地铁车站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扩建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措施。但对于修建完成的工程,还尚未交付运营使用,为了满足某种需求,需要对区间进行改造,改造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条件要求,为实现增加区间渡线的需求,分别提出采用明挖法和矿山法两种工法进行区间改造。
3.暗挖法改造方案
针对线路占地情况,可采用暗挖法进行区间改造。施工开挖工作面可在原区间内进行,由菜户营站出渣土,不需要增加地面临时占地面积。但需要改造的区段,左右线区间外皮宽度为19.7m,宽度较大,无法采用常规的横通道开马头门再施做区间大断面的方法。因此,本文提出采用“洞桩法”先施做三线段结构,再逐步向两侧扩挖,最终完成整个区间的改造(图1)。
具体施工顺序为:自区间右线开挖迂回导洞,并逐渐爬升,从单层挑高至双层,然后向区间隧道垂直方向开断面小导洞马头门,施做围护桩和冠梁,扣初支大拱,按逆作工序完成三线段二衬结构,然后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分别向两侧扩挖,循环进尺长度为0.5m,完成双线段区间结构,逐步按“CRD法”、“台阶法”完成剩余的单线扩挖结构,在开挖土体的同时破除既有结构,最后贯通左右线区间(图2、图3)。
该方案的难点在于暗挖工序转换较多、断面复杂多变、多次开马头门、风险较大。其中,三线段结构形式为“拱顶+直墙+平底”,结构尺寸(高×宽)为15.4×14.6m;暗挖大断面结构形式为“拱顶+曲墙+仰拱”,结构最大开挖尺寸(高×宽)为11.2×13.5m。(图2、图3)
4.明挖法改造方案
图1 暗挖法结构平面及施工方向图
图2 三线段结构横断面图
图3 三线段结构剖面图
当地面占地条件允许时,采用明挖法进行施工改造,同时在改造区间的过程中,可增设轨排井一座,满足前后区段铺轨的需求。基坑整体沿东西方向呈长条形,为异形变截面基坑,在尽量规整基坑形状的前提下,将基坑分为以下4个部分(图4):标准段(开挖宽度为7.65m)、渐变段(开挖宽度为7.65m~12.6m)、三线段(开挖宽度为20.6m)与轨排井段(开挖宽度为9.5m),整个基坑深约23.3m。
依据其工程特点,基坑为异形结构,其中支护体系的选择尤为重要。对于三线段处,基坑呈不闭合状,斜撑不易布设,且因下方既有区间的存在,区间上方施做的围护桩无法满足桩体嵌固深度,甚至基底位于桩端以下的情况,即“吊脚桩”,如图5、图6所示。吊脚桩桩底的稳定性是整个支护体系安全的难点,必须提供桩底足够的嵌固力,以防止桩端产生位移,造成基坑失稳。相关学者以土岩复合地层为边界条件,给出了基坑采用双排吊脚桩桩锚支护方式的变形与安全稳定性分析[8][9]。而本工程边界条件与其不符,本文在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与改进,提出了更适用于本工程的做法,同时采用《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进行验算,以满足规范要求。
图4 明挖法基坑平面布置图
具体做法包括:施作双排钻孔灌注桩、冠梁、连梁、挡墙等系统,然后按顺序分层依次向下开挖,同时按设计标高打设预应力锚索;挖至距桩底约3m处,预留部分土坡,在护坡土体上施做“L”形冠梁,随即打设预应力锚索,锁住脚部,然后继续向下开挖土体,土坡坡度1:0.2,挂双层钢筋网,喷射200mm厚C25混凝土,随即打设2道锚杆,完成对嵌固深度不足的桩体进行桩端土体加固,再向下开挖。最后对既有区间采用静力破除,根据顺筑法新建区间主体结构,同时与既有结构进行有效连接,保证区间的贯通(图5、图6)。
5.结论
通过对既有区间进行改造研究,结合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及可实施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解决了在已建成的区间上增设单渡线,以实现车辆折返的问题。在设计边界不同的前提下,分别给出了明挖法和暗挖法的具体设计方案和施工工序,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图5 吊脚桩加固措施图
图6 三线段基坑横断面图
(2)当采用暗挖法对既有区间进行改造时,利用“洞桩法”施做三线段的方案,有利于风险的控制。
(3)对于类似基坑工程,“吊脚桩”的处理是关键。本文提出的双排围护桩+预应力锚索、用预应力锚索进行脚部锁定、用锚杆进行桩底土体加固的组合支护体系,可以保证基坑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