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字在心 恭敬待人
2019-06-12
恭,从共从心,本来只有共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托着供品上供的样子,后来为了表达诚心诚意的恭敬之意,在共字之下加心旁而有了“恭”字。
由“共”到“恭”看似变化不大,却是由行为到礼仪的提升,仅仅摆出一副恭敬的样子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本心出发,是发自内心的恭敬之情。恭的内涵是多维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正确体悟恭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动容貌 正颜色 出辞气
许慎《说文解字》中讲:“恭,肃也。”清人段玉裁补充说:“肃,持事振敬也。”这些注解把恭与肃联系起来,说的都是为人处事要谦逊恭敬。深究恭的思想内涵,并非是外化的礼仪范式,而是内在的恭敬之心。
“恭敬之心”语出《孟子·告子上》,原文为:“恭敬之心,人皆有之。”说的是人心深处所本有的谦恭敬重的心态,这也是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孔子曾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并非简单地供应吃穿,而是发自内心的恭敬来服侍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敬。然而,要想做到事事恭敬,并非易事。孔子也说“色难”,温文尔雅、谦恭有礼并不是天生的,遇事都会焦急忧虑。那么,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孔子从君子的品格要求出发,指出“君子有九思”,其中就有“色思温,貌思恭”,即脸色要温和敦厚,面容要恭敬有礼。从“色”与“貌”两点出发,通过对脸色与容貌的克制,来慢慢改变自己,修养身心,体悟恭的内涵。
君子所看重的处事之道一共有三点,首先是“动容貌”,即容貌要严肃可亲,这样就可以“斯远暴慢矣”。暴是粗暴,慢是傲慢无礼,粗暴、傲慢的结果就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正确的,进而无法采纳正确的劝谏,迷失自我。“动容貌”就是通过学问修养的熏陶,逐步改变粗暴傲慢的气息,转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荀子在《修身》篇中也讲:“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说的是君子虽然贫穷,但依然志向远大,即便富贵了,依然能谦恭待人。
其次是“正颜色”,颜色就是神情,是自己的一举一动,行走坐卧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也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与他人交谈时,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自然就会获得更多人的好感与信任,“斯近信矣”。1982年春,未满29岁的习近平同志成了正定县委副书记,初到正定,他和大家一起吃食堂的大锅饭,经常穿着一件褪色的军装,骑着自行车,到基层了解情况。他走访座谈,进村入户,虚心向人请教。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成功地诠释了“正颜色”的精神内涵,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
第三是“出辞气”,说的是谈吐的问题。孔子曾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质朴与文饰之间要有一个度的把控,只有“文质彬彬”才是君子的气质,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人民群众的表率。
以上三点,讲的虽然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实际上强调的是个人修身的问题,要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修己以敬,常怀恭敬之心;要严于律己,庄重待人,少一点粗陋浮躁之气,多一点谦和恭敬,文质彬彬,和气待人。
为人庄重 恭则不侮
子张曾向孔子请教何谓“仁”?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其中,“恭”被孔子排在首位,指的是庄重恭敬,是说为人庄重,就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即“恭则不侮”。庄重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通过容貌举止来品评对方,正如班固所言:“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容貌不够庄重有礼,往往会给人留下做事不够严谨的印象。《论语·乡党》篇中,记载了关于在不同情境下与人交往,如何做才能避免有失庄重恭敬——“见齐衰者,虽狎,必变。”齐衰是古代丧服的一种,狎是关系亲近,此句是说如果遇到身穿丧服的人,即便是关系非常亲近,这时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冕者是当官的,瞽者是盲人,此句是说如果遇到为官者和盲人,即使经常相处在一起,也要恭敬有礼貌。“有盛馔,必变色而作。”盛馔是丰盛的饭食,作是站立起身,此句是说如果有人为你准备了丰盛的饭食,则需要改变容色,并起身道谢。“迅雷风烈必变。”此句是说如果遇到极端的天气状况,也需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之情。
虽然孔子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但其所列举的种种情景,所传递的处世智慧,依然适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更加注重庄重恭敬,展现出党员干部良好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当然,注意庄重的仪表并不是只做表面文章,还需要“让群众看到自己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真真正正为百姓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更要放下身段,“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让群众“看到自己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行动”,同时“引导群众履行监督责任,多提意见建议,真心帮助领导干部改进提高。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深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制定整改措施,规定整改时限,一个一个加以解决。党员干部改什么、怎么改、改得怎么样,要让群众看清楚,接受群众监督”。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好党员、好干部。
敬老尊贤 恭敬待人
《孟子》开篇即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文中记述了孟子见梁惠王的场景,梁惠王仅用了一个“叟”字,就把他心中所蕴含的蔑视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头,你大老远过来,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好处啊?”所以,孟子就评价此类国君是:“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这一类为政者专爱侮辱别人,生怕别人不顺从自己,又如何能真正做到恭敬俭朴呢?更何况恭敬俭朴这样的美德怎么能够凭说好听的话,赔几个笑脸就能养成呢?所以,为政者行事居高临下,就很难从心底认可贤才的能力,也很难流露出恭敬之态。
在历史上,并不缺乏礼贤下士、恭敬待人的为政者。司马迁在《史记》中夸赞项羽时曾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正是由于项羽恭敬待人的品格,赢得士人归附,才可仅凭巨鹿一战而亡秦。刘备虽出身草莽,同样懂得礼贤下士、恭敬待人的道理,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终有后来的天下三分。
项羽、刘邦爱惜人才、礼贤下士,对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启迪和教育意义。作为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应认清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应担负更多的责任,秉承敬畏之心,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动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向身边党员干部学习,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其次,党员干部还要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对待上级或老同志方面,更要把握好恭的思想内涵。习近平同志在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写了一篇题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他也曾在多个场合说:“老干部是宝贵财富,没有他们过去的奋斗和奉献,就没有今天的一切。老干部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一定要怀着深厚的感情对待老干部。尊老敬贤,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见之于行动。”在普通同事间,也需要互帮互助,恭敬相待。习总书记说:“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同事之间以友相待,自然会办事齐心,互敬互爱。同时,“在一个班子共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勤沟通、多补台,一把尺子待人、一个标准行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不断增强能够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真正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