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年接续奋斗 造就生态治理“木兰溪范本”

2019-06-12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6期
关键词:兰溪莆田生态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巩固壮大党刊主流舆论宣传合力,不断增强党刊采编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2019年4月20日至24日,本刊记者与40余家中央和地方党刊同仁齐聚福建省莆田市,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本刊记者深入采访了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擘画、亲自推动的木兰溪整治工程,看到了一幅“水城共融、人水和谐”的壮美画卷,感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20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干苦干加实干的奋斗精神,更领略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生命力。

“爱也木兰溪,怕也木兰溪”

4月的北方,刚刚草发新芽、花吐嫩蕊。而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省莆田市,则处处绿树成荫、碧水环绕。一条木兰溪穿城而过、缓缓远去,使这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城市流淌着灵动的活力。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戴云山脉,流域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05公里。木兰溪冲积出的兴化平原是福建省第三大平原,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哺育着莆田350万人民。木兰溪之于莆田人,如同黄浦江之于上海人,如同长江之于武汉人南京人,如同黄河之于兰州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母亲河”角色。

水可兴万利,亦可为大患。除了母亲般的豁达柔美,木兰溪也给一代又一代莆田人的内心刻上了深入骨髓的悲痛记忆。“十年大灾、五年中灾、年年小灾”,由于上下游落差大、下游河道弯曲狭窄等自然因素,加之涨大潮发生的海水倒灌,使木兰溪极易发生洪灾。“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这是莆田人民熟悉的谚语。自古以来,由于木兰溪下游南北两岸的兴化平原经常被一望无际的洪水淹没,当地人就用“南北洋”来形容这片土地。

为了抗洪防灾、灌溉农田,北宋年间,当地民间曾耗时20年成功修筑了灌溉工程木兰陂。木兰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域两岸农业发展,却没有彻底改变木兰溪年年水患的局面。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频繁,新中国成立初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木兰溪水患再度猖獗。位于木兰溪下游的肖厝村、下黄村地势低洼,每年汛期必定受淹。当时村里,人人都有躲避水患的经历,他们形象地称之为“逃大水”。

洪灾来的时候,威胁着乡亲们的生命,不来的时候,则影响着乡亲们的饭碗。“以往,肖厝村村民世世代代靠天吃饭。”肖厝村村支书谢金坤回忆起往事,仍然非常痛心。下黄村村委会原主任林国栋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常备腌渍的菜,用来防备粮食歉收导致的饥荒。”

在莆田人眼中,爱也木兰溪,怕也木兰溪。

“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1999年10月9日,第14号台风袭击莆田,洪水冲出木兰溪的河道疯狂肆虐,乡亲们又一次遭殃了。这次台风来袭,导致莆田全市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近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亿元。

10月1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赶赴莆田指导救灾。在木兰溪决口的荔城区张镇村一带,面对当地干部群众,他语气十分凝重:“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其实,早在1957年,水利部就开始规划整治木兰溪,但因工程技术难度大,虽5次规划、3度上马,项目均未能如期开工。莆田也成为福建省唯一洪水不设防的城市。木兰溪治理之难,难在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木兰溪是软基河道,弯多且急,根治木兰溪水患,需在软基河道上大规模裁弯取直,并利用淤泥筑堤进行设防,这无异于“在豆腐上筑堤”,当时被业内称为“世界级的难题”,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水患治理,科学为先。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关心、调研木兰溪的治理工作,强调一定要“科学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1998年,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下,木兰溪建成全流域洪水预警系统,福建省水利水电厅还首次成立木兰溪治理专家委员会。

如今年逾古稀的汤金华,曾任福建省水利水电厅厅长。1999年4月,在基层调研的习近平同志了解到福州正在举行一场全国水利系统的学术会议,便让汤金华赶紧带着莆田市的同志到会上“找更权威的水利专家,帮忙共同攻克难题”。时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窦国仁接受了这一课题。他提出的“软体排”筑堤技术,通过水利部的技术鉴定,并主持建立起国内首个“软基河道筑堤”物理模型,在木兰溪张镇段进行试验。

12月14日,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受灾后的莆田,直赴正在进行治理试验的张镇试验段调研试验结果,确定成果可行,已具备开工条件。汤金华说,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正确指引和跟踪督促下,经过专家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为木兰溪找到了治理良方,“在豆腐上筑堤”才成为现实。

12月27日,习近平同志将当年福建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并与当地干部群众、驻军官兵6000多人一道参加了义务劳动。他嘱托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使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当年,木兰溪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展开,莆田人民向威胁家园的水患正式宣战。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任接着一任干

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公里,缩短7.36公里,其裁直比例创国内首例。

2011年,木兰溪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防洪标准一举提高至50年一遇,同时以“改道不改水”的方式减轻对原有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河道水面,形成城市内湖,湖心水域面积超过700亩,不仅提升了莆田城区的水域面积和蓄洪能力,还极大丰富了城市生态内涵。

2016年,台风莫兰蒂影响莆田,全市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雨到暴雨,木兰溪洪水位达到近20年历史最高,也是木兰溪防洪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出现的最高洪水位。而拥有坚固堤防的木兰溪没有再次泛滥。木兰溪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标,洪水肆虐的历史不再重演。

莆田当地干部群众说,木兰溪的华丽转身,得益于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莆田历任领导和干部群众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让科学治水理念在莆田有了生动实践。截至目前,木兰溪防洪工程及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近50亿元,5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段总长37.4公里,占下游河段七成以上。木兰溪下游地区已超过10年未发生洪灾,县级以上城区防洪100%达标。

一任又一任的接续奋斗,换来了木兰溪波涛安澜、百姓安居,不但使莆田彻底摘掉了福建全省唯一一座洪水不设防城市的帽子,还使木兰溪治理内容不断深化拓展。2013年起,根据“全流域防洪、生态、景观综合治理”方案,莆田市开启了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安全和生态相结合、控源活水相结合、景观和文化相结合的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征程。

生态大文章 助力莆田大发展

20年的治理,木兰溪变了,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水”、经济发展的“金银之水”、城乡繁荣的“安全之水”和美丽莆田的“生态之水”。2017年,木兰溪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木兰溪治理以来,昔日的“南北洋”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全年有保障,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如今,莆田粮食产量每年稳定在70万吨以上,耕地亩均效益从2000元升至7000元。良好的水质条件还为周边群众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没有了洪灾威胁,很多企业发展信心大增,曾经水患不停的“洼地”蜕变为经济发展的“高地”。沿着木兰溪自西向东,工艺美术、鞋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华峰新材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建设、竣工投产,为莆田加快赶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木兰溪的治理,不仅为莆田带来了水安全和水效益,还带来了水生态和水文明。一溪碧水,来之不易。为保障完整的生态水循环系统,莆田市出台了《木兰溪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生态综合整治干流河道比例超过70%;建成了全省工艺最先进的闽中污水处理厂及一批配套管网,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92%。此外,莆田还在福建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主要流域全面禁止新建水电站、石材加工、矿山开采等项目,率先实施水源保护地周边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质提升攻坚行动……莆田正向着实现全流域安全、生态综合治理目标迈进。

清清木兰溪,悠悠母亲河。“历经20年接力治理,我们终于实现了习总书记当年‘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嘱托。”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告诉记者,“这20年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方能实现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兰溪莆田生态
畅游“水乡古镇”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住进呆萌生态房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莆田闹元宵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