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绿皮火车被“忽悠”是什么体验?
2019-06-12王文杰
王文杰
再有阅历的人,也有曾经年轻稚嫩的时候。再清纯如水的年代,也有老奸巨猾的人。当“忽悠”这个词还没流行的时候,被“忽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大抵年轻人都是生活在奔跑里,一路向前,义无反顾。而有一些生活阅历的人,却习惯生活在经验里,即使向前走着,也总是拿现在的事和过去作对比,比如这高铁和绿皮火车,从对比中,感叹时代变迁,人生苦短,时光易逝。
每当我坐着高铁出差到外地办案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过去的绿皮火车,想起火车铁轨两旁那些笔直的杉树。
1983年,我参加高考,考上了东北的一所大学。我乘坐的火车,是从大连到北京的,辽宁大连是始发站,路过我读大学的钢城鞍山。我从鞍山上车从来都是买不到座位的,这就意味着我要从鞍山一直站立到北京,这是大约一天一宿的路程。
现在想起来绝对是个要命的事儿,但是在当时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986年的寒假,我从辽宁鞍山回河北老家,那次意外地买到了一个座位,欣喜若狂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这是我大学四年中唯一的一次有座位的旅途。作为一个无数次忍受过拥挤之苦的过来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着那些没有座位的人,心里的那份得意是可想而知的。
当我去一趟厕所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迫不及待地临时坐在这个座位上;当我回来的时候,那个人立即给我让出座位。那时候的人很傻,还不知道什么叫霸座儿。但也就是在那一次,让我有了平生第一次被“忽悠”的经历。
当时,在我的旁边站着四五个人,看上去应该是一起出差的。其中的一个人主动而热情地找我聊天,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刚从大学放假回河北老家的。然后他问我读几年级,我说大学第四年明年就要毕业了。那人接着问:毕业去向定了吗?我说还没有,要等待毕业分配。那人继续说:愿意去深圳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愿意。
那个时候,去深圳工作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只是苦于没有路径。那人对其中的一个女的说:张处长,你那里不是正在招人吗?考虑考虑这个小伙子吧,看上去还不错的。
张处长虽然端着一点儿领导的架子,但还是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样子,看了我一眼,然后轻描淡写地问了我一些情况。诸如:哪个学校上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学习成绩如何,家在哪里,有没有女朋友之类的。
张处长一边点头一边说可以考虑,然后对另一个男的说:赵科长给这个小伙子留个电话吧。赵科长马上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个电话号码。我如获至宝地收起纸条,感觉很快就要到深圳工作了。我生怕电话号码写错,又跟赵科长仔细地核对了一遍。当我确信电话号码没有错误后,便诚惶诚恐地站起来,要把座位让给张处长。
一开始张处长很客气,说什么都不坐。但是架不住我真诚地再三让座,再加上旁边几人也开始劝张处长坐在我的座位上。最后张处长才有些不好意思地坐了下来。就这样,张处长一直坐到北京。下车时,张处长等一行人一再向我道谢,其中给我电话号码的那个人还再三叮嘱我一定要给张处长打电话。
我千恩万谢告别了张处长一行人等,走出车站,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四五天过去了,我估计张处长他们也应该回到深圳了,就去拨打那个让我充满希望的电话。拨打了好几遍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个空号,根本就没有这个电话号码。
当时还没有“忽悠”这个词。多少年之后,当我在中央电视台看到赵本山的小品《卖拐》的时候,凭着我那次上当的经验,我一点都没感到惊讶。因为在十几年之前,我早就被人家“忽悠”过了。当时的那几个人,事先没有策划,没有沟通,更没有剧本,只是即兴的自然表演,就不露任何痕迹地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怕是只有老江湖老戏骨才能做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