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避税行为与投资效率实证研究

2019-06-11马玲利沈菊琴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避税投资不足投资效率

马玲利 沈菊琴

摘要:为了研究企业避税活动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采用Richardson模型测算投资效率,并进一步构建投资效率、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分别与避税活动之间的线性模型。结果表明,①企业的避税程度与投资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即企业避税程度越高,投资效率越低;②企业的避税活动与过度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且没有明显证据表明避税活动与投资不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企业避税行为容易产生过度投资。因此,建议企业应合理认识避税行为的经济后果,加强对管理层投资行为的评价分析,以期管理层减少损害企业价值的自利行为,提高投资效率。

关键词:避税;投资效率;投资过度;投资不足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1-0155-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1.03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ax Avoidance Behavior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MA Ling-li,SHEN Ju-qin

(Business School,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ctivities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the Richardson model was used to measur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a linear model between investment efficiency, underinvestment and over-investment and tax avoidance activities was further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he tax avoidance degree of the enterprise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The higher the tax avoidance degree of enterprises, the lower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②Corporate tax activitie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excessive investment relations.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evidence that the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ctiv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That is,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is prone to over-investment.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enterprises should reasonably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ax avoidance behaviors and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management investment behaviors, so that management can reduce self-interested behaviors that damage corporate value and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Key words: tax avoidance; investment efficiency; over-investment;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自税收征收以来,企业就开始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税收征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税收征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纳税人不再采取明显违背法律法规的偷税漏税方式来减轻税负,而是采取内容合法而形式隐蔽的避税手段。企业认为避税能够减轻税负,从而提升企业价值。然而从委托代理理论来看,避税对企业价值的增加并不一定会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企业的实际管理控制权与财产所有权是相互分离的。企业在想要进行避税活动时,为了防止被税收征收机关发现,必然会构造复杂的交易事项来掩盖其避税活动,这就会使信息流通缓慢,不对称程度加深;另一方面,由于避税行为增加了管理者的风险,管理者出于谋取私利的动机,引发危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从委托代理角度出发,企业避税活动不一定会增加企业价值。Desai等[1]通过对企业避税行为和税收征管部门征管力度的整体研究发现,避税行为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价值,反之,避税行为会导致经理层损害企业利益,进而企业价值减少。Chen等[2]对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表明,家族企业更愿意放弃税收优惠,以避免因代理冲突产生的高额非税收成本。陈北国等[3]基于避税代理理论对企业避税行为与投资效率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证明企业避税行为與投资效率呈负相关关系,避税程度越高,企业价值越低。

大量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避税行为会引发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进而影响投资效率。Biddle等[4]实证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首先,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经营者凭借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资源,出于自利的目的会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而股东对其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其次,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导致市场失衡。Desai等[5]通过对俄罗斯石油企业研究发现,经理人利用避税行为引发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谋取了私利,对企业财富进行了转移和掏空。刘凡[6]从管理层权力角度出发,发现管理层为谋取私利会利用企业避税交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企业避税活动也伴生着代理问题。Kim等[7]通过对企业避税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整体研究认为,避税行为降低了信息透明度,从而引发了股价崩盘风险。

学者们也认为适当的外部约束和有效的内部治理可以抑制税收规避行为对企业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Armstrong等[8]通过治理层结构和股权激励研究企业避税程度与管理层投资效率的关系发现,无风险的股权激励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能够减轻极端水平的避税行为,降低管理层的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现象。刘行等[9]指出避税行为与投资效率负相关,且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在企业治理机制比较完善的情况下,避税活动导致的非效率投资得到了有效抑制。张玲等[10]以2008—2012年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的避税行为、税收征管、投资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发现当税收征管介入时,企业避税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会被削弱。张兆国等[11]在委托代理的框架下研究得出,税收规避不会增加企业价值,而公司治理机制在税收规避影响企业价值中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胡晓等[12]从代理观和融资约束双重角度出发,考察企业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认为产品市场竞争行为能够弱化避税对资本投资产生的代理问题,强化融资效率,优化资本投资。

综上,企业避税活动引发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治理层代理问题,进而对投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从避税代理观角度系统地研究企业避税行为与投资效率之间的线性关系,不仅完善了现有的研究成果,而且对于政府机关健全税收征管制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目前,中国还在不断探索适应国情发展的税收机制,十九大报告更是将深化税制改革确定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体制的重点部署之一,本研究也能为此提供借鉴经验。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在进行税收规避活动时,为了躲避税收机关的征管,往往会构造复杂的交易行为,制造复杂及不透明的信息环境。因此,一方面,避税行为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拥有量在不对称的情况下,不仅会导致市场买方与卖方的逆向选择,而且会引发企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市场难以分辨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容易导致企业进行非效率投资;更加准确的消息往往被经理人及时地掌握,股东难以获知,也难以对管理层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管,经理人会因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避税行为容易产生代理问题。在企业进行避税活动中,代理人往往会表现出机会主义行为,投资与企业价值增长相反的项目。

假设1:企业避税程度越大,投资效率越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2:企业避税行为容易导致投资过度。

当企业在进行税收规避活动时,会制造复杂多样的交易活动以逃避税收机关的征税活动,导致原本该流向政府机关的资金留在了企业内部,最终减少高额税负资金的流出。这样企业就存在更多的自由现金流,资金短缺问题和融资压力得到缓解,减少企业的投资不足,或者在经理层存在自利目的,以避税活动转移企业资金时,更容易加剧企业投资过度。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取中国A股市场所有上市公司,以其2013—2015年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中需要上一年的数据预测下一年的相关指标,因此主要收集了2012—2015年的年度数据。为保证研究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对样本进行了筛选,依据以下几个原则:①剔除数据不完备,无法进行有关指标计算的样本;②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③剔除ST、PT类企业;④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⑤剔除利润总额和所得税费用为负的上市公司。

基于上述原则,最终符合条件的有926家A股上市公司连续3年的数据,共2 778个数据。所有数据均在国泰安数据库中选取,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1%的缩尾处理,运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

2.2  变量定义

2.2.1  因变量  借鉴Richardson模型对投资效率(EFFINV)进行估算:

通过模型(1)衡量预期投资额,回归结果见表1。用实际资本投资额与预期资本投资额的差额表示企业未预期到的资本投资额,即εi,t。在差额为正时,表示投资过度(OI);在差额为负时,表示投资不足(UI)。本研究采用εi,t的绝对值表示非效率投资,即INEFFINV。

2.2.2  自变量  现有的研究中对于企业避税程度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有效税率。但在中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普遍实施下,企业法定税率与有效税率之间就产生了差异,而使用有效税率衡量企业避税程度就忽视了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实证研究结果的不合理性。因此,本研究在考虑税收优惠政策产生差异的基础上,使用适用税率与有效税率之间的差异来衡量企业避税程度的大小,使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

有效税率=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

避稅程度(ETR_D)=适用税率-有效税率

2.2.3  控制变量  为了保证实证模型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根据现有的学术研究,选择经营现金流量、公司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董事会人数和年度作为控制变量。

2.3  实证模型

为了验证假设1,构建模型:

其中,各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2。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表3是模型(2)避税程度与投资效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描述了样本数据的非效率投资、避税程度、经营现金流量、公司规模、董事会人数和净资产收益率六个变量的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在2 778个样本数据中,INEFFINV(非效率投资)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分别是0.000 4、0.136 9、0.029 9,这表示样本公司投资额中非效率投资占总投资的最小值是0.04%,最大值是13.69%,平均值是2.99%;ETR_D(避税程度)的平均值是-0.015 2,但最大值是0.216 2,说明样本公司法定税率比实际税率高,企业的避税行为是存在的;BSIZE(董事会人数)的极差是14,即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差额,说明样本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存在较大差距;表中还可以看到公司规模、经营现金流量和净资产收益率的5个描述性指标。

表4和表5是在将样本数据分为投资过度(OI)和投资不足(UI)的基础上,模型(3)和模型(4)的描述性结果。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在2 778个样本总数据中,投资过度的样本数据2 299个,占总样本的82.76%;投资不足的样本数据479个,占总样本的17.24%,说明多数公司存在投资过度的行为,只有少数公司存在投资不足的行为。

3.2  相关性分析

表6、表7和表8主要是变量之间进行两两相关分析的结果,表右上部分和左下部分分别是Pearson、Spearman的相关系数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Pearson相关分析中,INEFFINV(非效率投资)和ETR_D(避税程度)的相关系数是0.043,在5%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企业避税程度与非效率投资正相关,即避税程度越高,非效率投资越高,投资效率越低,初步验证了假设1。各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0.8,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Spearman相关分析与Pearson相关分析结论相同。

表7和表8分别是投资过度组以及投资不足组的相关性分析。从表7中看出,Pearson相关分析中,OI(投资过度)和ETR_D(避税程度)的相关系数是0.055,在1%的水平下显著,Spearman相关分析中,OI(投资过度)和ETR_D(避税程度)的相关系数是0.051,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避税程度越高,过度投资越高。在表8的Pearson相关分析中,UI(投资不足)和ETR_D(避税程度)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分析中,UI(投资不足)和ETR_D(避税程度)的相关系数是-0.005,且不显著相关。初步验证假设2。表7和表8中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8,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9是模型(2)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从表9可以看出,总体样本调整的R2是0.190,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度;模型(2)的D-W值是1.753,接近2,说明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VIF值均小于10,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回归模型中,ETR_D的回归系数是0.010,与INEFFINV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P值為0.067<0.1,说明避税程度与非效率投资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避税程度越高,非效率投资越高,投资效率越低。假设1通过检验。

NCF的回归系数是0.050,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说明当企业拥有充分的自由资金时,会容易增加其投资决定的盲目性,投资效率降低;ROE的回归系数是-0.02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表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高,非效率投资越低,投资效率越高,ROE越高表示企业资本投入的回报率越高,盈利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从表10投资过度组可以看出,ETR_D的回归系数是0.015,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避税行为越高,过度投资越高;从表11投资不足组可以看出,ETR_D的回归系数是0.010,但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在研究样本中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企业避税行为会引发投资不足。这种结果可能是因为当企业存在避税行为时,会将一部分本该属于政府的资金流向了企业,导致企业内自由资金增多,企业投资增加,造成了过度投资。假设2通过检验。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2013—2015年926家A股上市公司共三年2 778个数据为样本,借鉴Richardson模型对非效率投资进行估算,以企业避税程度为解释变量,选取了经营现金流量、公司规模、董事会人数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建立实证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非效率投资与避税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企业避税程度与非效率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避税程度越高,非效率投资越高,投资效率越低;②企业的避税行为容易引发过度投资。

4.2  建议

根据对避税行为与投资效率的研究,可以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尽管企业避税行为针对的是企业外部的税收征管机关,但它同时会影响着企业内部的投资决策以及投资效率。因此,企业应将避税活动纳入内部控制系统中,需要实时对避税活动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范围进行分析评估,加强对经理层自利行为的监管、识别和控制。

第二,对于股东来说,股东应深刻认识到避税效果具有双重性,在提高自由现金流的同时也为管理层追求自身利益制造了机会,管理层会利用在避税过程中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和避税节约下来的自由现金流提供的便利,进行非效率投资,从中谋取私利。因此,股东应积极配合税收征收部门的工作。

第三,对于投资者来说,企业进行避税活动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产生自利行为,进行非效率投资从而转移公司的资产。在投资过程中,投资决策者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合理认识避税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理性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第四,对于税收征管的相关部门来说,相关部门确认企业的应纳税额时,需要审查核定证、账、表等有关资料,此时应重点关注企业复杂非透明的交易事项,运用专业技术分析其商业本质,判断其是否存在不合法的行为;应加强税收征管的执法力度,重视税收征管工作。

参考文献:

[1] DESAI M A,DHARMAPALA D.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firm valu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9, 91(3):537-546.

[2] CHEN S,CHEN X,CHENG Q,et al.Are family firms more tax aggressive than non-family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95(1):41-61.

[3] 陈北国,杨孝安.企业避税活动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5(12):38-40.

[4] BIDDLE G,HILARY G,VERDI R S.How does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relate to investments effici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8(2):112-131.

[5] DESAI M A,DYCK A,ZINGALES L.Theft and tax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4(3):591-623.

[6] 刘  凡.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与企业避税[J].财会通讯,2017(36):3-7,129.

[7] KIM J B,LI Y,ZHANG L.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s:firm-leve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100(3):639-662.

[8] ARMSTRONG C S,BLOUIN J L,JAGOLINZER A D,et al.Corporate governance,incentives,and tax avoid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5,60(1):1-17.

[9] 劉  行,叶康涛.企业的避税活动会影响投资效率吗?[J].会计研究,2013(6):47-53,96.

[10] 张  玲,朱婷婷.税收征管、企业避税与企业投资效率[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0(2):83-92.

[11] 张兆国,郑宝红,李  明.公司治理、税收规避和现金持有价值

——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5, 18(1):15-24.

[12] 胡  晓,刘  斌,蒋水全.产品市场竞争、税收规避与资本投资

——基于资金压力和代理成本视角的实证考察[J].经济评论,2017(1):90-105.

猜你喜欢

避税投资不足投资效率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浅析道路交通中物流企业的避税行为
上市公司非投资效率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在华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避税和反避税分析
浅析中国教育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