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的第三国效应研究
2019-06-11丘兆逸周康��
丘兆逸 周康��
摘要:2017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提出以“金砖+”扩展朋友圈,为此亟需研究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即金砖国家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第三国效应。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把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第三国效应分解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互补效应,并采用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挤入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并且挤入效应受金融危机与空间因素的影响不显著,而随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提升而增强。为推动“金砖+”模式,中国应充分利用金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充分发挥互补效应;并且建立长期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平稳升级。
关键词:中国;金砖国家;第三国效应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2-0038-10
引言
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2017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提出通过“金砖+”模式应对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金砖+”领导人对话会进一步探讨合作的方向。 “金砖+”模式落实到贸易,就是要通过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出口从2000年的46亿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1350亿美元,增长了28.35倍;同期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以外的金砖国家出口从283亿美元上升至1232亿美元,增长了3.35倍(见图1)。从该图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其出口都呈上升趋势。通过计算得出,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其出口的相关系数为0.965,表现出高度相关性,说明两者在时间上存在高度趋同的态势。而不同的是,两者的增幅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增幅大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增幅。因此亟需研究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出口是否挤出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与“金砖+”模式相背离。为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影响,为实施贸易领域的“金砖+”提供建议。
一、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出口贸易额上升,国内外日益关注其对其他国家出口的影响。一是认为中国出口挤入了其他国家出口。Premachandra Athukorala采用1992—2005年的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面板数据模型,证实中国出口对日本等东亚国家出口具有挤入效应,其主要为全球生产网络所导致Premachandra, Athukorala, “The Rise of China and East Asian Export Performance:Is the CrowdingOut Fear Warranted?”, The World Economy,vol.32,No.2,2009,pp.234-266.。R. Jenkinsa et al.基于2001—2010年的数据,采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方法(CMS)发现,虽然中国出口在内涵及边际上都对南非出口产生竞争,但后者在第三国出口的绝对量是上升的,其中南非对美国的出口上升两倍Jenkins R. , Edwards L., “Is China ‘Crowding Out South African Exports of Manufactures?”,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vol.27, No. 5, 2015,pp.903–920.。二是认为中国出口挤出了其他国家的出口。Giorgia Giovannetti et al.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基于1995—2005年出口数据,发现中国对美国、欧盟的出口挤出了非洲的出口市场Giorgia Giovannetti, & Marco, Sanfilippob, “ Do Chinese Exports Crowdout African Goods?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by country and sector”,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Special Issue,vol.24,No.1,2009,pp.506-530.。陈健等采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发现中国对美国低附加值纺织品出口挤出了墨西哥出口陈健、史修松:《中国、墨西哥对美纺织品贸易比较》,《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鲁晓东等通过比较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出口数据,发现中国对该地区的出口挤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低技术产品。三是认为中国出口同时存在挤入与挤出效应。Huong Nguyen基于1993—2012年的数据,采用引力模型研究中国农产品与竞争者在第三国市场的关系,结果发现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存。其中,中國农产品出口与美国、亚洲、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存在互补效应,与拉美、非洲的农产品存在替代效应Huong, Nguyen.,“ Chinas Agricultural Exports and their Effects on other Exporters.”,Selected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2016 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Boston: Massachusetts,2016, July 31-August 2.。Pham Cong S.et al.基于1992—2013年的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回归模型研究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对竞争对手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高科技产品对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具有替代效应;对OECD、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具有互补效应Pham, Cong, S., Nguyen, Xuan., Sgro, Pasquale., & Tang, Xueli., “Has China Displaced its Competitors in Hightech Trade?”, The World Economy, 2016,forthcoming.。Holst et al.的研究表明,东盟在第三国市场、特别是日本与美国遭受中国的竞争,而区域分工的优化有利于东亚所有经济体的出口增长Holst, D.R., & Weiss, J.,“ASEAN and China: Export Rivals or Partners in Regional Growth?”, The World Economy,vol.27,No.8,2004,pp.1255-1274.。从现有文献可知,中国出口对其他国家出口影响主要采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MS)、出口相似指数、引力模型等方法,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因而有待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针对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实施“金砖+”模式提供合理建议。
二、出口的第三国效应机制研究
本文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把出口的第三国效应分解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互补效应(见图2)。
为说明问题,本文假设存在A、B、C三个国家,其中A、C两个国家均向B国出口产品,现研究A国对B国的出口是否影响到C国对B国的出口,這就是所谓的A国出口的第三国效应。一是替代效应。在进口国市场份额恒定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产品之间存在相互替代性。因而A国面向B国市场的出口扩张,导致C国面向B国的同类商品出口下降。二是收入效应。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产品在出口国相比于进口国具有相对价格优势。Villoria的研究表明,中国对南部非洲的出口导致后者的制造业产品价格下降Villoria,N.B.,“China and the Manufacturing TermsofTrade of African Exporters”,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vol.18,No.5,2009,pp.781-823.。因而,A国的出口导致B国的相对收入增加,从而促使后者增加对C国其他商品的进口。三是互补效应。随着交易成本的下降,全球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迈进。WTO的《世界贸易报告(2014)》指出,产品内贸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四大潮流之一,其出口规模占全球非燃料出口总额的50%以上。加工贸易是产品内分工的主要贸易方式,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7,158.7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34.1%。根据产品内分工理论, A国向B国出口中间产品,而后者要生产最终产品还需从C国进口其他中间产品。可见,A国对B国出口中间产品可能引起C国向B国出口中间产品的倍增。所以,出口的第三国效应取决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互补效应的总和。若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与互补效应之和,则出口的第三国效应为负,表现为挤出第三国的出口;反之第三国效应为正,则表现为挤入第三国出口。实际结果如何,需要进行检验。而上述分析表明,研究出口的第三国效应如果单纯从产业层面的数据进行检验,则可能仅检验其中的替代效应,而忽略收入效应与互补效应,因而应从国家层面的数据进行检验。
(2)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出口(CHXP)为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出口的第三国效应取决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互补效应之和。若该符号为正,表明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出口挤入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反之则挤出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3)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之外的其他金砖国家出口潜力(GDP),以2010年美元为基准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之外的其他金砖国家实际GDP乘积来表示。根据经典的贸易引力模型,两国的GDP容量越大,其双边贸易潜力越大,因此预期该符号为正。
(4)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PGDP),以2010年美元为基准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实际GDP来表示。发展水平对出口的影响分为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两种情况。对于最终产品而言,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国内市场的地位将日益上升,从而减少最终产品对出口的依赖。而对中间产品而言,发展水平上升有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从而扩大中间产品出口。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影响取决于上述两条途径的影响之和。
(5)其他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URBAN),预期其影响为负。这是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口城镇化水平普遍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国内市场狭小,迫使过剩产品出口陈松、刘海云:《人口红利、城镇化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6期。。因此,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口城镇化水平上升有可能减少出口。
(6)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分别用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这是因为,教育发展有利于增强出口企业的“获得性技能”SJ Kim,JK Yong,“Growth gains from trade and educ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50,No.2,2000,pp.519-545.。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中等教育(SECEDU)与高等教育(TEREDU)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
(二)样本说明和数据来源
样本选取的时间范围为2000—2016年。其他发展中国家样本为2016年中国之外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伙伴,按照出口额大小进行排列后,选取了其主要合作伙伴为样本,如泰国为南非2016年进口的第9大贸易国,具体选取国家如表1所示。相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和CEPII数据库。实证软件为Stata13.1。
(三)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逐步推进的分析方法,先采用普通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影响;然后引入金融危机与空间虚拟变量,检验上述影响是否产生变化;最后采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上述影响是否存在结构性变化。通常的面板回归分为固定效应估计(FE)和随机效应估计(RE)两种,在对基本模型分别进行固定效应估计和随机效应估计后,进行豪斯曼检验,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样本截面具有显著的个体效应,故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作为主要解释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的第一、二列所示。为研究因门槛变量达到特定值而导致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产生的结构性变化,Hansen提出了静态面板模型的门槛回归模型。本文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研究其是否在越过某个门槛值后,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的第三国效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进行bootstrap次数为500的门槛检验后,得出表3。
从该表可以看出,双重门槛的F值更显著,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故选用双重门槛模型进行估计。门槛检验搜索出来的门槛值为1522.486和3678.902,其中第二个门槛值刚好处在人均收入3000—10000美元之间阶段的中等收入水平。回归结果如表4第三列所示。
首先,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具有挤入效应(见表4第1列)。CHXP的系数为正,表明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的收入效应与互补效应之和超过了替代效应,从而挤入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其出口。这是因为,随着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产品内贸易兴起,互补效应在日益显著。根据KoopmanKoopman R.,Powers W.,Wang .,Wei S.,“Give Credit to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NBER Working Papers ,2010,No.16426.的算法,利用OECDTiVA数据库,得出1995—2016年期间金砖国家及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指数(见表5)。从该表可知,一是金砖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均值从1995年的0.5277攀升至2016年的0.6036,增长了14.38%。但是,金砖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南非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较高(2016年数据),而俄罗斯、印度两国参与程度稍低。二是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整体上也不断加深。其参与全球价值链均值从1995年的0.515上升至2016年的0.5964,增幅为15.8%。可见,金砖国家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日益深化,因而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互补效应日益显现。并且中国出口的价格优势提升了其他金砖国家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后者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即收入效应日益彰显。此外,中国出口的最终产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故替代效应较小。最终结果表现为,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具有挤入效应。
其次,金融危机与空间因素对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挤入效应影响不显著(见表4第2列)。具体检验方法是在模型中分别引入时间和空间两个虚拟变量与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量的交乘项。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可能对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故将年份虚拟变量Y设定为当T>2008时,Y=1,其他取零。俄罗斯和印度距离中国较近,而南非和巴西较远,故设定地区虚拟变量ADJ为当地区为印度或俄罗斯时,ADJ=1,其他取零。当引入了两个交乘项进行回归后,发现它们并不显著,并且模型整体变化不大,这说明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挤入效应并非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有所变化。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后金砖国家及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基本保持平稳(见表5);而现代通信工具的出现,导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弱化,因而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互补效应受金融危机与空间距离的影响不显著。
最后,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挤入效应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提升。从以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4第3列)可以发现,R方有所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增强,表明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挤入效应产生了结构性变化。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出口影响的系数从第一阶段(人均GDP小于等于1522.486美元)的0.208变为第三阶段(人均GDP大于3678.902美元)的0.294,这表明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的出口对其出口的挤入效应逐渐增强。这是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其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从表5中可知,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从而导致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互补效应增强。具体表现为,一是人均GDP的提高有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改善制度、基础设施等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提升其中间产品出口的能力。在第一阶段,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低于1522美元,国内居民主要处于温饱水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相对落后抑制了其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可能性,削弱其中间产品出口能力,故中国出口的互补效应较低。二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水平上升有利于提升其经济复杂程度,导致中间产品出口上升。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促使国内产品复杂度上升,故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挤入效应持续上升。
而在实际中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向更高水平迈进(见表6)。从人均GDP的门槛区间分类可以看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2000—2016年期间发展迅速。2000年,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国家的数量相近,分别为10、13个;而处于较小门槛值的国家有尼日利亚、越南、莫桑比克三国。而在2016年大部分样本国家都越过了第二个门槛值进入了第三阶段,处于小门槛值的仅有莫桑比克,处于两个门槛值之间的国家有尼日利亚、安哥拉、越南、玻利维亚、乌克兰,其他国家的人均GDP水平都大于较大门槛值。其中,莫桑比克2016年的人均GDP仅为392美元,主要出口铝锭、对虾、糖、烟叶、棉花初级产品。
此外,其他控制变量说明如下。贸易潜力的系数为正值,表明两国的GDP越大,出口的机会越大。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SECEDU、TEREDU)系数为正值,表明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对出口有正面作用,因为受教育人口基数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一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其出口竞争力。但是,从影响程度看,中等教育对出口的贡献更大些。这与发展中国家教育收益率相关研究类似,即中等教育的收益率大于高等教育。城镇化率(URBAN)系数为负,这是因为城镇化率上升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从而减缓其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四)中国—南非—莫桑比克的案例分析
回归结果表明,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具有挤入效应,本部分尝试用中国—南非—莫桑比克的案例进行补充说明。中国为南非的第一大进口国,中国主要向南非出口机电产品。参考Ando et al. 对机电中间产品的HS分类,分别对中国与莫桑比克2002、2016两年对南非的机电类中间产品出口额进行核算(结果见表7)。结果显示,中国与莫桑比克对南非的机电类中间产品出口额在14年期间分别增长了8.49、9.81倍。由于莫桑比克属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与中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不强;而从绝对水平的增长可以看出,中国对南非的机电类中间产品出口存在互补效应,挤入了莫桑比克对南非的机电类中间产品出口。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可知,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在理论上通过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互补效应来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生影响,而实证研究表明该影响总体为正,并且受金融危机与空间因素的影响不显著。采用门槛模型检验显示,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挤入效应随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提升。
(二)对策建议
为实施“金砖+”模式,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加强金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合作,强化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互补效应。金砖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于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枢纽,因此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發展中国家出口具有互补效应。为此,中国应加强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在技术、市场、产能等方面合作,壮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能力,共同推动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而进一步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二是积极对低收入国家实施发展援助,提升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挤入效应。以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组建为契机,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加大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力度;统筹发展援助的资源,提高援助的效果;分享成功的发展经验,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质量,从而增强其出口能力。三是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弱化中国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出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之间的替代效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互利共赢的分工合作,支持其出口产业结构平稳升级,完善差异化出口产品结构。
(责任编辑: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