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实验室“阶段性”导师制初探

2019-06-11文雅郝兴霞

知识文库 2019年8期
关键词:阶段性导师制本科生

文雅 郝兴霞

导师制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之后相继被一些欧美高校在本科生教育中采用。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个性化培养人才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模式已有多种。本文主要对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行本科生实验室“阶段性”导师制的意义、方法、落实效果及完善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随着21世纪初中国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要重视实用型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我们总结了已实施导师制教学模式高校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培养模式及实际情况,提出“本科生实验室‘阶段性导师制”,并进行探索。从2016级法医专业本科生开始,以实验室为依托,实验室开放为契机,在本科生教育模式中引入阶段性导师制试行,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 实验室导师制的意义

1.1实验室导师制的必要性

从高校的角度,要充分认识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素质、人才规格的客观需求;从社会的角度,需要高校培养出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创新等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传统本科教学以授课型教学为主,生师比例大,本科生接触实验研究机会较少难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重点中的难点;新的社会需求与传统的本科培养计划形成新的矛盾。

实行实验室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到实验室培养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逐步提高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契合了我校法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方案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系统的法医学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法医学专业人才,同时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更高的保障。

1.2实验室导师制的优越性

1.2.1实验室导师制可以很好地与法医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思想相契合

1.2.2实验室导师制可以弥补生师比过大,教学流于形式的短板

1.2.3实验室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能够很好地成为参加实验室导师制学生的训练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进入实验室深入了解并学习。

1.2.4学院拥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为实验室导师制的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导师具有全局把控学生教育的丰富经验,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个性培养的深度,同时从这种互动式学习中促进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1.2.5 实行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不断通过亲身实践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思考。

1.2.6 实验室导师制为本科生创造了一个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导师伴随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为本科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2.7 实验室导师制为实验室项目的完成提供了人力资源,使实践与理论知识相得益彰

2 实验室导师制实施方案

2.1阶段性实施

2.1.1教育本身存在着阶段性

因为受教育的个体存在阶段性的需要。因此在实施教育方案中要把握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实现教育工作的层次化、系列化。

2.1.2分阶段实施导师制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按照教育规律,将本科四年和五年的八个和十个学期分为八个或十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及自身发展需求,确立学习主题,并配备专业导师负责。

2.1.3根据法医专业的教学计划

在不同阶段根据需求安排不同实验室的导师。如2016级学生到第二学期组织胚胎学课程,第四學期病理解剖学课程,在此中间的第三学期,我们安排形态学实验中心的相关教师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石蜡切片的制作,在巩固、验证组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对病理学知识的兴趣。另外,石蜡切片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法医专业在教学、科研甚至工作岗位的必备基础技能,但鉴于其学时短、耗时长,未列入教学计划内,仅在组织实验课上进行简单学习,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通过阶段性导师制的学习补齐短板,作为组织学与病理学学习的桥梁,使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医学形态学整体概念及课程整合。

2.2具体实施制度

2.2.1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实验室导师制”进行申报

2.2.2为导师颁发“实验室‘阶段性导师”证书

2.2.3.“实验室导师制”课程的教师根据报名情况选择录用3~4名同学

2.2.4教学活动以3~4人的小组形式展开。比如熟悉实验环境,了解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掌握实验技能等

2.2.5学习任务以3~4人的小组形式开展,针对理论知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文献查阅与整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2.6实验方案通过导师指导、审核,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

2.2.7学生整理实验成果,撰写总结报告

2.2.8学院以竞赛、申报创新项目、发表研究论文的形式验收实验室导师制成效

3 落实情况及审核

3.1为检验效果,我们在一轮阶段性导师制结束之际举办了技能大赛,落实了“实验室导师制”的成效

3.2开展创新项目申报中标及研究论文被录用等多种验收形式。

4 完善实验室导师制的措施

根据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我校实施以来的经验总结,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完善实验室导师制制度。

4.1为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对导师进行绩效奖励

4.2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室导师制的课程应实行学分制,确保实验室导师制的质量,让学生真正能够从这门课程中受益

4.3参加实验室导师制的学生必须在整个课程结束后,完整地参加自主设计的实验

4.4随着不同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发展,不断增设实验室导师制的内容

4.5加强实验室建设及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学生在实验室的人身安全

5 结论

作为一种实验室开放制度与导师制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于推进专业实验室开放,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在初显成效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本科生实验室“阶段性导师制”有待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真正惠及学生,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攻坚克难的任务来完成,坚信我们的改革在不断的完善中取得好成绩。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132009)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郝兴霞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猜你喜欢

阶段性导师制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初中历史学科阶段性复习课形式的探讨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