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建构路径

2019-06-11杨礼雕

知识文库 2019年8期
关键词:话语媒介传统媒体

杨礼雕

社会化媒体的勃兴催生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异军突起使高校舆论场角色出现转型分化并呈现多元演进轨迹,构筑起校外传统话语舆论场、校内传统话语舆论场和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舆论场群。本文试从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基本内涵解构入手,分析高校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生成机理与特征,从长效机制层面探寻高校话语舆论场间的通融功能机制构建路径,以期打造高校舆论场良好生态格局。

大数据时代带来媒体环境的深刻变革,新媒体已成为提高文化生产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传播方式的“蜕变”加剧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冲破了高校传统舆论范畴与应对机制,作为先进思想与文化生成聚集地的高校传播格局与社会关系更趋复杂化,构筑起校外传统话语舆论场、校内传统话语舆论场和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舆论场群。

1 概念溯源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的一次尝试》一文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概念。在贝尔的研究中,认为信息作为后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主要立足于大学、研究所和研究公司,通过教育的途径,让人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产生新阶层的内聚力。大众传播的介质也经历了依托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带来的转变,形成了多个媒介群,包括以印刷技术为核心发散开的媒介形成印刷媒介群;以无线电技术为核心发散开的媒介形成电波媒介群;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而发散开的媒介形成新媒介群。这些媒介群构筑的舆论场域间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包括‘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三要素,是在公共意见分类集中在‘场作用下集聚并形成传受的人群集合。”在舆论场的传播环境下,媒介已突破工具范畴,代表一种场域与环境,不以个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不以组织意识的改变而改变。当前,学术界多从社会层面对舆论场进行分类。其中,以传播组织主体为基准,社会舆论场可分为代表主流媒体的“官方舆论场”和基于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以传播功能为基准,社会舆论场可细分为政治舆论场、人文舆论场、娱乐舆论场和宣泄舆论场四大板块。在高校层面,高校舆论场依传播范围可分为校内舆论场和校外舆论场,依传播主体特征可分为社会舆论场、学校官方舆论场和学生舆论场,依传播媒介属性可分为校外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校内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和新媒体话语舆论场。

在时代元素的催化下,高校新媒体话语舆论场发酵、生成并展现其特性。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是高校传统媒体的“三驾马车”,在官方“把关”色彩浓厚下的传播模式下受众身份单一,互动较为匮乏。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网络传播突破了单纯的传播者和受众关系,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由单纯接受者转向多元化的面向,交互性传播模式构建起新型传受关系。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话语传播已经达到“秒互动”地步,形成了网民反馈式的互动模式,“双向”和“多向”的新型传受关系空前提升“同一空间的交往频率”。新媒体话语舆论场下“病毒式渲染气氛”的传播扩散性,辅以大学生“猎奇心理”的瞬间爆炸性、“眼球效应”的盲从非理性,在社会聚焦下的高校舆论应对与破解压力空前。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开放度”致使高校传统权威式教育管理模式滑坡,大学生的平等价值诉求转型和人文关怀的呼唤欲望强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表现出典型的主体间性特征。

2 高校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构建路径

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内容堕距化、话语语境多元化、话语传播风險化及话语效应边缘化。在校外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校内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和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博弈中,作为“非主流舆论”的新媒体话语舆论场以其话语技术优势迅速占领阵地并强势递进。需要厘清校外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校内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和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内涵和关系,并以网络为支点在相互制约中探寻、扩大交集,才能构建透明、理性、平衡、长效的互通融合功能机制。

2.1 开放式理念的主动作为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么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非主流媒体”的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现实中已成为难以逆转的“主角”,面对新媒体舆论场的挑战作为高校主流舆论营造者、引导者要持续学习、借鉴社会化媒体的生存逻辑和演进规律,理性接受舆论场间的对抗形态并以开放姿态主动作为。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快速成长始终是基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并产生互动的舆论场新格局。要顺应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发展需求,树立校外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校内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应主动树立变通意识,实现高校舆论场间的互通融合,以开放的思维驾驭全局,对舆论传播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树立基于开放、信任、平等、德法并重的战略性创新理念,积极探寻舆论场域间的通融交集。

2.2 话语舆论场间的信息透明与畅通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罗杰斯特( Michael Regester) 曾提出在危机处理时的“3T”原则,即: “Tell your own tale( 以我为主公布) ”,“Tell it fast( 尽快公布) ”,“Tell it all( 公布全部情况) 。”学校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代表学校官方组织的态度,是传递校园舆情的权威场域,是确保社会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与新媒体话语舆论场信息畅通的桥梁,也是最后解决校园舆情危机的核心舆论场。要做到高校舆论场间的信息通畅首先需要学校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遵循“3T”原则调整传播策略,通过“建立官方自媒体平台的方式弥补高校传统宣传媒体在公共事务领域社会表达功能的缺失,进一步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和多元化,在校内第一时间建构起对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间。”信息透明、对称下的交互传播既能消解新媒体话语舆论场的“流言风暴”,又能为扮演“守望者”角色的社会传统媒体话语舆论场弘扬社会主旋律提供价值基础。

2.3 网络媒介素养培育

“新媒体有力推进人们的思想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演进,分化为格局特殊兴趣和利益的群体,并根据传播目的、传播内容和受众阅读习惯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形象宣传的载体和传播的渠道。”高校新媒体话语舆论场改变了传统媒介素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需求模式,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去中心化去议程设置化特征为言论传播的自由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情绪化语言滋生舆论暴力提供空间。高校在满足被教育者对言论自由空间追逐的同时在知识结构上更需具备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必须坚持德法并重,强化网络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形成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传播管理者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高校舆情危机的管理和引导成效,要培养“专业、人格型”传播与传播管理者。高校应该建立成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一支新型网络政工队伍,主动培养一批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论领袖”,设立专职微博记者和评论员,增强传播管理者的技术含量和可信性,充分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在应对模式上从被动走向主动。其次,媒介素养培育是网民现代化的需要,将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纳入教育课程,大力加强师生媒介素养培育,培养师生面对繁杂媒介信息的思辨性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克服传播群体的非理性共鸣,推动高校舆论场的自我净化进程,营造正向型高校网络舆论氛围,达到合理利用、有效规范、自觉遵守,抢占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领地。

2.4 价值诉求话语权的尊重

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传播技术革新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盛,为长期郁积的非主流社会舆论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新出口,自媒体等社会化媒体开创的互动传播和对等传播时代,又为非主流社会舆论赢得平等话语权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此情境下,高校应主动搭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新型交流平台,校园行政“强势管理”角色要向“阳光服务”职能转型,学生的教育管理触角要从课堂、宿舍等现实世界延展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世界所在的虚拟空间,重视、理解、接受学生群体网络话语权的主导性,创新管理模式、变革管理流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治校管理,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5 话语传播内容体系的宏观覆盖与传播模式的微观深化

“自媒体赋予新颖的文化生产传播形式,在灌输国家意识形态的功能中,除政治功能外,还包括个体发展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幅度已呈趋缓,发展的主题已从“普及率提升”转化为“使用程度加深”。首先要以大学精神和理念等教育为特性内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教育、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高校需要搭建平等、多维、互动的反馈平台,优化话语环境、重视话语评价,创新话语模式,在保证教育传播内容体系宏观覆盖的同时强化话语传播模式的微观深化,积极建构有效话语权的实现途径,彰显社会价值所必须的人文关怀。

2.6 话语舆论场群传播效应的优化

依传播主体特征而言,学校与学生舆论场是作为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舆论竞技场,学校舆论场是代表学校官方组织的态度,也是学生舆论场与社会舆论场的中间链。学生舆论场是代表被教育者对于知情权、隐私权等权益自我保护方面的索求声音,往往是学校舆论场转向社会舆论场的传声筒。社会舆论场往往出扮演社会守望者的监督角色,包括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官方舆论场往往代表主旋律,主意识形态和主价值观,民间舆论场代表社会民众对高校危机事件对社会危害性与道德性的一种批判与质疑,是对学生舆论场的一种声援,往往借助新媒体的蝴蝶效应极速发酵。人网互动实践的复杂性使得需要借助新媒体突破传统媒体传播的扁平化,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和把关人角色的弱化特征致使教育者难以对虚拟化的教育对象及其思想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引导。基于此,高校应从重视传统媒体向传统和新媒体并重转移,内容形式单一化向多样化转移,重新审视高校新闻网在高校网络宣传和形象建设工作中的定位,扩大新媒体覆盖,突破传播介质扁平化,体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和优势互补,实现多种媒体整合传播,实现高校舆论场群的最优化传播效应,构建全新高校舆论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18GXSZ032YB)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猜你喜欢

话语媒介传统媒体
画与理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