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物理吸引力的探索
2019-06-11高翊
高翊
摘 要:高中物理学生大都感到难学,存有畏难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寻找方法提升高中物理吸引力。本文从兴趣与能力两个维度做出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兴趣;能力
高中物理学生大都感到难学,存在畏惧情绪,如何增加高中物理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其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二,提高教师的能力。
1 教学过程中,怎样提升物理对学生的吸引力?
1.1 打破固有认知,提升学习兴趣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发展有四个层面,当外界信息输入与大脑的固有认知不一致时,不平衡感就产生了,这个不平衡感会刺激人的大脑,使之兴奋起来,这就是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在概念建立和规律发现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固有认识的打破,随之而来平衡感破坏带来的冲击,会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是物理学科的固有资源和独特魅力,应充分挖掘。这一过程也可以认为是从生活走进物理。
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都可以利用不平衡感来刺激人的大脑,使学生兴奋起来。如,在教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内心图式。为什么石头下落比树叶快?是不是石头更重呢?接着教师做一个小实验,把两张相同的纸张,一张搂成一团,另一张摊开从同一高度下落,搂成一团的下落的快。平衡感破坏了,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顺势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习兴趣来了。
又如,质点教学。教师先讲授,能否把研究对象视为质点与你关注的问题有关。当你关注的问题与研究对象的大小形状无关,那么当然可以将对象视为质点。比如老师关心今天早上做操的人数,你就可以去点人头。而不必关注他们做操的整齐与否。这时就可以将同学视为质点。如果你关注的问题与对象的大小有关是否可以将对象视为质点呢?大多数的同学都会回答不行,这就让学生回顾了自己的内心图式。然后我们让他计算火车过桥的时间,制造冲突。
【例题1】桥长300m, 火车的长度为150m,火车速度60m/s,请问这列火车通过桥的时间?高中的学生都知道,这个时间等于(桥长+车长)/车速,这是因为火车比较长,所以要把火车的长度加上去。接着教师提出一个相似的问题,计算这列火车从北京开往福州的时间时,(北京到福州的距离为1930km,火车的长度为150m,火车速度60m/s)要不要把北京到福州的距离加火车的长度呢?
这时可以要求学生动手算一算,通过计算看看会发现为什么。
火车过桥不加车长的时间t1=300m÷60m/s=5s
火车过桥加车长的时间t2=(300+150)m÷60m/s=7.5s
这两个结论之比为1.5,差距很大。
从北京到福州不加车长的时间
t3=1.93×106m÷60m/s=3.2166×104s =3.2×104s
从北京到福州加车长的时间
t4=(1.93×106m+150m)÷60m/s=3.2169×104s=3.2×104s
这两个结论之比为1,没有差别。
对于火车从北京到达福州的时间问题,肯定是与火车的大小形状有关的一个问题。因为车头的旅客会先到福州。那么这个问题中的火车能否视为质点?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学生会很有兴趣回答这一问题。学生能总结出,如果研究对象的大小对关注的问题有影响,只要对象的空间尺度与研究问题的空间尺度相差悬殊,可以把研究对象视为质点。
只要有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
教师还可以继续对学生形成的固有认知进行碰撞:质点是没有大小的点,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可以被视为质点呢?经过简短的讨论后,大多数学生会不认同,说明他们尝试了对固有认知的反思,思维质量在物理的学习中得到了提高。
1.2 设立关卡,打怪通关,培养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肯定,得到正面暗示。这一过程教师适当逐级提升思维量,形成一道道关卡,过关则会得到某个等级,与手机游戏相对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进入角色。
举个例子,在学生完成摩擦力学习后,可给出这样的习题来形成关卡,提升学习兴趣。
【例题2】一质量为m的物块,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秀才或积5分)
变式1:一质量为m的物块,受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拉力F的作用下,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进士或积10分)
变式2: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状元或积15分)
像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收获鼓励和肯定,这与游戏体验相类似,是可以激发出学习兴趣。
只要有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
2 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自我,在增强个人魅力的同时也增加物理对学生的吸引力
2.1 加强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提升高中物理的数学逻辑
【例题3】一辆小汽车,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突然前方出现障碍物,司机以2m/s2加速度减速做避让操作。求(1)司机刹车后2s内汽车通过的距离?(2)司机刹车后6s汽车通过的距离?
解(1)由公式 s=v0t+1/2at2 可得s=10×2m-0.5×2×22 m=16m
(2)初次接触此类问题的同学会是由公式s=v0t+1/2at2 可得s=10×6m-0.5×2×62m=24m
錯误的原因是,小汽车5s就会停止,第六秒处于停止状态,而不是掉头往回走。
我们使用数学知识可以把学生错误的原因解释到位。
学生认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是,vt=v0+at 即 vt=10m/s-2tm/s2 ,即 图1。
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段函数,当小汽车没有停下来是匀减速,停止后就是静止,即图2。
所以要把这一过程的转折点求出来,从运动到静止的时间为tz
tz=(v2-v0)/a=10/2s=5s
所以vz=10m/s-2tm/s2 (0≤t≤5)
vz= 0 (5≤t<∞)
因为6s > 5s,所以 6s内汽车通过的距离为 s=10×5m-0.5×2×52m =25m
本人一直在一线教学,此类物理问题,用数学的分段函数来解释,会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下就发现自己错误的点在哪里。再者物理教师讲数学,对提升物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大有帮助。
2.2 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厚积薄发,提升物理吸引力
物理是一门以质疑、反思、探究为途径的学科,如果以注入式将物理知识灌给学生,那真是浪费优秀的教育资源。有的教师可能是怕无法掌控课堂的教学节奏,人为的限定教学轨迹,使充满激辩的物理课堂变成了“满堂灌”。其实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物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深挖教材,過细备课。以包容的心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激发鼓励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质疑的探索中找到成就感。
例如,教“原子的核式结构”,在本知识之前刚刚学习了电子的发现,知道汤姆孙利用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测出电子的比荷,知道了电子是带负电,汤姆孙也因此被称为是电子之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向学生发问:原子整体对外不显电性,而电子带负电,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很容易得到:原子可分,至少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带正电,另一部分带负电,它们所带的电具有电性相反电量相等的特征。
教师继续向学生发问:于是就会带来一个问题,一个什么问题呢?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回答: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可以先给出汤姆孙的模型,枣糕式模型。教师可引导:为了研究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亚里士多德给出了重的比轻的落得快。这个结论正确吗?让学生问出,汤姆孙的模型对吗?因为汤姆孙形象高大,所以更容易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尊重科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接着教师抛出,卢瑟福设计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级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较大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个别α粒子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
教师继续向学生发问:绝大多数、少数、个别的α粒子行为分别说明了什么?原子的质量分布是否均匀?汤姆孙的模型对吗?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辨得出课本的结论,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得到思维的锻炼。
长时间的引导学生激辩,通过激辩活动来提高学生质疑的深度和广度。长期思辨、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欲望。自然可以提升物理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