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2019-06-11冯琦越
摘要:大提琴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古典乐器,音色低沉雅致,可以进行独奏,也可以在交响乐队进行和声伴奏,具有丰富的演奏效果和技巧,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学习者。而肢体语言则是决定演奏是否流畅、感情传达是否到位的重要因素,演奏者要在练习与演奏过程中更深入地去体会,以肢体表达促进情感表达。
关键词:大提琴 演奏技巧 肢体语言
一、大提琴演奏要点
(一)注重感情融入,为曲目注入灵魂
艺术本身便是讲求情感融入与自身感受的一门学问,大提琴的演奏亦是如此。每首曲目,都有自身的情感主旨与艺术情境,演奏者不融入,演奏过程则是空洞、单调、没感情的,只是单纯完成了一次演奏,而不是借助演奏乐曲感染他人,传达感情。而想要传达感情,演奏者首先就要将自身感受与乐曲达成同步,促进乐曲中情感的传达。让乐曲有了灵魂,而不再是以单纯完成演奏为目的,这样才能将乐曲中的感受更好地传达给他人,让听众更好地融入情境,为听众带来艺术享受。而情感的融和与传达,与肢体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
(二)确保演奏舒适性,促进顺畅表达
演奏是否顺畅,与演奏者演奏时的舒适程度有着密切关联。演奏者对于自身状态的操控,决定着乐曲是否能够流畅演奏,特别是大提琴这类乐器,体积相对较大,如果不以正确的状态进行演奏,便会使演奏变得生硬,无法感染他人。因此在演奏前以及整个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对自身演奏姿态的调节是与艺术传达效果密切相关的。
二、大提琴演奏肢体语言应用
(一)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
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其气质包括修养和台风。所谓台风,指的是演奏者在舞台上呈现的整体外在形象,而修养指的则是一个演奏者对乐曲的认知、涵养、言行、信念以及情感等。这里所说的修养和台风是相互统一的,如果演奏者具有良好的修养,其台风基本都不会差。如对于著名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罗斯托洛波维奇和著名的华裔演奏家马友友就有着不同的个人演奏风格,前者的上半身比较沉稳,而且表情严肃、庄重,而后者的动作较为流畅,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体态也更为舒展。因为两个人对乐曲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所以说,演奏者良好的内在修养,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体现出来,并且使演奏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确保肢体语言融入情感
情感融合对于乐器演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提琴演奏也一样,演奏者融入情境,才能感染听众,让听众依靠演奏者传达的内涵,理解到乐曲的内在情感,才是一场成功的演奏。以《海顿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资料观察结果为例,该曲目是一首多章节的曲目,音乐表现出舒缓、激昂、欢快、低沉的情绪,所以演奏者肢体表达的变化也体现得较为明显。起初乐曲较为柔和舒缓,演奏者肢体整体后倾,拉弓力度较轻,以这种状态体现柔和清新的感觉。短暂开场后转入激昂欢快的情绪,这时演奏者身体相对前倾,由于此时音节跨度也相对较大,按弦的力度与幅度也相对较大,以体现出铿锵有力的感觉,调动听众情绪。可见在乐曲情绪的转换当中,演奏者的肢体动作也在不断变换,使自身情绪随乐曲进行转变,融入演奏过程当中,助力情感的表达。演奏者自身融入了情境,才能让听众共同融入情境,被演奏者带动,对乐曲情感有更深的理解。[2]
(三)调节肢体,确保演奏舒适度
在演奏过程当中,肢体的顺畅度与协调性在演奏过程当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关系而言,一次演奏过程,是演奏者与乐曲的交流,与听众的交流,是与自身所持乐器的交流,更是与自身的情感交流。确保自身精神投入,身体投入,状态自然协调,才能更好地演奏。这对于大提琴的演奏者来说更加重要,由于大提琴体积较大,需要以演奏者身体作为支撑,所以在演奏过程当中,演奏者如果体态不正确,便无法将自身调节到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无法很好地完成演奏。这会使整个演奏显得生硬,更无法谈及感染力。在对《海顿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演奏资料进行观察,不难发现,演奏者无论是在演奏过程中还是在不涉及大提琴的部分,都在随时对自身的体态与状态进行调整,脚位的调节、情绪的调节,甚至在按弦时手指位置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对乐曲基调产生影响,演奏者要借助不断的调节,让自身的肢体,情感与乐器、与乐曲达成融合,融为一体,做到一张一弛都顺畅自然,这样才能感染他人。[3]
三、结语
乐器演奏是一个艺术体现过程,更是艺术感受过程。肢体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如何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借助肢体语言促進情感的表达,借助肢体调节确保自身达到最佳状态,还需要演奏者在演奏与练习过程当中去摸索,去理解。
参考文献:
[1]陈萌.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J].艺术教育,2016(08).
[2]项琳.对大提琴演奏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大家,2011(15).
[3]杨雪欣.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有关问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作者简介:冯琦越,女,博士,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