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的小姐姐
2019-06-11田巍
田巍
小班入园的第三周,孩子们基本已经适应新的环境,当最初的那些重度焦虑渐渐散去时,有一些安静、循规蹈矩的孩子也在悄悄地變化着。在生活的一些片段里,我看到了一颗颗宝贵、闪亮的心。
片断 1 :有礼貌的小姐姐
彤彤是班里的大姐姐,小时候在姥姥家长大,并就近上过8个月的幼儿园,进餐、入厕、喝水、午睡都能自理,并且能主动和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从来到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哭过。她是第一个在班里过生日的小朋友,生日当天,老师送给她一本书作为生日礼物时,她一直说:“谢谢老师,谢谢大家。”
片断 2 :挺身而出的小姐姐
某日户外玩“大灰狼骗兔宝宝开门”的游戏,“大象”因为太激动冲过来,从身后拍打我。我还来不及转身制止,彤彤突然跑过来,拉着“大象”说:“不能打,老师在和我们玩游戏呢,不能打老师。”“大象”一愣,我正好抓住了他的手,制止了他。
片断 3 :有英雄标志的小姐姐
户外自由游戏时,孩子们跑来跑去,彤彤突然左脚绊上了自己的右脚,整个身体向前趴了下去,右脸着地蹭了一下,她趴在地上用手支撑身体,可是却没起来。这时,老师来到跟前一手把她扶起来,她抬头时,泪在眼里打转。老师忙说:“我看到你的身上长了一个英雄的标志(指着伤处)……”她马上忍住了没哭,跟着老师去了保健室。
片断 4 :偶尔也想当妹妹的小姐姐
某日午餐,我发现一贯吃饭很快的彤彤竟然吃到了最后,带着疑问我过去看她。这时,在她旁边的米粒儿撅嘴着说:“我不想吃了……”我暂时没有回应,先问彤彤:“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她看着我,也皱眉撅着嘴说:“我不想吃了……”
我很纳闷,看到盘子里剩下了几片青菜,凭借以往的经验,她不是不爱吃青菜的小朋友,那么,为什么她会说自己不想吃呢?当我正想说“你是大姐姐,咱们给弟弟妹妹们做个榜样……”时,突然意识到,一个“懂事”“累了”的孩子出现了暂时性的退缩性表现,彤彤此时的行为是在模仿,她在试探老师,看看自己说不想吃后老师会怎样。我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对她们两人说:“今天这个青菜是兔妈妈特别为兔宝宝准备的礼物,吃了这几片青菜,兔宝宝可以看得远跳得高,你们愿意尝一尝这份特别的礼物吗?”她俩听了,先是相视一笑,然后,低头吃了起来……
然而,事后让我思考的是,我如何有了这样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正确吗?
我已经认定的事实是,从吃青菜到说不吃青菜是“行为的倒退”,那么,“挑食”就是一种退缩性行为吗?表达说不想吃就会真的不吃吗?“懂事”就会很累吗?这样的判断里有源于自身经验的“先入为主”。
故事中的彤彤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我和仅差一岁的弟弟一起淘气,可不论做了什么妈妈总是会先批评我。慢慢地,我好像变得“懂事”一点了,妈妈开始表扬我的“懂事”,这样“懂事”的我很累。妈妈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姥姥家有很多孩子,而她是大女儿,她出生后的几年里家里就陆陆续续地有了弟弟妹妹,她只能是个“懂事”的姐姐,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感觉到被需要、被爱。母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重演自己的童年经历。
我把彤彤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回看自己在同一事件“转念间”的判定和质疑,我发现,这只是一些不同的选择而已,而我们选择相信哪个,哪个答案就会跳出来。这提醒我,必须持续不断地思考儿童、研究儿童,不断挑战与质疑自己的已有经验。唯有如此,才会给孩子最好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