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引导 家园共育
2019-06-11杨桂珠魏玲玲
杨桂珠 魏玲玲
【案例一】 我不愿意上幼儿园
孩子的情绪往往受成人情绪的影响,在小班入园阶段表现尤其明显。如果父母对孩子入园忧心忡忡,充满焦虑,无形中也会将其传达给孩子,为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增加阻碍。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这个现象,我们将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演绎并拍成视频短片,在我班新生入园前召开的家长会上进行播放。
同小区的贝贝妈妈和小雅妈妈同时收到了小区幼儿园的入学通知,她们的女儿都被小区配套幼儿园录取了,请家长协助小朋友做好准备,9月1日就可以报到入学。小雅妈妈很高兴,她对女儿说:“小雅,你肯定会喜欢这个幼儿园的,李园长是妈妈小时候的老师,幼儿园里有好多有趣的事情。”而另外一边,贝贝妈妈的想法不一样,她向孩子爸爸表达了对女儿入学问题的担忧:“贝贝的园长是个老奶奶了,我还希望她能碰上个年轻的园长和老师呢。”
一转眼,孩子的入园时间到了,这两个孩子第一天在幼儿园活动室走廊里遇见園长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小雅雀跃着,拉着园长奶奶的手跑进活动室,边说着:“嘿,我们要去玩好玩的喽!”可是,贝贝却把园长奶奶推开,不肯进入活动室,谁也不能够说服她进入活动室,包括贝贝的爸爸妈妈和老师。
视频播放后引起了家长的热烈反响和对自己言行的重新思考:初入园时,两个孩子对幼儿园的看法都受到家长态度的影响,家长积极的情绪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充满向往,入园时分离焦虑较轻;而家长消极的担忧和不满则潜移默化造成了孩子对园所生活的畏惧,增加了孩子入学后分离焦虑的程度,进而又反过来影响着家长的分离焦虑,形成了不良的循环。
看完视频后,家长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很快达成了共识——家长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入园,为孩子树立榜样,将积极的、期待情绪传达给孩子,有益于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果然,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期新生入园时,我班的孩子和家长都轻松、顺利地克服了入园分离焦虑。
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关键,尤其是在小班入园阶段,孩子和家长都处在分离焦虑期,难以冷静、理智地分析问题,幼儿园中的一件小事也可能引发家园矛盾。通过视频演绎还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不仅直观形象地向家长展示了园所想要表达的教育理念,更能引起家长的共鸣与思考,认真反思自身的行为。幼儿园和家长站在“一切为了孩子更好地适应园所生活”的统一战线上,有效地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案例二】 我不愿意参加园外兴趣班
放学时嘟嘟奶奶来接她,嘟嘟在教室门口哭闹起来,我上前询问怎么回事。原来嘟嘟中班了,妈妈对嘟嘟的教育尤其重视和用心,给她报了舞蹈和古筝班。可嘟嘟新鲜劲一过,就出现了一上兴趣班就肚子疼、哭闹等“症状”,妈妈知道这些都是她不想上兴趣班的“招数”,但也没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我的安抚后,嘟嘟不哭了,祖孙俩别别扭扭地走了。
这件事虽不是发生在幼儿园里,但简单粗暴地要孩子去上兴趣班,对孩子的情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于是我决定和嘟嘟妈妈进行交流,看看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我逐渐了解到,原来嘟嘟的身体协调性不强,在舞蹈班里属于“拖尾巴的”,舞蹈老师也比较严厉,对嘟嘟鼓励较少,总是批评她做得不好的地方。
根据妈妈提供的信息,我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和解决方法: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舞蹈班中“拖尾巴”和老师的批评,都伤害了嘟嘟的情感和自尊,让她感觉到难过,进而对舞蹈班产生了抵触,因此,老师和家长首先应该理解孩子的情绪,并对孩子进行安慰和鼓励;其次,和舞蹈老师进行沟通,请她对协调性比较差的嘟嘟暂时降低舞蹈难度要求;最后,我们在幼儿园里给嘟嘟提供机会,鼓励她表演学到的小舞蹈,增强她的自信心,以此激励她学习舞蹈来园表演。我也提醒嘟嘟妈妈多鼓励嘟嘟,不要因太急于求成,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嘟嘟对兴趣班的态度有所缓解,特别是学到的舞蹈能到幼儿园中表演给了她很大的激励,老师也再没见到她哭着去上课外班的场景了。
嘟嘟的妈妈是个高学历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平时注重阅读育儿书刊,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很有自信。舞蹈课事件发生时,我抓住了孩子苦恼、家长焦虑,急需帮助的契机,将心比心地替孩子着想,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烦恼,并以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丰富的育儿经验,过硬的专业水平赢得了妈妈的认可和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家园关系。
家园共育关键在于老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园所和教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真正关注和尊重幼儿及家长的情绪和情感,对幼儿或家长的诉说给予专注的倾听,在此基础上给予耐心、专业的引导,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建和谐有效的家园共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