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探索

2019-06-11史辰娟

知识文库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辅导员

史辰娟

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为贫困生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但是育人工作的开展还很薄弱。本文结合淮海工学院药学院资助工作的实际,从资助工作的科学管理和学生精神帮扶等方面提出建议,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

2007年,国家出台了新的学生资助政策,形成了“奖、助、贷、勤、减、补”的多元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简称“贫困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十多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资助力度稳步提升。据 2017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达4275.69万人次,资助资金达1050.74亿元。

但是如何在做好“经济扶贫”的同时做好“精神扶贫”,实现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是高校资助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这一政策,为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和要求。

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 对贫困生的精准认定存在困难

首先,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的普遍做法是以学生上交的由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材料和《高等学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主要依据进行认定。然而,相关证明材料虽然由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审核盖章,但是在出具材料证明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缺乏责任心,并没有对学生的家庭实际经济状况进行严格的排查和证实,甚至完全不了解其家庭具体收入情况。因此,以很难认定材料内容的真实准确性。另一方面,面对庞大数量的学生和复杂的贫困认定体系指标,高校辅导员也无法亲赴每一个家庭去调查核实情况,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了对贫困生精准认定的困难。

1.2 認定程序不科学不合理

在对贫困生的认定程序上,通常步骤为“学生自愿申请→民主评议→投票表决”。这样的程序看似公正完整,但实际却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一些学生由于自卑、害怕同学看不起自己等原因,不愿意提出申请。这部分学生虽然存在实际困难,却得不到相应的资助。其次,在民主评议和投票表决的环节,容易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心,甚至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学生的经济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是却埋下了心理问题的隐患。最后,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成员未必对每一个申请对象都有深入的了解,并不掌握他们的家庭实际情况和日常消费情况,甚至有的班级的评议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认定程序上的这些漏洞导致资助并不能完全落到真正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1.3 重资助,轻育人

1.3.1 资助工作者方面

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停留在“救助”层面,没有发挥育人的功能,使资助工作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即便开展了一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也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文件要求,缺乏深度和教育价值,流于表面形式,并不能让受助学生意识到诚信和感恩的重要性。

在二级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然而辅导员每天忙于处理大量繁杂的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切实有效的资助教育活动。

1.3.2 学生方面

全面的学生资助项目给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在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和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之下,部分受资助学生出现了缺乏诚信、自立自强和感恩的意识。例如:有部分受助学生视自己受助为理所当然,当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应的资助时,就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有部分学生拿到助学金后就大肆挥霍,大吃大喝,购买名牌服装、化妆品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一些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诚信还款。

另外,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焦虑、不合群等方面。经济条件导致物质生活上的差距,导致贫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同时,相比普通同学而言,他们除了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还要面对经济上的压力,因此也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由于自卑, 缺乏自信,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表现出自我封闭、不合群的特点。有的同学独来独往,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少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

2 解决思路

2.1 采用多手段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

第一,严格制定家庭经济困难生建档标准,针对不同生源地学生制定不同的认定标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实行量化标准;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精准认定度。从认定经验而言,学生日常消费支出状况可以作为贫困生认定的重要参照标准。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消费频率、消费额度及消费水平数据,可以较为精确地分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第三,及时完善和更新贫困生档案。对于家庭遭受自然灾害、事故和疾病等突发情况的困难学生,要及时更新档案,并结合资助政策给予学生相应的物质帮扶,做到“雪中送炭”。

2.2 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帮扶

贫困生比较普遍地存在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高校资助工作中要充分重视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作为资助工作的基层工作者,辅导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工作,增强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对于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贫困生,可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以便实现长期的心理帮扶。辅导员要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和交流,力争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

2.3 强化感恩教育

国家资助体系中除了助学贷款以外,都属于无偿资助。为了克服学生在接受无偿资助时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学生感恩意识,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公益志愿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实现将“育人”融入实践。

“挽手推开心门,我们从不孤单”关爱自闭症儿童社会实践项目就是药学院组织的、贫困生参与的志愿公益活动。由于自闭症儿童不能与人正常沟通交流,他们不能完全和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因此非常需要得到大众的关注、理解与帮助。药学院受资助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每周陪同孩子们参加足球训练,风雨无阻。这些原本封闭自我、横冲直撞的孩子在学生们的关爱下,逐渐敞开心门,变得开朗起来。学生们不畏困难、倾心付出的品质赢得了孩子家长的一致好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也培养的学生“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2.4 培养专业化的资助工作者

资助工作者不仅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者,也是实现资助育人功能的可靠保障,而辅导员作为基层资助队伍则担负着资助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作用。资助工作者需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通过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交流学习和培训,同时搭建座谈会、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平台,正面对待和探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交流经验,推动基层学院资助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精细化培养,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

3 结语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最终目标。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始终要坚持“立德树人”、“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做到资助与教育并举,才能发挥资助工作的最大价值和实际效能。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辅导员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