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幼儿“自画像”中的童心世界
2019-06-11李仲艳
李仲艳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认识自我、感知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形式。中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越丰富、清晰,其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也会更客观和积极。
“十三五”期间,我园申请了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以主题性美术活动为载体开展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实验班,我班从“自画像”切入,开展了主题性美术活动“独一无二的我”。近两个月时间里,孩子们共同经历了从欣赏到感受、从粗画到细琢、从完成活动到爱上自画像的质变过程。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在对幼儿的创作过程以及自画像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得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画像”背后所展现出的幼儿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自畫像”作品体现 幼儿心中对“美”的天然趋向性
“自画像”看似简单,但体现在画纸上却并不容易,它需要幼儿对自己有观察、有了解。活动实施初期,我们将感受和欣赏名人自画像作品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多次欣赏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并积累有关“自画像”的经验。每次欣赏之后,都会让幼儿画“自画像”。幼儿初画“自画像”时的状态和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每个幼儿的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
大多数女孩的作品都把自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头上有皇冠,身上是公主裙,有的甚至给自己加上了耳环、涂上了红脸蛋儿……而大多数男孩画的形象都是嘴巴上扬、面带微笑、身体姿态端正、衣服色彩单一……对于老师提出“这是你自己吗”的问题,女孩的普遍回答是“我觉得这样漂亮,我喜欢自己这个样子”。男孩子通常会说“我就是这个样子,镜子里的我也是这个样子的”。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孩儿更希望突出自己的美丽,男孩儿更希望强调自己的友善、端庄,虽然男孩和女孩侧重和突出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共同之处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美丽的、开心的、友好的。活动对幼儿自我评价的积极暗示、对幼儿审美情操的熏陶,为我们在美术教育中实现“美善相谐”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画像”作品体现出幼儿作品的“独特性”
我们除了让幼儿感受、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从中了解自画像作品中用色、构图之外,也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自己不同表情下的面部特点,了解五官位置与情绪表达之间的关系,同时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自画像的创作。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幼儿表达的“独特性”——每个幼儿的作品都与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情绪情感相连接,是幼儿带着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所形成的独特作品。
1.同一种材料中,幼儿独特的“自我”表达
为了让幼儿了解情绪与五官特点的关系,我们请幼儿观察并体验不同的表情,还通过投放教具“拼拼凑凑的脸”,让幼儿体验不同情绪下五官的位置。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用超轻黏土制作自画像。
乐乐创作时,先把黏土搓成细条,然后围拢成与自己脸型相接近的椭圆形,边围边说:“我的脸型是尖下巴,我觉得挺像我的脸。”之后他取出一些黑色的超轻黏土,分成若干团,依次搓揉出细条。我问他这是头发吗,他点头。他做了一些头发粘在最上方,紧接着用剩余的黑色黏土做了耳朵。最后他开始照镜子观察自己的表情,对我说:“李老师,我喜欢我严肃的样子,因为我觉得这样很酷。”他边照镜子边捏黏土,认真地完成了作品《严肃的我》:下拉的嘴角、紧蹙的眉头、聚焦的小眼睛以及根根竖立的头发,传神地表现了他严肃时的神情。
笑笑的自画像,不仅表现了他笑起来好看的酒窝,还体现了他当天所穿衣服上的图案细节,这正是源于孩子对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豆丁创作的时候,我一直在一旁观察、记录。他选择了孩子们普遍不太愿意用的白色黏土,紧接着就将其分别粘在了红嘴唇的上下两侧,我好奇地问:“豆丁,嘴边上的白色代表什么呀?”豆丁凑到我耳边小声地说:“我告诉你,这是我在刷牙时照镜子看到的自己的样子,白色是牙膏泡沫。”原来豆丁把自己刷牙时的生活经验表现了出来!嘴角、鼻子以及身上的白色牙膏泡沫,让他的作品特别抓人眼球。
孩子们独特的思维、细致的观察以及对不同情绪状态的浓厚兴趣,使得每个孩子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抓住关键特点,最终,每一幅自画像都是那么鲜活灵动、充满童趣。
2.使用不同材料的过程中,“自我”的表达依旧独特
在使用单一材料进行自画像创作中,老师发现幼儿很有自己的想法,能在作品中表达出细腻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尝试为幼儿提供更多材料,让幼儿自行选择和使用。
这一次,幼儿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自画像创作中的“一百种语言”。孩子们不仅会根据自己脸型、五官特点去选择材料,还会关注每一种材料的颜色、质地与所要表达五官的相似度。同时,在作品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幼儿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化。
多多在众多材料里果断地选择了一个棕色的纸盘,他自言自语道:“我长得黑,我就用这个吧。”他用黑色和紫色的纸剪出了头发,然后对着镜子看了看,又自言自语道:“哎哟,我的眉毛也挺黑的。”说完就用黑色的笔把眉毛涂黑了。老师准备的自选材料里有不一样的五官,多多在这些五官里找了找,很快就找到了一对小眼睛,他满意地看着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就是眼睛有点小。”我笑着说:“那也挺帅的。”多多笑了,他的嘴巴咧得大大的,我就说:“多多,你看你笑得多开心,嘴巴都笑弯了。”听我这么说,多多选了一块红色的黏土给自己做了一个大大的嘴巴。
安迪选了一个椭圆形的纸盘,思考了片刻对我说:“李老师,我想把纸盘变成肉色,跟我的肤色一样。”然后他取出了一大团接近肉色的黏土,把整个纸盘面都铺满。接着又选了一些黑色与蓝色的黏土开始搓细条,搓完细条后我发现他没有粘到头顶上,而是把黑条和蓝条进行了混合。我好奇地问道:“安迪,你为什么把头发弄成了这样?”安迪笑了笑说:“我的头发有点自来卷,和我爸爸的头发有点像,这样看上去就是卷卷的了。”听完安迪的解释,我的心情又感动又惊喜,这些小家伙一次次地让我刮目相看,原来他们的小脑瓜里有如此独特的想法和对自我的理解。
“自画像”作品体现幼儿创作风格的相对“稳定性”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幼儿的创作风格是相对稳定的,没有因为材料的丰富而在作品风格上有太大变化,也不太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表现出模仿行为。
例如,下面的三幅自画像作品是恬恬画的,她曾在外面学过画画,有较熟练和稳定的绘画技能。在几次画自画像中,人物造型基本一致,画风比较统一。这是她创作模式化的体现,老师可以尝试引导她突破惯性思维,如尝试不一样的发型或表情等。
再如,豆丁小朋友起初特别不愿意画自己,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每次画画都是一边画一边拿手捂着,生怕别人议论和评价。多次尝试作画中也能看到他的一贯表达:圆形头,身体用线代表,其它的用小圈圈和小点点代替。从豆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正处于绘画能力的象征期。这种自画像反映出幼儿早期图形思维的独特性和局限性,需要我们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和表征能力等方面加以引导。
“自画像”作品体现幼儿对自我认识的“发展性”
在幼儿多次自画像的创作过程中,我近距离地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有的孩子从抵触画自己到能够展示自画像;有的孩子从不接纳自己的外貌到欣赏、喜欢自己;有的孩子从不知道如何介绍作品到能够具体、完整、流畅地介绍……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得益于我们多次深入的欣赏、观察和创作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方面取得了进步,这也是我们开展“自画像”主题活动的重要目标。
苗苗是班上一个年龄较小的小男孩,在自画像主题活动的前期,他每次画自己都会哭,照镜子观察自己也会闷闷不乐。认真询问原因后我了解到,由于他的鼻孔比较靠外,他觉得自己的鼻子跟小猪的鼻子很像,对自己的鼻子特别不满意,因此特别沮丧和难过。于是,我引导他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人的五官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渐渐地,他开始接纳自己的样貌,不再认为自己的鼻子丑了。
从苗苗的作品能够看出他鼻子的特征,前两次他都刻意地按照自己的样貌进行绘画,后来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创作,他都能够用不同的手法来体现鼻子。我们发现苗苗不再那么讨厌自己的鼻子了,还会主动和小朋友说出自己鼻子的特点。
历时两个月的尝试与坚持,孩子们无论是绘画技能、语言表达、想象力、创造力,还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也让我们越来越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感谢孩子们带给了我们如此美妙的享受,我们愿意继续做观众,走進你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