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谒范公墓怀古

2019-06-11司小龙

知识文库 2019年1期
关键词:万安洛阳

司小龙

范仲淹祖籍苏州吴县,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谥号"文正",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世称范文正公。范公墓被当地人成为“范园”,位于河南郑州和洛阳之间,西距郑州140公里,东距洛阳25公里,行驶在郑(州)少(林寺)洛(阳)高速公路上,可见范文正公高大的汉白玉雕像立于其北。此像是一个叫作范振国的范氏后人于2002年所立,雕像中的范公头戴进贤冠,身着官服,左手后背,右手执书卷于胸前,遥望着远方,威严肃穆。

1 心中的范公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自初中学到,无数次或背诵或默念,品味其中的深意,想象着范公的伟岸和深邃,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和领悟。在《岳阳楼记》中,范公无意标新立异,无意抢占道德制高点,只借圣贤之力,抑制浮华之风,重振改革正气。故假托古人立言: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来叙心中早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眼中,處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才是真正的天下,位列家、国、天下中的最高级。相比孟子的君王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范公的思想显然更加清晰:范公的忧乐情感是破立在悲喜情绪之上的,前者为公,后者为私;不止君王要忧国忧民,每一位官员,都要为民着想;不仅要忧乐与共,更要先忧后乐。

心中的范公堪为人杰臣范, 其志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然终能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府为循吏,在朝廷为重臣,在边境为悍将,在文坛为领袖,在杏坛为严师,在乐坛为知音,在书坛为大家。南宋人认为“本朝人物以范公为第一”,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等人物,宋儒气象由范公以身作则首开。明代人认为“宋亡,范公不亡”。范公心忧天下,勤勉进取,不为一己私利,敢于直言明理,千年后仍为我辈之楷模,即使奋起直追也无法望其项背。正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 萧瑟的范园

万安山原名上泉山、石林山,武则天曾在此山建有万安宫,并曾在此居住,以此得名。范园北抵万安山,南抱曲河水,嵩山其左,伊水其有,山重水复,气聚风藏,得天地钟灵之秀美,实方舆胜览之宝藏。范公墓、母秦国太夫人及长子纯佑墓居前,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纯仁墓,其后有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一般墓葬排列顺序,多为父后子前孙更前,呈扇形向前排列,俗称抱子携孙。范公墓葬俗称“扯儿背孙”,较为独特。范园地分前后两域,古柏林立,前域有山门,石坊、石翁仲等。"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位于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处的祠堂西侧,碑额正中是宋仁宗撰写的"褒贤之碑"四个字,碑文由欧阳修撰写,记载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迹,叙事精简,词语精练,说明详尽、抒情热烈,浑然天成。碑文刻字为隶书,古朴雄浑,飘逸凝重,颇具“礼器碑”的厚重。范园旧制规模宏大,靖康之变后,金兵没有损毁墓地,后历代都实施保护政策。民国时,由于地方政府对免税多年的范仲淹墓地和祭田实行征税,范园的1000多棵粗大的松柏砍伐卖掉。近年来,园内墓葬屡遭盗掘,虽有修缮,难掩破败。

宋代经学大盛,特别是“六经之首”的“易学”,在宋代学术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宋治《易》者,分“义理派”和“象数派”两大派别,以义理说《易》者,以范公所著的《易义》为最早,易学是范公终其一生之学,用心最专,用情最挚。史载范公“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无所倦”,从范公墓园也可见其所受易学思想影响之深远。

3 不解的情缘

范公先祖范滂曾任汉代清诏使汝南(今河南郾城)征差。为唐相范履冰之九代孙,范公祖籍陕西邠州(今陕西省彬县),迁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生于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长于山东长山(今山东邹平),学于应天书院(今河南睢阳区),仕于安徽、江苏、河南、浙江,战于陕西、甘肃,逝于徐州,葬于万安山(今河南伊川),且其后代亦葬于此。

范公因何葬于河南?细细考究,实是与河南有着不解情缘,有两个情结难以割舍,一曰洛阳情结。范公曾致信苏州的哥哥说:“我本北人,北人淳厚。”范公知开封府的,主张“城洛阳以备急难”,“据洛以保中原”。并说:“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洛阳不仅政治军事禀赋良好,而且是达官显要们退养首选之地,如姚崇、张说、裴度、令狐楚、白居易、刘禹锡等。范公也曾有老退洛阳之意。他晚年时,有人想为其在洛阳买下唐朝宰相裴度的绿野园相送,他认为这样对自己所尊重的前代圣贤有掠美之嫌,婉言拒之。生前不能安度晚年与洛阳,死后归葬于洛阳万安山,也是了却了一大心愿。二曰名相情结。唐代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3朝宰相,为一代名相。其墓现存就于范公墓园以东300米处。姚崇与范公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祖籍陕县,其父去世后,母亲改嫁黄氏。姚崇曾问其母:百年以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回答说:“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范公守制时在应天府书院讲学,其间到登封的嵩阳书院讲学,曾绕道洛阳谒姚崇墓,始生将母移葬此地之念。公元1031年,范公将母亲从应天府迁葬洛阳,且身后亦葬于此。孔子云:“德不孤,必有邻。”姚、范两位相距数百年的贤达睿智之人,少年悲苦而具“济天下之志”,终能参居相阙,图治革新,成就一代英名。

谒先贤之墓且怀古,读圣贤之事而悲秋。几人堪负天下事,范公独立伊水流。初秋时节的范园,松柏稀疏,鹊鸣鸦啼,游人稀疏,萧瑟清冷。望着范公塑像的背影,一份寂寥之情自心底而生。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猜你喜欢

万安洛阳
蒋万安血统遭绿营质疑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呵,洛阳铲
乱世赶尸人
圣诞节的那双手套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老蒋曾孙变身“站神”获得高人气
硬脖子的洛阳令
“洛阳不翻”唇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