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追求“完美”的视界
2019-06-11于萌李玲
于萌 李玲
【摘要】波提切利的名画《春》,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绘画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人、神及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些理解加以探讨,试图找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解这些关系的“完美”思想境界。
【关键词】《春》;人性;神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开端,时代需要有新的激情和活力来建构起新的社会运行模式,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就处于这种蓬勃的创造浪潮之中。在经历了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时代,人性的张扬和人的心灵境界的追求是文艺复兴巨匠们不约而同的目标。但神性的光环不可能在文艺复兴到来之后就彻底消失了,而自然的不断被发现又使得人在对自我的关照中,找到了另一个“对象”。怎样对待神性、人性和和人的自然感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看待人在这个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中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在这里被设问成哲学问题的问题,我们在波提切利的作品《春》里慢慢寻找答案,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答案。
1.波提切利的《春》,创作于1478年,又被称为《维纳斯的盛世》。画面里跃然于上的是九位仙神,没有重叠、穿插,并且根据他们在画中的不同作用,安排了恰当的动作。每位人物各自以灵动柔美的线条腾于果林的背景之中,整体有一种静谧、和谐、柔亮的美。画中央是维纳斯女神,她比其他人位置稍稍高些。在中世纪的宗教绘画中,一般只有圣母玛利亚才被安排在拱型之下,波提切利在这里借用了这种形式,在维纳斯身后,波提切利利用树枝与背景天空将树型有意识地留出了这样的一个拱型。深色的背景树林,恰好在她的周围豁然开朗,突出了维纳斯主角的地位。她左手提着衣裙,右手稍微举起,仪态端庄、典雅,表情透着恬淡温雅,明眸中透视出神傲一切的灵蕴,她就是爱和美的化身。在画的右侧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自左至右)三个形象。画的左侧是三美神的形象,她们正舞动曼妙的身姿,融入到微褐色的树林背景中。画中唯一占据显著位置的男子仿佛在摘树上的果子,眼睛看着上面,脸上带着期望,似乎在憧憬着……此外,在维纳斯的头上,还飞翔着被蒙住双眼的小爱神丘比特,他正朝着左边的人准备把金箭射去。整个画面都涌荡着春的信息,画中的人物动感传神,整幅画和谐优美,各个看上去都自然而且自信。画面的布局和人物的造型表现出一种安详和恬然,仿佛传达着一种遥遥相及的爱意和圣光。
在这幅画当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于神性的人性表达:所有的人物都以世间常人的形态展现出来,也都有着普通人感性的表情,无论是欣欣然的还是急切切的……而这种表达又是在神性中完成的,飞舞的小丘比特,能唤化万物的春神……神性的灵光在整个画布上闪现。而舞台剧般的画面中,自然性表现的树林又给这人神的关系中增加了一道融合性的风景。通常所理解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反对神性”的话语在這里被颠覆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可不言说的人、神和自然的和谐。画家的理性主义的布局和描绘中,表现出了一种幻化却又不失“真实”的世界。这是一种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和谐,也是波提切利画意中要表达的“完美”。
2.这里的“完美”是不失去人的真实的完美,同时也是在人心中有神性擎立的情结。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倾向于表达一种人性张扬的个性之美,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的表现。波提切利的另一副作品《圣奥古斯丁在书斋》就非常强烈地表现了这一点。占据这副画主导地位的是,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在进行哲学的构想的神态。从这幅画看来,正是这随性漫幻的表达带有着人文主义者特有的情感来对传统文化进行着理解。也正因如此,《春》中的希腊神话故事才有波提切利式的阐释。正如蒙田所说:“我们必须保留一个一切属于自己、完全自由的后室。在那里建立起我们真正的自由、建立主要的退避场所。在这个退避的地方,我们应该与自己经常交谈,而且谨守秘密,以至于不受任何相识、任何外界来往的干扰。”①波特切利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来审视着他心中的神话世界,并用他的笔触表达了出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春》这幅作品中,神性的光辉是处处普照的:维纳斯稍稍高出的画中的位置,全部仙子在作品中都是完美和圣洁的化身。画中女性同神性结为一体,女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真实社会地位能否让我们说,这是卑微同圣洁的结合,是人性局限对神性的无限的膜拜,是人在心底对神的“沉思”的凝聚和对神的“洞见”的渴望。因为“神性被认为充分地、完全地被包含在每一个有限的体现神性的具体现象中。”②所以那种“深思”和“洞见”的最终结果是认识上帝。
3.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主流是主张高扬人性,使人性从中世纪的神性的压抑中解脱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全面否定文艺复兴时期人性对神性的期待和渴望。而正是这种不否定,才是符合文艺复兴的真正本质含义的。正是在人性的追求中达到同神性的统一,才是文艺复兴事情人文主义者的真正目标。这种统一不是追求本体的神性的至上,而是在追求通达人性中容纳一切力量的本体世界。人文主义者踏踏实实地切入到感性世界,感性始终是美好的,人文主义的力量也在这里。在他们表现的感性中,似乎说明感性本身就是一片神圣的光环,所以,这充满神圣诗意的维纳斯画面就是对人的自然感性生命的完美表达。而这种表达带着人的外在本质和内在的本性。人文主义者不反对神性,但也不再像中世纪那样以神为中心,而认为除了从现实的自然感性的生命理解人之外,人还有一面,即在思辩活动中,这时候人有信仰——不仅是面对神——这一超感性的的存在,它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反驳,而且是面对思辩本身,通过思辩去面对一切事物,甚至把它们统一在思辩活动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波提切利的作品也正是这一人神共在,但更以人的感性和亲切统罩着整个画面,使得画面表达了一种人文主义特有的和谐之美。
波提切利表达的这种和谐之美必然是根植在人性之中的,也正是人性中的矛盾前提和表现,才能有对这和谐的价值的看重。前面谈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感性人性的表达和对神性世界的渴望,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在感性世界中,总是让人充满了个体的忧伤。因为在特定的自然感性世界里,神的感性力量不可能到处达及,“人们对未来有一种紧张的心态,对探索有一种焦虑的心态,对宗教有一种不安的心态,对人间的事物的脆弱性、不完善性和不公正有一种苦涩的认识。”③但也正当一个感性和谐的自然生命被撕碎时,人的所有生命内涵就有了彻底的暴露和彻底的宣泄。悲剧就是表达这样场景的艺术形式。而就这幅《春》来说,神所代表的维纳斯的中心地位和众多类于感性生命存在的其他诸神形成了对比,此外,有无限性的神只能是用人的感性形象来表现等,都是对人性的多重性的真实表达。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也有了对对立、对矛盾的“模糊”和“朦胧”的原因——最终还是根源于人的存在。也正是由于根源于人的存在,在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在画布中、在文字间,才能看到自然感性的冲动处处守住了神的灵验和静谧,不为冲动所动,从而显示出人神和谐所特有的超越性,并用注重超越性去考察整个世界,达到一种人、神和自然统一的境界。这也是我们在赏析波提切利的不朽名作《春》最终能够达到的最高的境界。
注释:
①《蒙田论文集》,引自《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集》,第162页.
②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504页.
③桑德拉?苏阿托尼:《文艺复兴》,第5页.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六卷),“文艺复兴美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13-16.
[2]克里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6-6,2.
[3]周春生.文艺复兴时期人神对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20.
作者简介:于萌(1977-),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研究方向:美学教育、油画;李玲(1979-),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