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孝道与养生
2019-06-11
提起孝道,人们都知道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和精神财富,却少有人注意到其实善行孝道本身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先讲一个用《孝经》来治病的故事。南朝吴郡的顾欢,是当时著名的医生和养生学家,喜好道学,隐居于会稽山阴白石村。一天,村里有一户人家请他上门看病。顾欢问这家的仆人:“你家主人是怎么得的病?”仆人答道:“我家主人前些天和老母生气,中了邪风,得了胸口闷痛之症。”顾欢素闻这家主人恃富凌人,狎妓酩酒,尤其是对父母不孝,是远近闻名的不孝逆子,就对仆人说:“你家主人家中可藏有《孝经》?”仆人答有。顾欢说:“你家主人的病不必用药,只需将《孝经》放在枕边,让他斋戒沐浴,恭敬拜读,早中晚三次,就如同服药一样,不可疏忽马虎,如此坚持一个月,差不多就可以好了。”仆人回去向家主报告了顾欢的说法。这人知道顾欢医道精深,是当世华佗,不敢怠慢。他每日按照顾欢的讲法拜读《孝经》,一个多月后,不但病症全无,而且人也变了,孝敬老母,不再为非作歹。他去拜谢顾欢,顾欢说:“善祛恶,正胜邪呀,所以《孝经》也能治病。”
《孝经》治病,其实质也就是孝心治病。孝心的养生作用不可小觑。从养生的角度讲,当今我们提倡的是善行孝道,而不是违背科学、违背现代文明的愚孝。善行孝道的养生意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行孝要讲科学,不能违背养生原则。像《二十四孝》中标榜的“郭巨埋儿”,为了保证父母吃饱,居然要活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不太残忍了吗?“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不惜毁伤自己来孝敬父母长辈,这些做法都是封建愚昧之举,是不可借鉴的。现代文明社会,“孝”有它的新意,集中体现在尊老、敬老、助老、养老上。要求做子女或晚辈的,不仅要在物质上力所能及地满足老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多给老人以慰藉,不做损害老人利益的事,在日常举止行为上多让老人享受到亲情的关怀和温暖。但如果行孝超过了一定的度,“父母在,不远游”“昼夜侍,不离床”,闹得自己食不甘寝不安,则有碍于养生,这就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了。
第二,行孝贵在亲情,贵在和谐。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如今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要求儿女有孝心,并不一定要儿女拿出多少钱来,也不一定要儿女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报答,而是希望儿女在心里时常记挂着父母,时常在一些细节上为父母着想。比如,身在异地的儿女不忘给父母打打电话、写写信,逢年过节回家看看父母;在父母身边的儿女不要因为天天见面而冷淡了父母。这些看似举手之劳而出自内心的行为,都能让父母感到极大安慰,让老人得以在温馨的亲情之中享受欢愉的晚年。与此同时,沐浴在敬老爱幼、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和浓浓的、弥足珍贵的亲情之中,也大大有利于儿女和晚辈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孝子孝妇人人夸,躬行孝道也怡心。养生之道贵在养德,有德行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我国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理论。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善恶与人的寿命有关。而“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德为第一善德,是人类最原始、最质朴也是最基本的善良之心。一个人能躬行孝道,不仅在良心上会得到自我肯定和满足,也必然会被世人夸赞和敬重。这些都会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养生效果。
(王延群/文,摘自《家庭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