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理论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2019-06-11李光勤徐晶侯苏哲

中国西部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理论

李光勤?徐晶?侯苏哲

〔摘要〕 以“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利用SPSS与Stata,运用均值的T检验等方法研究140名村民就“两山”理论如何促进乡村振兴的感知变化。研究发现,“两山”理论提出前后四个时间段里,村民普遍对“两山”理论促进乡村振兴的认知度较高,具体表现在对乡村环境改善、明确村主导产业、村庄经过统一规划、医疗机构完善、养老服务到位、能吸引外来投资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同时村民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其中,明确村主导产业和乡村环境改善都能大幅提高村民感知程度,而乡村环境改善的影响更大,但村民对吸引外来投资的感知程度提升相对欠缺一些。

〔关键词〕 “两山”理论;乡村振兴;村民感知;t检验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2-0036-08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不少区域逐渐形成了“重开发轻保护、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认识偏差,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愈演愈烈。〔1〕针对这一问题,早在2005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两山”理论的提出,让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逐渐不再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质量,从而留住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但是,更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许多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日益严重。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那么, 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两山”理论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本文以“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聚焦“两山”理论提出前與提出之后的四个时间段,观察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感知程度的差异变化,从而研究“两山”理论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浙江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和乡村振兴的先行区,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践行“两山”理论提供具体例证,为“两山”理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理论关系提供经验证据。

一、文献回顾

已有学者对“两山”理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研究。黄祖辉(2017)通过丘陵山区减贫与发展的调查研究表明,“两山”理论对扶贫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两山”理论实践促使村民对乡村振兴产生明显的感知,但是不同的因素对村民感知程度的影响不同。〔2〕黄艳娴(2018)在丽水开展的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两山”理论对乡村产业发展有显著影响。〔3〕周军(2018)在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白沙村生态样板的调查显示,“两山”理论对乡村风貌与环境有重要影响,其中乡村风貌与乡村环境的改善对村民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村民会选择关注影响自己生活环境变化最重要的政策,而对于一些成效缓慢、不显著的政策,村民对此感知度相对较低。〔4〕现有实证研究发现,“两山”理论对乡村振兴具有明显的成效。耿国彪(2018)则有不同发现,他通过研究2017年推出的大型电视访谈节目“两山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中所描述的中江地区乡村振兴成果,认为对于响应政策发展特色产业的村民而言,村主导产业明确比乡村环境改善有更大的影响,而对于没有跟随政策发展特色产业的村民而言,乡村环境改善的影响更大。〔5〕在其他影响村民对乡村振兴感知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方面,年龄与感知程度呈线性相关关系,其中51~60岁年龄组以及60岁以上年龄组个体对生活质量提高的感知程度最高。〔6〕性别对感知程度影响的分析尚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的感知程度更高,因为男性会更加关注“两山”理论或是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7〕学历低的村民感知程度更高,因为学历低的村民通常在当地生活谋生更久,对周围的变化感受更深刻。〔8〕家庭月收入与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影响村民感知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家庭收入较高或者响应政策发展特色产业的村民更能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与机遇,他们所提供优质的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当前人民群众生活的实际需求,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9〕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公务员、教师、企业主也显著影响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感知程度。〔10〕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就“两山”理论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有了一些认识,但基于“两山”理论的提出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的研究却并不多,同时也缺乏系统分析。基于此,本文就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的当地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比乡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感知变化,研究“两山”理论如何促进乡村振兴,从而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1.数据来源

本文设计了村民就“两山”理论对乡村振兴感知的调查问卷,并对余村的全体村民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为四部分:受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调查、“两山”理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两山”理论实践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两山”理论成效的满意度等。调查采用普查的方式,以每个家庭发放一份问卷,并当面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251份问卷,收回194份。由于存在一个家庭重复调查的情况,删除掉重复调查的问题后,本文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40份,样本有效率72%(详见表1)。  在本次调查中,男性占53.57%,女性占46.43%;年龄阶段主要为31~60岁之间,大于60岁和小于30岁的村民只占24%;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为主,但有接近58%的家庭有大学生(大专及以上学历)。在受调查者中,90%是本地村民,以3人以上家庭为主;家庭月收入40%以上达到1万元以上,其中接近50%的收入来源于个体经营,有55%的家庭拥有汽车。这说明安吉县余村村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村民主要以创业获得收入,且收入水平较高,大部分家庭拥有汽车,生活水平也较高。

2.变量选择

一是关于乡村振兴方面。问卷针对乡村振兴的具体现表现,主要采用以下13个问题来体现:(1)人民增收快;(2)村主导产业明确;(3)村庄经过统一规划;(4)交通基础设施完善;(5)地方人文特色鲜明;(6)能吸引外来投资;(7)娱乐设施良好;(8)医疗机构完善;(9)养老服务到位;(10)完成改厕改卫;(11)更新村容村貌;(12)生活质量提升快;(13)村民满意度高。同时,本文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将1、2、3、4、5分别表示“非常不明显、不明显、一般、明显、非常明显”。

二是关于“两山”理论方面。在问卷中,专门针对村民对“两山”理论成效满意度情况,询问“两山”理论的贯彻程度、“两山”理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两山”理论促进乡村环境、“两山”理论促进乡村特色、“两山”理论促进村容村貌、“两山”理论促进村民收入、“两山”理论总体实施效果等这7个问题。本文同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将1、2、3、4、5分别表示“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

三、结果分析

1.“两山”理论促进乡村振兴的感知分析

从表2可知,村民对“两山”理论的了解情况,分为四个时间段:2005年之前、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至今,根据140个被调查者的数据取平均值,得到以下结论(详见表2)。

从经济方面看,可以用“人民增收快、明确主导产业、村庄经过统一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地方人文特色鲜明、能吸引外来投资”6个问题来体现。从四个阶段村民的感知来看,前三个时间段均呈现上升趋势,在近五年出现增速下降趋势。但整体来看,“两山”理论提出之后的各个时期,村民对经济方面的感知均高于“两山”理论提出之前,说明“两山”理论对余村的整体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力量,让村庄的主导产业明确、村庄得到较好的规划,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来投资持续进驻,本地特色逐渐体现出来。

从社会方面看,村民对娱乐设施、养老服务和医疗机构的整体感知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整体还处于改善和提升中。社会服务功能完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表现,特别养老服务的完善,会让村民感知到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从环境卫生方面看,村民对村容村貌和改厕改卫方面的变化感知较好地体现了“两山”理论给村民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持续提升。  从村民生活质量整体满意度来看,村民感知从2.65到最后的4.09,可以看出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村民满意度方面,村民感知从2.67到最后的4.21,结合数据和其他方面的综合调查,这说明了村民的满意度在逐年上升。乡村振興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村民对余村变化的满意度不断增加,说明余村这些年的变化是受到村民认可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明余村在这些年的不断改变中实现了乡村振兴。

2.“两山”理论促进乡村振兴的t检验分析

“两山”理论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是一个政策评估的问题,一般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断点回归法和合成控制法,但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所得到的数据是离散型数据,不适合上述方法。本文运用Stata软件,采用t检验分析方法,分别对“两山”理论提出前后不同时期进行感知差异分析。t检验的基本可以为三步:第一步,建立检验假设。在本文的研究中,假设“两山”理论提出的后一个时期与前一个时期相比,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感知没有差异;第二步,利用Stata的“ttest”命令进行检验;第三步,根据P值做出推断。根据上述步骤得到表3的结果,我们据此作以下推断。

首先,对比“两山”理论提出后五年与提出之前的村民感知差异,可以看出村民在乡村振兴相关的13个方面感知均显著得升。其中,提升最高的是村庄经过统一规划、娱乐设施良好、更新村容村貌三个方面,村民感知均提升1个点以上;人民增收快的村民感知增长相对低一些,只有0.49,也接近了0.5,其余的9个方面也都增加0.5~1。其次,对比“两山”理论提出后第二个五年与第一个五年之间的村民感知差异,除了对能吸引外来投资的感知在下降外,其余12个方面的乡村振兴感知呈现显著提升。其中主导产业增长是最快的,达到1.31,说明在2011-2015年期间余村的主导产业得以确立,主要发展旅游业,从而给村民带来了收入增加(0.5),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0.51),村庄的规划更好(0.39),娱乐设施得以改善(0.34)、村容村貌得以更新(0.23)、医疗机构完善(0.31)、养老服务到位(0.31)、村民满意度高(0.31)、地方人文特色逐渐鲜明(0.28)。再次,对比2016年之后与前五年的村民感知,发现各项指标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前五年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个方面已经较为完善,继续提升的空间并不大。但是从每个具体方面的均值来看,都处于3~4之间,说明这个阶段各个方面仍然在提升,只是没有前一段明显而已。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设计问卷,对浙江省安吉县余村140名家庭进行调查,并采用差异分析方法,就村民对“两山”理论促进乡村振兴这一问题进行感知调查。结果发现,“两山”理论提出前后四个阶段(2005年前、2006~2010年、2011~2015年和2016至今),余村的乡村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第一个五年乡村改善还不太明显,在第二个五年,乡村得到较大改善,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治理方面,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第三个五年,村民的感知还是在提升的,只是没有前一阶段提升得快。具体分析发现,人们明显感觉到生活受“两山”理论影响,其中乡村风貌与乡村环境在理论提出初期的变化感知程度最高,变化最大。调查显示村民在乡村确定主导产业、外来投资、乡村宜居性、村民幸福感和社会保障情况的满意度上的感知程度均有所提高,同时村民的生活质量伴随着村中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后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村民的满意度随之上升。从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两山”理论的实践能够明显提高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感知程度。一方面,乡村环境与乡村风貌的改善能够明显提高村民的感知程度,另一方面,“两山”理论指导发展特色产业和确立主导产业的都提升了村民的感知程度。

本研究还尝试调查村民收入增速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但由于出现多次被调查者不便透露或者回避具体收入的情况,无法具体分析村民收入增速对村民于“两山”理论促进乡村振兴的感知程度的影响。据此,还需要分析具体生活情境下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村民感知程度的影响。性别与村民感知程度的相关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太平.让自然资源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J].中国土地,2017,(12).

〔2〕黄祖辉,姜 霞.以“两山”重要思想引领丘陵山区减贫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7,(08).

〔3〕黄艳娴.“两山”重要思想引领下丽水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8,(1):33-39.

〔4〕周 军.临安市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打造生态文明新样板[J].绿色中国,2017,(15).

〔5〕耿国彪.聚焦衢江,畅谈森林康养乡村振兴——大型电视访谈节目“两山路上看变迁,绿色中国十人谈”聚焦“两山”思想的衢江实践[J].绿色中国,2018,(02).

〔6〕刘丽华,林明水,王莉莉.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感知与参与意向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

〔7〕唐 浩.乡镇干部如何驾驭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湖南省33个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的相关调查[J].理论探索,2019,(01).

〔8〕章军杰.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基于梅家坞村的调查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04).

〔9〕陈忠斌,陈兆洲.乡村振兴背景下户籍收入差距的再探讨——基于职业隔离的视角[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01).

〔10〕黎祖交.“两山理论”蕴涵的绿色新观念[J].绿色中国,2016,(05).

(责任编辑 王 娟)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理论与实际
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