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题材电影中彝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2019-06-11仝美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文化传承

【摘要】彝族题材电影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对彝族文化的传播,那么,彝族文化的传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运用身份认同的理论,认为彝族文化传播在塑造民族形象、构建民族认同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彝族电影;身份认同;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一、塑造民族形象

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并且特殊的群体,聚居在特定的区域之中,人们对于他们的接触和了解的途径有限,又疲于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去了解和感知这些未知的人与物。所以,媒介就成为大众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彝族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从聚集地可以看出,多是山区以及比较偏僻闭塞的落后地区,所以,一般大众很难有机会和他们接触或是产生联系。

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电影,固化了少数民族形象。就彝族电影中的形象来看,人们通过《阿诗玛》了解到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形象,通过《花腰新娘》了解到彝族坚韧的形象。在这些形象中,确实能够反映彝族的少数民族形象,但是,这些形象是个体化的,在不同的电影中,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和传播效果,会将某个形象夸大,突出彝族的某种特质,而其他的形象和特质就会被忽略。

从传播效果来看,彝族题材的电影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建立在以讲述彝族文化的基础上,塑造正面的少数民族形象,歌颂本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会美化彝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会放大那些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却没有与时俱进地表现和完善本民族的形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彝族电影中的彝族形象和真实的彝族形象是脱节的。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中的形象是虚假的或是扭曲的,而是指电影对于彝族形象直白、简单、表面的表现。虽然,在新千年以后,彝族题材的电影已经将表达的重点放在了民族文化以及城市化、现代化对于彝族人民生活的冲击上,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电影没有适应受众对于电影娱乐性的需求。

彝族题材的电影产量不高,在仅有的电影中对于彝族形象的塑造又不够全面和与时俱进,再加上缺乏娱乐性,所以,受众很难提起兴趣去彝族电影中找寻属于彝族的民族形象,甚至在受众通过某一部电影对民族形象形成认识以后,就会固化对这种形象的认知,最终影响受众从电影媒介中获取彝族形象的效果。

二、构建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除了给其他民族受众观看以外,本民族也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无论是哪个受众群体,都在通过电影来构建民族身份认同。

身份認同 (Identity)在西方文化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是新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更喜欢对其进行研究。身份认同指的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可以用来解决“我是谁”这样的问题。

身份认同的原因在于文化主体的不同,从主体的个体属性、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来实现认知。也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追寻其个体和群体身份的复杂、动态而长期的建构过程。

身份认同不仅发生在少数民族群体中,汉语中,“民族”被赋予了两层含义,除了“少数民族”的“族群”概念以外,还有一个“国族”的概念,也就是“中华民族”,彝族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族群,在多民族的国家中,族群更加希望实现民族认同。因为,少数民族靠着族群中共同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心理的依靠,在族群中会产生集体认同,会对族群的文化产生共同的认知。

乔治·利普茨(George Lipsitz,1990)认为,“媒介同时向孤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个体受众提供了一系列共同的图像和文本,将孤立的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和集体体验。”从上述表述来看,电影对于彝族的身份认同,就是电影通过电影语言的表达和叙事方式的运用,营造一种共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以及文化,从而给受众提供了一种身份体系。

首先,彝族题材的电影不断强化着彝族文化,或者说传播者借助电影这个媒介,完成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意图。电影通过对彝族族群风俗、仪式等文化的叙述,描述了彝族独有的文化特性。

电影《神秘的旅伴》讲述了边防官兵和少数民族一起团结抗击敌特分子、保卫祖国边境的故事,目的是为了突出军民团结一心反特的主题;《阿诗玛》以爱情为线索,反映彝族人民对压迫阶级的反抗;《从奴隶到将军》一方面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彝族英雄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对彝族民族精神的高度赞扬;《奇异的婚配》则集中反映了云南彝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和生活变化;《花腰新娘》巧妙地将彝族婚俗文化和一个现代感十足的爱情故事结合在一起,展示了彝族文化。“这些影片往往以少数民族的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依据,赋予指认性的民族景观和歌舞仪式,再现本民族历史,塑造民族英雄,在召唤集体记忆的同时构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电影通过对彝族的民族精神和生活习惯甚至是一些对该民族有着特殊意义的文化的构建,进一步加深了彝族的族群身份,目的是让他们从中意识到自己的归属和价值实现。

其次,从受众的接受层面来看。彝族题材电影表达的内容来自于彝族历史悠久的文化,这套成熟而又悠久的文化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意义和象征符号,本民族的歌曲舞蹈、生活习性、思维方式、信仰早已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固化。电影通过不同故事的创作和传播,将上述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和象征意义不断强化。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看,受众将这些视为该民族特有的象征,既象征了该民族的荣辱和兴衰,同时也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元素。本民族的受众群体,通过电影对彝族文化的不断传播,开始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民族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并且以此和其他民族相区别,继而主动融入到民族文化当中去,并且以彝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主动融入到彝族的文化群体之中。

最后,从应用层面来看。彝族题材的电影通过对民族英雄故事的表达,塑造和构建彝族文化的身份认同。英雄形象对于每一个民族来说都具有一定威性,每一个族群也都愿意接受和相信英雄人物所带来的族群的价值观念。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族群以后,就会理解和接受属于该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且用行动来维护民族文化。比如,彝族的服饰文化、刺绣文化,这些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该民族中个体的继承与热爱。

电影对本民族构建了身份认同,同时也对其他民族的受众和整个社会构建了属于这个民族的身份认同,加深了受众对于彝族群体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浅显的。

三、传承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以借助多种方式,但是,電影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类型,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性,同时,从电影的艺术特性上来看,电影通过声音和画面作为载体,更加受到受众的喜爱,接受度更好,所以,利用电影进行彝族文化传承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彝族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对厚重而丰富的彝族文化,电影也担负起了通过镜头找寻民族文化中的光辉和智慧的任务。电影除了娱乐性以外还有记录性,从50年代开始拍摄的各类彝族题材的电影,都在记录着属于这个民族的点点滴滴,更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彝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变迁。尤其是对于彝族婚嫁、饮食、服饰等方面直观的描写,全面地记录和展示了彝族文化的内容。更希望能够在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情况之下,电影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让更多的受众了解、熟悉彝族的文化特性。通过对彝族生活状况的表现,来还原彝族人民各个时期的生活状况,同时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当中。

四、结语

彝族题材的电影以彝族文化为依托,凭借电影的艺术表达特性、已有的资源以及大众媒介的优势,成为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通过电影的视听表达特性,展现了彝族人民美丽的生活环境、坚韧的民族特质、特有的民族习俗,让无限多的受众通过电影了解到了彝族人民的精神文化,更能起到传承和保护濒危的彝族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曙明,洪俊浩.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7).

[2]牛颂,饶曙光主编: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的历史、现状和未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2.(195).

作者简介:仝美慧(1987-),女,汉族,山东,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影电视传播。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云想衣裳花想容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