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花芬一脉香
2019-06-11秦文君
秦文君
【摘要】同宗民歌是指一首民歌的“母体”由于音乐传播的作用,由一地流传到另一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出若干“子体”民歌群。本文将对江苏三地的《茉莉花》进行音乐形态分析,并结合语言和环境等文化因素来探究其流变的原因。
【关键词】茉莉花;同宗民歌;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9月,笔者有幸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胡行岗教授关于同宗民歌的讲座,感动于胡教授的专业精神和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执着热爱,便产生了探究的意愿,期望为这类民歌的研究贡献一点力量。《茉莉花》是一首蜚声海内外的经典民歌,全国各地曲调众多,形成了庞大的“茉莉花家族”,在浙、鲁、晋、陕、甘、豫、川、闽甚至遥远的黑龙江等地区都能感受到它的清香。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清丽流畅、柔婉妩媚,最沁人心脾。笔者将从调式及结构、旋律和节奏、歌词及审美感受方面,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同宗民歌《茉莉花》进行对比分析,探求影响其音乐流变、各具特色的原因。
一、三首《茉莉花》音乐形态分析
(一)清丽委婉的苏州《鲜花调》
苏州《鲜花调》最早见于苏州人汤斯质所辑的《太古传宗弦索调时剧新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州籍前线歌舞团歌唱家吴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此曲,深深烙进了人们脑海里。
此曲采用五声C宫调式和由六乐句组成的复乐段结构,落音分别是徵、宫、徵、徵,宫、宫,不同于传统的起承转合四句式,为乐曲添加了几分不确定的灵动感。歌曲旋律即以级进为主,装饰音丰富,中间穿插三度、四度的小跳,“鱼咬尾”的手法贯穿其中,使曲调秀丽、朴素而优美。歌曲中使用了不少十六分音符,但音型并不十分密集,而是疏紧有致。几处切分节奏的使用,增加了音乐的色彩性。此曲歌词共分两段,用吴语演唱,第一段唱颂美丽的鲜花,和“好一个潘金莲独坐南楼下”,第二段歌唱了武松打虎的故事,由此可见,苏州《鲜花调》唱的是历史传说故事。歌曲总体风格清丽委婉,当属《茉莉花》家族中曲同词异的同宗民歌。
(二)爽朗朴实的扬州《鲜花调》
扬州《鲜花调》是从扬州清曲曲牌“鲜花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同清代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中收录的《鲜花调》曲调和歌词十分相似,因此,被人们看作《茉莉花》曲调的源头。
此曲采用的是五声C徵调式和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落音分别是宫、宫、商、徵,起承转合。歌曲旋律以级进为主,中间多有跳进,常用上下六度大跳和四度小跳,使原本婉柔的旋律多了一份爽朗,并在最后一句提高音域,抒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渴望。歌曲大量运用了八分音符,只在最后一句用到两次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一字配一音或两音,再加上后半部分开头都用一个休止符作为歌曲的停顿和歌唱的换气,使歌曲略显跳荡。此曲歌词共分两段,用扬州话演唱,第一段唱“好一朵鲜花”、第二段改唱“好一朵茉莉花”都在描述“想摘又怕看花人骂”的心情。总得看来,扬州《鲜花调》相比苏州《鲜花调》多了跳荡感,少了级进环绕,显得平直朴实了些,在同宗民歌《茉莉花》家族中,也属于词曲大同小异的同宗民歌。
(三)轻盈活泼的徐州《张生跳粉墙》
词曲采用五声D徵调式和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落音分别是徵、宫、羽、徵。第一、第二句对称方整,第三、第四句结构连成一体。歌曲旋律同扬州《鲜花调》十分相似,但增加了不少装饰音的使用,为旋律带来了一些变化。
此曲歌词唱《西厢记》故事,唱词共有三段,分别由张生、红娘、和莺莺演唱,所唱的为同一曲调。总体上看,歌曲用轻盈活泼的曲调表现了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是《茉莉花》曲调曲同词异的同宗民歌。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发现,三地曲调大同小异,“大同”体现在核心音调显而易见,旋律走向相似,因此曲调变化不大。“小异”体现在歌词的变化较大,同一曲调传到各地后,人们结合当地的方言语调、文化风俗,改变了唱词以适应新的风物人情。此外,装饰音的运用以及音程跳进也带来了曲情上的微微变化。
二、同宗异调的形成原因
通过对以上三首《茉莉花》的音乐形态分析,笔者发现,民歌流传到各地后,经过和当地文化的融合便会形成不同的变体,有的改变了曲调,有的变换了歌词。人们不断给《茉莉花》加入新鲜的养料,使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那么,是什么样的养料滋养着这些民歌,让它们各具形态呢?
(一)方言语调直接影响民歌的流变
俗话说“两地不同俗,异乡不同音”,三首《茉莉花》源自苏州、扬州和徐州地区,分别属于吴方言区、江淮方言区、江苏北方方言区,人们在歌唱时会自然地让旋律跟着自己语言的音调做些调整,因此,便造成民歌旋律上的变化,在整体风格上也就会表现出差异。
吴方言区因声母分尖团,前元音丰富,听起来较软糯,也被称之为“吴侬软语”。相应地吴语歌曲的主要风格是曲折婉转、清丽流畅,圆润却不失细腻。苏州的《鲜花调》因为语音的关系,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装饰音多而密集,曲调风格细腻流畅,犹如潺潺流水一般滋润着心田。
江淮方言区在地理位置上连接南北方,语调兼具南北方言的特点,民歌也包含了南北民歌的特征,旋律流畅温婉,又不至于太过于华丽。扬州的《鲜花调》旋法以曲折的级进为主,也有一些大跳,但不太多,装饰音适当地应用了一些,曲调婉转秀美又爽朗有力度。
江苏北方方言区的各地方言与普通话较为接近,声调起伏较大,直来直去,有棱有角,因此苏北地区民歌不再是缠绵起伏,而是质朴、豪爽,很有力度,常出现一些直的线条旋律。徐州的《张生跳粉墙》中“张生”二字为阳平,“跪”字为去声,“旁门”也为阳平,旋律的起伏与徐州方言的音调走向基本一致。此外,曲中四度、五度跳进频频出现,有棱有角,与徐州方言的硬、直完全符合。
(二)地理环境间接推动民歌的流变
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形成既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以间接的方式产生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的日益增强, 地理环境对民歌风格色彩的影响作用将有所弱化, 但绝对不会消失。江苏地区地处南北方交界处,文化交融丰富,兼具南北特点。
地理环境塑造着人们的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 从而对民歌风格的形成产生深刻的作用。同样一首《茉莉花》在江苏各地被演绎出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苏州的《鲜花调》以级进为主,装饰音丰富,中间穿插三度、四度的小跳,“鱼咬尾”的手法贯穿其中,使曲调的旋律秀丽、朴素而优美,像极了苏南人细腻柔和的风格。徐州的《张生跳粉墙》曲调简练朴实, 时而有六度的跳进, 体现出苏北人豪迈、直爽、开朗的性格特点。除此之外,地理环境还直接影响民歌音乐的构成要素。苍茫辽阔的地理环境,人们不得不大声说话,歌唱的声音特别洪亮,而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人们不需将声音传送很远,轻吟低唱即可。江苏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因此,江苏三首《茉莉花》总体来说旋律主要在中音区,音域不宽,速度和缓,具有曲折委婉的特点
除了上文所述,语言和环境影响民歌的流变,同宗民歌随时代、环境变迁也发生着各式各样的变化,有的曲调发生变化,有的则被重新填词,还有的用现代音乐手法来演绎传统民歌等,这不仅形成了江苏民歌的多元化特色,也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赢得了艺术上的不朽。
参考文献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季華权.江苏方言总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3]廖明旗.论中国民歌和地理环境的关系[M].北京:人文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