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隶书到魏碑体的演变过程
2019-06-11徐世庆
【摘要】书法艺术对我国的传统艺术来说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书法不仅能够实现文化上的传播,而且也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一直以来,人们通过练习书法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历史上书法有很多种,包括楷书、隶书、草书、行书等,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本文通过对隶书与魏碑体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隶书的具体发展特点,并且说明了隶书与魏碑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隶书;魏碑体;演变
【中图分类号】J292.23 【文献标识码】A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字石刻的统称,其中以北魏最为精致,大体上可以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以及摩崖刻石四种类型。魏碑作为一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在我国书法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后代许多的书法家在创新的同时也汲取了魏碑的营养。
一、隶书介绍
(一)隶书发展背景
魏碑体不仅风格多变,而且对于后代的楷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崇尚神佛、神道的宣传,通常以书写大功德经为主,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各样的寺院大肆兴建,在兴建佛塔的过程中,必然会凿时以做碑碣或者在天然的石壁上雕刻,所以,从汉代兴起的立碑时尚已经逐渐转为以佛学内容为主的立碑刻石。在东晋以后,由于南北朝分裂,书法也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书法不仅大气多变,而且风格质朴,南派的书法温润圆滑、长于尺牍;在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由于不同地域的影响,导致书法雕刻的风格存在明显的不同;另外,魏碑书法整个笔画严谨,非常朴厚,灵动丰腴却不失规整,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具有楷书和隶书两种书法风格,在书法艺术上堪称汉碑的极品。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虽南碑之绵丽,齐碑之逋峭,隋碑之洞达,皆涵盖渟蓄,蕴于其中。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我们常常说的魏碑体,大多数是指北魏的刻石书迹,且是指“真楷”,但魏碑書体亦包含隶书、专属、草书、行书等,且这些新书体产生后,人们的书法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时期的书体样式、技法手段、风格流派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和影响。中国书法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古体的篆书、隶书阶段,新提的楷书、行书、草书阶段,魏碑恰巧出现于两个阶段的转型期。唐以后,魏晋时期的书法成为了历代书家取法的“源头活水”。
(二)隶书的特点
隶书相对于传统的书法来说,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书写方式,并且不注重笔画规范,而更强调即兴创作。隶书包括秦隶和汉隶,基于篆书发展而来;隶书起于秦朝,在汉朝时期达到巅峰,对后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秦朝初期的隶书,由于结构和用笔都具有浓厚的篆书意味,所以在这一时期的隶书与篆书并不明显,到了东汉时期隶书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整体结构更加趋于扁平,而且笔画更是雄健、趋于公正,也形成了汉隶的独特字体。
汉隶结体通常富于变化,最主要的就是表现书法家的个人特点,隶书不仅促进了楷书和其他书体的形成,而且时至今日隶书依然是最常用的字体。西汉中期隶书的发展已经逐渐成型,隶书的出现对我国的文字史乃至书法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已经逐渐成为具有统治意义上的官方书体。尽管隶书的笔画依然复杂,但是在隶书成型之后,我国的文字已经逐渐由古文字转变为今文字,并且已经由图像转化为笔画、象形转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无论是原则还是表意,已经完全形成了符号化的特点。
隶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方劲古拙,一方面隶书从篆书简化而来,通过将传说中的圆转笔划改为方折,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隶书特点,而且隶书作为非常古老的书体,在演化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历史沉淀,所以具有一定的方劲古拙的艺术效果。其次,隶书的特点包括“蚕头燕尾折”,也就是说隶书写横折这一笔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向左藏锋逆入,然后将笔向右转,这样就会形成蚕虫的头的形状,然后稍微提笔是毛笔的笔毫形成笔锋,这就属于平出,在最后收尾的过程中通过慢慢提起然后向右上挑出,形成类似大雁的尾巴,也就是所说的燕尾。通过露锋、收笔来达到缓慢处理,也就是说在写隶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这三个步骤不能够一直抹过。“雁不双飞、蚕无二色”,意思就是指在隶书的字里,笔划的调角不能够重复,如果有一个字有两笔或者两笔以上的横面,只能够把一笔写成波恒,其余的写成平衡,而蚕无二色也就是在起笔蚕头写法的过程中,由于蚕头的形状可能会发生微小的变化,所以形成错落有致的书法艺术特点,而且隶书整个字形非常方便,很多的笔顺对称展开,尤其是撇捺的组合,通过对称的方式也能够增强整个书法作品的对称美。
二、隶书到魏碑体转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所谓的魏碑体,也就是指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之后,至北魏末期的一段时间,在洛阳附近木刻中的字体。这些木刻作品不仅斜画紧结点画方峻,而且整个碑体非常庄重。对于魏碑体的形成说法有很多种,第一种说法认为魏碑体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写经书法的影响。一方面是当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佛道盛行,所以,人们以抄经为主要的文化寄托,另外,在佛教鼎盛的过程中,人们大肆修建各种各样的寺庙,而且在墓碑和石刻上也开始描画出经文,这样就导致魏碑体更加庄重典雅,魏碑体与写经体的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为魏碑体并没有受到写经体书法的影响。北魏时期作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阶段,不仅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楷书,而且对于隶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魏碑体形成的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种文化交织形成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面明确提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魏晋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王献之、卫岘、锺繇、胡昭、韦诞、皇象、苏建、卫瓘、索靖、卫恒、陆机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如锺繇有《荐季直表》《贺捷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宣示表》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丛帖中。魏晋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东晋书法最盛,书法家亦比较多,如庾、郗、王、谢等大家族,父子祖孙以书法著名不在少数。其中如王导、王洽、王珣、王荟、王徽之、王廙、庾亮、庾怿、庾翼、郗鉴、郗愔、郗昙、谢尚、谢安、恒玄、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著名书法家有羊欣、孔琳、萧思话、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北朝碑刻书法比南朝要丰富多采,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部分隶书笔画。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因此造像碑亦大为兴起。
(二)政治原因
由于北魏统一了北方并且迁都洛阳,结束了黄河流域一直以来的混乱局面,并且北魏的孝文帝治国有方,非常注重汉化的学习发展教育,所以,这样也就促使洛阳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介于汉晋隶书以及唐楷之间的独特书体,魏碑体产生了,并且在北魏时期公元4世纪90年代末至5世纪90年代前期到武帝拓跋圭定都平城,从此形成了北魏在平城的历史时期,通过自觉地推动汉族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也增强了整个隶书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得到迅速的开发,从整个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大量土地得到开垦、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不断增多,这样也就导致东晋的南朝士大夫制度盛行,在这一过程中南朝的文化发展也得到了全面的增强。大量的北方人口向南迁徙,不仅充实江南地区的劳动力,而且也为南方少数民族带去了更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速了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经济处于平衡发展,江南得到迅速的开发,而中原的发展相对落后,但是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导致北方的经济受挫,而南方发展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南方。士族庄园经济以及寺院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增长,整体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各民族之间的整合,能够逐渐融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唐代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三)政治因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而且战争也比较多,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另外,由于南方和北方之间的文化快速融合,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通过相互融合也促进了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也促使军事科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地理学和工程学也得到了全面的升级,人们更加渴望统一,而这些统一都通过文化作品来抒发,所以,也就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作品更加规整,让更多的人去欣赏。
(四)学习隶书的意义
学习书法,应当从隶书入手,学习隶书则应以于正端庄、规矩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先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再旁及其它,稳步发展。如初学时入手《汉简》,便易流于行笔浮飘、随意油滑,如入手《清隶》,则徒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要以现代的一新隶书字帖作范本,这只会走入歧途。我们学隶书想找捷径的话,这捷径就是从汉碑入手,只有脚踏实地地学,写好厂隶书,再上溯大小篆、甲骨文,下追正、行、草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论
本文针对隶书与魏碑体之间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隶书和魏碑体的特点,并且分析了隶书与魏碑体之间发生转化的原因,旨在更好地促进我们对于隶书的学习,帮助我们对于传统的书法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林英.试论隶书的笔画形态和演变路径[J].汉字文化,2017(1):91-95.
[2]马超,胡长春.六国文字与隶变关系的再思考——黄惇先生《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一文阐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1):168-171.
[3]汉字的演变——隶书[J].工会信息,2016(29):51.
[4]谌方怡.善其事,利其器[D].湖南师范大学,2016.
[5]陆兰军.隶书演变的分期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
[6]朱家溍.汉魏晋唐隶书之演变(节选)[J].紫禁城,2014(8):23-28.
[7]魏晓艳.论简帛隶书的字体演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20-128.
作者简介:徐世庆(1973-),安徽东至县人,本科,三级美术师,研究方向: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