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县柑橘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2019-06-11杜梦露

南方农业·上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政策建议现代农业

杜梦露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多功能和多价值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现代农业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重组、资源配置等方式,交叉融合成新的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其综合效益远高于传统单一产业。阐述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内涵和模式,以忠县柑橘产业为例,分析研究其融合化趋势,提出融合化趋势下重庆现代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树立融合型的现代大农业发展理念;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新型产业,促进产业横向融合;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加快特色效益农业管理机制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柑橘产业;政策建议;重庆市忠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4.020

產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主要分为纵向产业融合、横向产业融合两大模式。

1 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模式

1.1 纵向产业融合

现代农业产业纵向融合是指通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宏观及微观上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过程。

1.1.1 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纵向融合

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可以引导各层级的经营主体集聚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纵向延伸为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价值链获得升值。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纵向融合,主要通过: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综合布局;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借助“互联网+农业”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这种模式对企业而言,相对稳定了产品生产规模,较好地缓解了标准化生产问题;对农户而言,大大缓解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风险问题。

1.1.2 以中介组织带动的农业产业纵向融合

在中介组织带动的农业纵向融合中,龙头企业以佣金形式委托中介组织向农户收购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而中介组织以组织章程和合同方式与农户建立经济利益关系,这些中介组织通常属于非盈利的公益性组织,其收入在扣除自身成本后,按照组织内成员的交易额比例来进行利润或股金分配。这种利益分配方式对保护农户利益、维系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稳固有着积极作用。

1.1.3 以专业市场带动的农业产业纵向融合

以专业市场带动的农业产业纵向融合,是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充分依据农业生产的区域优势,扩大传统产业的有利条件,形成区域特色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市场,积极探索“市场+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链模式。这种模式能使产业链的各环节通过市场化来进行价格调整,同时专业市场也能充分起到规范、引导市场上各经营主体行为的作用。农业产业链在专业市场基础上的发展,国内国际市场的扩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等,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纵向融合发展。

1.1.4 以科技机构带动的农业产业纵向融合

以科技机构带动的农业产业纵向融合,是科研机构、科技服务公司等部门以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核心,组成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链条的一体化农业产业链组织。科技服务机构带动融合下的农业产业链直接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提升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是农业产业链构建和整合的一种发展方向。

1.2 横向产业融合

横向关联产业发展是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标志着农业产业分工的融合化和结构化。推动农业产业融合横向关联产业发展,是适应农业生产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的要求。

1.2.1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和农业交叉融合的产物[1],从生产粮、油、菜、肉、果、药、木等农产品和产业开发的资源与空间载体来看,休闲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但从休闲农业的经营内容、市场定位、消费特点来看,休闲农业则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甚至从农产品价值衍生角度,休闲农业还具有第二产业的功能(比如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系列化开发)。休闲农业模式下,农业的生产功能成为休闲功能的基础,而休闲功能的充分发挥又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2.2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先进的设施和经营理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2]。我国的生态农业不仅是指单一的“小农业”生态系统,而是涉及农业相关的方方面面,并非单指以农村、农民、农业为基础的“三农”。在充分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需注重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 忠县柑橘产业融合化趋势分析

2.1 忠县柑橘产业发展概况

忠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是我国发展早、晚熟加工甜橙和鲜食晚熟柑橘品种的最适宜区,也是柑橘非疫区。自1997年以来,忠县建设柑橘基地果园面积2.3万公顷,形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产加销、研学旅”完整产业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之一。当前,全县柑橘产业布局18个乡镇(街道)133个村,柑橘年产量已达33.4万吨,实现年综合产值29亿,年加工能力20万吨。在2018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的全国区域公共品牌的评估中,“忠橙”的品牌价值已上升至8.86亿元。

2.2 忠县柑橘产业融合化发展经验

2.2.1 定位产业发展核心,注重精深加工环节

忠县以科技立业,重点发展柑橘加工业,注重培育完整的柑橘产业链。自1997年美国施格兰柑橘项目落户园区以来,园区先后建立了占地13余公顷的柑橘技术培训中心、全球最大的柑橘脱毒容器育苗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柑橘苗圃基地、标准化柑橘示范园和亚洲第一家NFC橙汁加工,着力建构NFC橙汁全国产业高地;建立130余公顷的高标准现代化果园,打造“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种养结合,在发展循环农业、立体农业,提高综合产出能力和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引进三峡集团、三甲生态农业、派森百等品牌企业入驻,聚集了一批鲜果加工、副产物精深加工及运输贮藏的柑橘加工企业。

2.2.2 以消费市场为导向,调整柑橘品种结构

1)调整柑橘加工、鲜食品种结构。随着市场的变化,忠县及时调整柑橘品种结构,采取加工品种与鲜食品种“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在满足加工企业订单需求的前提下,引进业主,通过高接换种和新栽植的方式,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鲜食柑橘,重点发展晚熟鲜食柑橘,初步形成了以加工橙为主(面积占57%)、鲜食为辅(面积占43%)的品种布局。2)优化加工品种、鲜销品种熟期结构。2011年开始,忠县把个头偏小、出汁率不高的哈姆林换为早金、长叶橙。利用绿化长江项目建设机会,新种植一批熟期在3月份的加工品种阿夏,同时高接换种了在本地表现较好的长叶香橙,实现了加工柑橘早中晚熟结构的合理搭配。

2.2.3 创新规模经营模式,控制业主产业风险

创新业主适度规模经营的多样化模式,进行“集中管理,承包制经营”,化解业主产业经营风险。忠县采取大果园划分成小果园后再引进业主承包、大果园大业主引进股东增强发展实力、鼓励大果园股东成为法人独立经营小果园、大果园业主放弃部分果园等办法,引导业主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并加强对大果园大业主的适时监管,及时发现风险,及时化解,帮助业主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忠县柑橘产业经营经历了“农户+果园”“果农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果园”“大户+果园”“家庭农场+果园”“农业企业+果园”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规模化方向发展。

2.2.4 拓展关联产业发展,实现效益经济

1)发展林下养殖经济,实现多元化增收。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积极发展林下多样化养殖业,培育橘园鸡、橘园蜂蜜、橘园猪等林下养殖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蝉产业,每年7—8月,民众在全县2.3万公顷柑橘园里捉柑橘蝉,制成中药材,远销山东,年创1 000多万元。2)发展柑橘休闲观光业,实现“农旅”融合。忠县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万亩橘林,目前已经形成一个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会议培训、休闲度假及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

2.3 忠县柑橘产业融合化发展启示

2.3.1  深挖产业链纵向融合潜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农业同二三产业的融合当以农业基础产业开发为前提,特别重视同加工业的融合发展,加工环节实力更能成为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加工业是农业“产-加-销”产业化发展链条上的关键节点,加工环节集聚了资金、管理、技术、渠道等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是市场的探路者和先锋,更有能力承担多元化的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品种改良和品质提升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责任,更有能力实现和带动产业向一体化发展,对上游种养端进行生产引导和规范管理。

2.3.2 拓展基础产业的横向融合,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在基础产业发展成熟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的新型资源,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享受范围经济带来的效益。进行产业的横向融合,前提是紧跟市场消费需求动向,释放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新型资源,即平常忽略或相关配套需求不足,从而未形成经济效益的资源,包括空间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資源等等,要综合利用开发。

2.3.3  因地制宜加强要素培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

1)加强对产业链上各环节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种植业是加工业产品生产的原料保证,加工业是带动种植业生产、销售的利器,建立种植业同加工业的鱼水关系,使之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机制。2)加强人才要素的培养。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产业发展享受的效益提升、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升级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依赖,激发劳动力生产积极性。3)政策要素的针对性补给。加强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在节约劳动力成本、土地产出率、建立标准化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2.3.4  产业深度融合区域规划,形成资源整合力

区域内的产业资源丰富多样,但存在分布过散,普遍规模偏小、档次偏低、特色不突出,单独发展壮大力量有限、难度大等缺点。许多地方的村镇文化历史资源、自然资源就单独来看并不具备太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围绕着发展较成熟的主导产业,加以组合,可以实现1+1>2的效果。将农村产业融合同区域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利用不同产业在景观、产品、地理位置的差异性,取长补短,整合、突出各产业资源的优势进行精雕细琢,打造具有丰富内涵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产业融合的整体名片,最大可能地展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3 融合化趋势下重庆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3.1 树立融合型的现代大农业发展理念

就重庆而言,应当全面设计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框架:1)全面确立市场化基础上工业化发展理念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相互融合。换言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业化的管理理念对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进行整合,运用市场化的预算约束机制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控制和效益目标,运用目标市场细分战略等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等。2)按照工业化发展要求着力建设农业制品工业体系。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庞大的“食品纤维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制品产业链发展体系。3)按照工业化产业链要求,强化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化管理。鼓励农业生产主体结合自身技术特点、资源占有条件和业务熟悉情况,对农业产业链进行价值化管理,以期实现效益最大化。

3.2 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新型产业,促进产业横向融合

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当前,重庆可立足提高山地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产业需求,不断推进山地小型机械化技术科技攻关,加快涉农机械产业的发展步伐;立足提升土地产出率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适应山地农业需求和气候变化需求的种业发展;立足农业规模化、商品化需求,不断加快农业副产物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立足农产品配送时鲜化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配送产业;立足消费者主权时代和买方市场的不断凸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个性化加工产业,通过满足小众化市场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着眼于后工业化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的前瞻性需求,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和关联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3.3 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要迎合当前农业产业创新、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发展范式:1)强化产前技术服务。产前技术服务是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有序性和科学化程度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产前的技术准备,包括良种的培育、繁殖和推广,适宜的农业机械和其他生产资料选用,畜禽配合饲料的加工和供应,产业区域布局,人才培训和科普教育等;2)深化产中技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即传统的农业技术服务,指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员开展田间或现场技术咨询、指导、试验和示范活动;3)延伸产后技术服务。产后技术服务能够起到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的作用,是产品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3.4 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尤其要高度重視配套政策的完善。1)土地流转政策。当前,可以将土地流转的双重委托代理机制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主流政策体系,即农户对村集体形成一级委托,村集体对承接主体形成二级委托。为了防止土地流转过程的失范,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流转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要对土地流转进行登记备案制度。2)引导农业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要从解决土地要素价格为突破口,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和农产品产出及其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合理确定土地利用分类,各区县政府每年对各种分类土地提出流转指导价格,杜绝相关主体漫天要价和无序抬价,维护流出方和流入方的合法权益。3)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强化公共信息服务,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生产预警、市场预警和灾害预警体系建设。

3.5 加快特色效益农业管理机制现代化建设

农业产业的融合化发展趋势,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产业治理机制必然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大部委制建设,对涉农部门进行了有序调整和合并,但还是不能满足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应当站在产业融合的视角,借鉴美国食物纤维系统的发展框架,彻底改革产业分割的管理体系,对现代农业进行一体化管理,将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治理范围扩展到整个农业产业链,形成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和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前后相继、各领域有序互动、渗透和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不断促进农业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 任开荣,董继刚.休闲农业研究述评[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195-203.

[2] 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67-171.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政策建议现代农业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旅游经济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