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19-06-11尹秋花
[摘要]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新形势下“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在文化层面、制度层面、教学模式层面存在困境。因此,必须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建设,重塑社会价值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工匠精神贯穿教学始终;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训教育紧密结合;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培育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尹秋花(1974- ),女,山东兖州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讲师。(浙江 绍兴 31208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6-0038-04
“工匠精神”是指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态度和操守,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指出“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第一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将人才作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根本。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并指出“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随后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注重培育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充分显示出当下中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极度需求,以及国家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高度重视。当前,工匠精神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并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热词,成为企业、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诉求。
一、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1.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我国GDP总量连续几年稳居世界第二,已经具备了培育高品质消费市场的物质基础。制造业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只有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才能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当前我国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同时,我国大部分制造业实体企业实际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原创性不足。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必须在职业教育中强调工匠精神。
2.推动我国供给侧改革。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从2016年开始,我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境外旅游消费国。2017年我国出境游人数较2016年同比增长5%,高达6203万人次,1~4月份的境外消费总额为277.9亿元,消费主要集中在皮具、服饰等奢侈品和生活日用品。国人在境外消费火热,凸显出来的是国内旅游消费热度的降温。这一方面反映出广大群众对高质量社会产品的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市场的低端消费品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导致我国消费品市场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就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一线社会劳动者的支撑。
3.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我国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这一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不仅能激发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活力,还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对人才的类型、层次有了新的要求。以就业为本的职业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培育,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工匠精神培育能够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使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以及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其次,工匠精神培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最后,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学生优质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1.文化层面的困境。长期以来,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高。高职学生普遍不愿成为“受人管”的一线技术工人,缺乏专业精神,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希望自己成为“人上人”的管理者。同时,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环境中,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们普遍急功近利,对工匠精神缺乏认可和尊重。加之长期受“普高职低”思想观念的影响,家长对职业教育抱有误解和偏见。可见,工匠精神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
2.制度层面的困境。培育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学校的主导,更需要政府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作为。目前,我国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执行力不足,“政出多门、扯皮推诿”的现象依然存在。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始终徘徊在中低端水平。从供给侧看,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企业缺乏消费者至上的生产与服务理念,这些都给高职教育带来隐忧。一方面,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由于国家缺乏顶层设计,导致高职院校没有可供参考的政策框架和制度文本,很容易陷入一種认知上的误区,难以构建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极不完善的外部环境导致高职院校师生对工匠精神缺乏理解和认同,认为工匠精神在社会层面难以实际执行,没有现实价值,因此参与动力不足,最终使得工匠精神培育被边缘化、被忽视。
3.教学模式层面的困境。在我国,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差生的教育”,即使是从事高职教育的人也大多将高职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技术教育,过分宣扬工具理性,推崇技术至上,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例如,不少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技能大赛,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导致学生“外强中干”。
同时,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不够。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说”得多而“做”得少,违背了职业教育“学中做、做中学”的规律,学生也就很难认知、理解并具备工匠精神。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1.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建设,重塑社会价值导向。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并不缺少工匠和工匠精神,从庄子的“技近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都在强调工匠技艺的价值。目前,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人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但是我们缺失培植、传承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因此,为了给工匠精神培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应尽早尽快出台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制度文本,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从而发扬光大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等成为人们追求的精神内涵。同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与时俱进地进行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修订,倒逼市场主体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让追求卓越的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让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获得丰厚的报酬。总之,应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得到社会尊重。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工匠精神贯穿教学始终。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根据外部市场需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至精至诚、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同时,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经济新常态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新要求,既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标准。
具体来说,首先,将工匠精神所代表的职业理想、道德、责任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搭建专业平台课程,在确保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1/4总学时的基础上,把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养成教育整合到各类平台课程中,拓展公共选修课。其次,按照课程的教学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职业目标、知识结构等因素,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技术,着力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同时,针对学生的行为特征和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使学生明确了解工匠精神的特质、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从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另外,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模块,采取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工匠精神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最后,善于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中心、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等平台,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所涵盖的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3.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训教育紧密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为了切实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技能教育、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必须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德国为例,德国“双元制”规定学生要接受为期3年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进入工厂做3~5年的学徒,才能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
另外,工匠精神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实践。专业实训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从专业实训入手,切实发挥专业实训教学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让学生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通常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是以单门课程为载体的,比较容易实现,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开展,但这种形式不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多门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以课程群的形式开展专业实训。
4.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课程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从企业中挑选优秀的工匠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职业意识,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聘请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其次,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严谨专注、追求卓越、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校园内打造传播工匠精神的器物文化,如工匠名人雕塑、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等,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新形势下“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推动我国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
[2]胡彩霞,檀祝平.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四大要义”[J].职教论坛,2017(11).
[3]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6).
[4]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2).
[5]刘丽,周振刚,王威.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6]王瑞荣.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
[7]范菁菁.新时代背景下扬州玉雕“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品鉴,2018(11).
[8]高娜娜.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9]曹志宏.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十大着力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
[10]邹礼平,李国元.地方院校卓越农林人才特色化培养实践[J].高教学刊,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