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困境与出路
2019-06-11李鑫白凌
李鑫 白凌
[摘要]尽管我国应用型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深化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改革项目。文章提出了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路径:完善卓越课程体系,加快卓越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卓越教师队伍;政府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
[关键词]卓越计划 应用型院校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鑫(198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讲师,硕士;白凌(1982-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辅导员创新力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6MK03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6-0042-03
一、“卓越计划”的提出
“卓越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简称,是教育部为深化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改革项目。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大学召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并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学)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所应用型院校探索实施“卓越计划”,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的特点包括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最主要的目标在于为经济发展、为工业发展、为民族未来发展培养众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从而奠定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推进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遵守“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基本原则。为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应用型院校应与有关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联合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共同培养人才。其中,应用型院校尤其要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兴人才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地超前培养人才,以避免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以及工程技术人才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我国建成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向着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进发。
二、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困境
尽管我国应用型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1.课程设置方面。许多应用型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重视基础知识而轻视实践训练的问题,将教学重点落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之后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适应工作岗位。
首先,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课程内容陈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不符。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讲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授课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不大。
最后,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较小,致使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严重不足,以及存在陈旧、老化、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并且校内外实践基地匮乏。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目前我国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一直局限于学校之内,因此实践能力较低和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其次,尽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应用型院校引进了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但是他們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三、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路径
“卓越计划”对于促进我国应用型院校面向经济社会需求,制订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完善卓越课程体系,加快卓越实践基地建设。第一,完善卓越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依托。由于理论课程具有易操作、考核成本低和人力物力耗费相对较低等特点,因此,许多应用型院校过于注重理论课程而忽略了实践课程。应用型院校需完善卓越课程体系:首先,基于地方经济建设设置卓越课程。“卓越计划”的目的在于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应用型院校应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来合理设置课程的内容、学时和顺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使专业设置更加适应时代要求。其次,探索实践课程多样化。应用型院校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观念。开设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如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快卓越实践基地建设。《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首先,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地点。应用型院校应基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本校现实情况建立操作性强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如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模拟工厂、适用于艺术类学生的独立工作室等。其次,搭建校内工程坊。校内工程坊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型院校应搭建以实现学生自主实践和教学实习为导向的校内工程坊,购置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设施。同时,鼓励学生在工程坊中的任何自主创造发明行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整合地方资源。应用型院校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各方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院校应积极邀请社会机构及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与此同时,应用型院校还应寻求中外合作机会,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派遣和学生交换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
2.建设卓越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院校应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卓越教师团队。卓越教师需要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较高的实践活动指导能力。第一,树立卓越教师的新观念。首先,卓越教师应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锐意的进取心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其次,卓越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最后,卓越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能力。
第二,促进专兼职教师共同发展。首先,建设教师培养平台。应用型院校应采用优胜劣汰的思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剔除队伍中思想陈旧、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的教师,积极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使其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现状,提高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开阔眼界,把握前沿发展趋势。其次,建立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应用型院校应加强兼职教师教学理论培训,促进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3.政府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第一,强化政策保障。尽管应用型院校与企业合作已久,但收效甚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因此,地方有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与校企合作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及义务,以保障校企合作有序开展。
第二,加大资金支持。一是增加财政支出,改善应用型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如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力度;二是为参与企业实习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补贴,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三是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促进校企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周金堂.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相关度研究——以江西省本科高校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8(1).
[2]曾艳.高职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孵化”螺旋渐进式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7).
[3]李兵,陆建军.高职院校行企校共建联合学院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2).
[4]何新哲.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以宁波TAFE学院“中外合作、中高贯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1).
[5]许应楠.我国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对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7(20).
[6]张烈平.地方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究[J].高教论坛,2014(2).
[7]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8]吴宜灿.基于团队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
[9]李艳波,刘松先.基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6).
[10]吕亮雪.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