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小提琴社团组织与构建
2019-06-11罗希
罗希
长期以来,器乐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版块,在当今大力提倡“以美育人”的审美主题教育当中,器乐教学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艺术教育极为发达的上海地区,普通的“器乐进课堂”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日益增长的艺术发展需求。因此,各区中小学涌现出了较多由学校组织的器乐社团,其中小提琴因其在西洋管弦乐队中的重要地位,而备受青睐。本文以中小学小提琴社团的组织与构建的历史发展为基点,从社团教学模式着手研究,借此希望中小学小提琴社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
小提琴在西方器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音色优美,演奏曲目广泛,而备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由于乐器特性,小提琴不仅在独奏演奏中独树一帜,在管弦乐队与弦乐队的编制中,也是所需数量最多,声部要求最高的。在国内艺术大环境“美育”的提出下,小提琴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率也是日渐增高,为管弦乐队和弦乐队的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杂志与学术论文进行整理发现,对小提琴集体课教学和音乐社团发展现状与前景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中小学小提琴社团的组织与构建相关研究较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仅组建了小提琴社团,因此,在下文的阐述中将从社团小提琴课的教学方式以及学校器乐社团的组织与构建两方面整理、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现有的部分研究成果。
1 对小提琴社团集体课模式的研究
回顾我国二十年内大环境,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逐步扩大。早在九十年代沈彦的《关于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组织与方法的探讨》中就具体阐述了集体课对中国国情而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人口较多的中国来说,仅靠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大量求学者的需求,因而集体课授课模式在我国显得格外重要。对于集体课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半个世纪前就出现了各个国家的教育家对集体课的研究。比如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莱奥波尔德.奥尔的著作《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中就提到小提琴集体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著名小提琴家米尔斯坦在他的回忆录中就提到“我的启蒙教师非常注重集体课,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学习非常重要”。德国小提琴教育家杜弗莱和杜登在《幼儿小提琴启蒙教育理念》也提出了专门针对“幼儿”的集体课模式。最为著名的国外集体课研究来自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他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进行大量的实践证明了弦乐集体课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而对于中小学小提琴集体课现状的研究,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教师基本功及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如孙家鸣的《对小提琴集体课基础教学之浅见》中,作者就提到教师水平和责任感的提高是集体课质量的关键。作者认为因为集体课人数较多、学生接受能力不统一、家长配合程度等因素,必须使得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感才能保证集体课的正常开展。陈建新的《谈小提琴集体课教学》中提到:“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好的协调能力”,其中教师的协调能力是指教师需要协调学生进度不统一、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等问题,他和孙家鸣想法一致,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灵活多变的教法,是无法进行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
1.2 对学生学习周期以及学习心理的把握
徐多沁、周世炯的《儿童小提琴教学中的集体课》中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从集体课的“竞争性”,学生鉴别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克服困难能力以及提升自信心等方面具体阐述了集体课对儿童小提琴启蒙教学的益处。杨平的《少儿集体课教学初探》中提到学生能够直接在他人的演奏当中辨别好坏对错从而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并且能够激发孩子的好胜心于进取心使得学习进度加快。
1.3 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方法无疑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而这一方面的研究数量也是最为突出的。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丁芷诺在《小提琴教学精讲》中就从教学难点突破、教材选择、左右手技术原理等方面阐述了集体课教学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郑大景《如何让小提琴集体课有效进入课堂的思考》中创新的提出了关于采用小提琴多媒体电脑音乐制谱软件和视频教学方法的观点。张璐的《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组织与方法的探讨》中强调了无论是初期启蒙阶段还是中高级(五级以上),集体课的首要任务是注重小提琴基本功训练,应把小提琴主要技巧比如:柔弦、双音、手型、运弓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1.4 分班教学的可行性
前文已经提到了集体课对于社团教学的合理性,然而集体课中会有不同学生的水平不统一、进度不统一的事实出现,对于社团以及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秦放的《论小提琴集体课的利与弊》中提到集体课招生应该考虑到年龄的统一与层次的统一,可以理解为:相同年龄与相同基础的学生在集体课中更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然而很多学校的音乐社团中夹杂着完全不同水平或者年龄差距较大的学生,其分班是按照报名先后顺序,而未考虑年龄差异问题,从而导致每个班级中都会出现年龄落差、进度不统一问题。
综上所述,中小学小提琴社团教学需要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敬业精神、遵循学生生理心里的发展特征、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分班制度来进开展教学,总的来看,在中小学小提琴社团使用集体课教学是合理并且科学的,但由于集体课的性质特殊,有别于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课程,对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教材的选取,课程的安排都是新的挑战。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是生搬硬套,就会造成授课质量的下滑,这就有违开设集体课的初衷。另外,在学员的招收方面,不能因为是集体课而一味滥收,对学员的数量和本身的音乐素质,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把关。
2 中小学器乐社团现状
2.1 教师专业能力的再培养
王斌在《中学器乐教学的实践报告》中提到目前中小学器乐教师逐渐放弃本专业的发展,不愿意将自身资源合理投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现象。而王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研究》中提到了目前中小学校教师队伍中器乐教师的比例并不多,并且较为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基本功过硬的器乐教师。作者建议在学校器乐队伍建设前对音乐教师实行全员器乐化培训,并对现有的器乐教师进行业务专业化提高。同样在范红玲的《影響中小学七月教学发展的因素及改进策略》中也提到了专业器乐教师匮乏的问题是制约中小学器乐队伍建设的关键。
2.2 器乐社团发展与学校预期的冲突
在许洪帅的博士论文中提到学校学生乐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校园器乐社团的成立首先应该服务于学校的所有学生以及教工,因为他们才是乐团提高的基础。在他的调研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学校存在器乐社团并未成为一种音乐欣赏普及的资源途径,反而变成学校争夺比赛奖项或者提高艺术特长生升学率的一种工具。因而失去了普及美育教育的意义。同样在张毅的《开展中小学器乐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中提到“音乐功利思想”,他认为有的学校的决策者不顾学校器乐教学的特点,一味向专业化看齐,以比赛为目标,用名次决定社团发展力度,取得了名次就大力发展。反之就忽略其本身存在的意义。使得社团、乐队变为体现学校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的“品牌”,与大多数学生无关。
2.3 教学过程中与家长的配合
在周世斌的《我国中小学器乐教学弱势状况分析及改革思考》中指出,很多家长对孩子选择社团具有强制性,很多进入社团的家长是为了升学加分的功利性,并不是为了孩子可以得到更好、更加便捷的技能训练。许双毅、李艳杰的《对中小学器乐教学的一些思考》中提到由于家长对中小学音乐教育认知不同、经济差异等方面直接影响了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甚至有的学校因为担心个别家长的投诉,干脆不开设器乐社团。
反之有较多的研究都提到,中小学器乐社团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如郑大景与梁瑾《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中都提到了集体教学中家长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使得家长与教师保持沟通,家长及时反馈孩子在课后练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帮助,让家长更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训练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学校社团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只作为学校与老师的业绩,这很容易造成社团的存在寿命缩短。想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艺术实践的多样性,同时教师与学校也需要有耐心,艺术类的学习是点滴积累的过程,短期看到显著成效,是较为困难的一件事。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因共同协作,才能把社团办好。
3 总结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把器乐社团的组建研究细化到具体某一个声部乐器或者某一类社团形式上,对今后的器乐教师组建各种形式的器乐社团会具有更加清晰以及明确的指向性。同时,对于中小学小提琴社团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更多地把小提琴社团与学校音乐文化发展以及学校发展方向联系起来,更有效的实现美育教育的内涵,把学校的音乐社团与本校学生、教师的发展紧紧的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以提高集体课授课质量为初级目标,随后在时机成熟,教师、学生能力足够的前提下,获取家长、学校的支持,组建乐队。在乐队排练节目成熟后,再行安排舞台实践,展示教学成果。这就能形成一种教学,实践,成果展示的良性循环。不仅能提高学校内部的音乐文化内涵,也能促进学生、家长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其次,中小学器乐社团的构建与组织上,有存在不合理的分班模式,我们可以借鉴例如优秀管乐队、合唱团的组建模式,在招生时优先考虑有基础的学生,同时大力培养没有小提琴演奏基础的学生,双管齐下,保证教学质量。在乐队排练曲目的选择方面,要兼顾艺术性和可听性两方面,尽量让演出曲目雅俗共赏,回避阳春白雪的尴尬局面。
希望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努力,能让小提琴的集体授课在校园内得到推广,乐队的组建也得以实现,不仅让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家长能看到教学的成果,学校能打响“美育”的品牌,更能让学校的教学与外部资源接轨,学以致用,而非只是重复每一天的机械式训练,让音乐的美好只成為黄粱一梦。
(作者单位:上海市莘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