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人际互动模式的个案咨询报告

2019-06-11李小鹰杨怡

知识文库 2019年3期
关键词:求助者咨询师人际

李小鹰 杨怡

本文是针对一起职场人际互动模式的个案做出的辅导。求助者有追求完美、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在职场中受挫,辞职后,长时间不能恢复工作,使自己生活、事业陷入困境。报告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结合精神分析的思维方法,使求助者改变对其挫折的认识,从而达到改善其情绪状况的目的。

1 个案情况介绍

求助者:某男,三十五岁,汉族,已婚。家庭背景:父母只要求孩子搞好自己的学习,其他的有家长负责。有一姐姐,常常帮他。求助者学习成绩好,是个典型的IT男。某知名高校毕业后,到某网络公司工作,又很快被提拔为副总。两年前辞职回家。目前暂无工作。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由朋友介绍前来咨询,以前无咨询经历。

两年前,求助者因在工作中与公司另一副总发生矛盾,原以为老总会出来帮自己说话,但老总没有。认为老总偏袒对方,愤然辞职。辞职后,还有猎头公司找过他。但总是谈不成。一会儿又说要自己创业,却没见什么头绪。近半年整天情绪低落、有时还在家里发脾气。计算机网络这个行业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家人担心他原来的优势会很快消失,很焦急。他从小和姐姐关系比较好,姐姐找人为他介绍了咨询师,劝他一试。

求助者看起来似乎没精神。开始谈话有些犹犹豫豫,经过提问,大致谈了自己问题的起因和经过。感觉他情绪也有些焦虑,有些地方不愿深谈,认为自己与同事的冲突中自己很委屈、对原老总的偏心很愤怒。对于自己不再出去工作,总是在找各种客观的理由,不愿接受现实。其社会功能有一定缺损。

咨询师了解到,求助者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用做数学的方式对待人际关系,把一些事情和绝对化。

此案例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到底谁是求助者?咨询师认为是案主的姐姐,求助的想法和行动都由她而起,另外她与弟弟的关系也值得注意,弟弟目前的人格特征及其困境与其家原生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对典型的中国式姐弟。再考虑他与原公司老总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很像他与父母或姐姐的互动方式。

2 评估与诊断

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从病因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从社会性因素看,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工作中发生人际关系矛盾,这是直接诱发其后续问题的诱因。从心理因素看,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①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和必须完美的错误观念。自己与同事的矛盾是“非黑即白”的,老总不帮自己就是偏袒对方。自己的事业必须完美、成功。对新工作的要求,以及他期望的得到工作的方式——让好工作来找自己——才完美。②被动交往模式:在原生家庭中,家人替他处理学习外的一切,在工作中遇到人际矛盾时,潜意识中把老总成了自己的“家长”。重新找工作时,也在等别人来找自己。社会交往功能差。

3 咨询方案

咨询基本原理①:阿尔波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RET)。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②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强调个体早年与抚养者的互动会内化为孩子的人生体验,进而影响其成人后的各种表现与人际交往。

4 咨询过程

(1)咨询目的:A.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相关理论,使其接受该理论;B.与求助者一起找出他问题的;C.帮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适的根本原因不在事件,而在于自己的认识和信念与现实不协调,找出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并结合求助者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使其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进而改善其不良情绪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D.向求助者解释客体关系理论,助其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

(2)咨询过程:解说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在心理问题中的核心作用。一个是非此即彼,一个是我必须完美。

(3)咨询谈话摘要

咨询师:你认为你的愤怒是指向同事还是老总?

求助者:都有吧。开始是同事,后来是老总,老总竟然一句话都没说,太没公道了。故意偏袒对方。

咨询师:这么说,你最生气的是老总不帮你这件事?

求助者:嗯

咨询师:从理性情绪理论来看,人际斗争中老总没有站你这边,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可能不是引发辞职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为什么呢?

咨询师:是你对此事的看法。所以,你是怎么评价老总的行为呢?

求助者:老总偏袒了对方。

咨询师:那我问你一个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除了爱或者恨,有没有可能不爱也不恨呢?

求助者:嗯……還是有可能的。

咨询师:那么,老总只是没说话,你怎么能肯定他袒护对方呢?也许他只是保持中立?

求助者:我没有想到这一点。

咨询师:当你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为:老总偏袒对方。你的情绪就会是负面的反应;当你认识到老总可能只是中立时,你觉得怎样呢?

求助者:也许好些。

咨询师:刚才我们说到的那些想法在合理情绪理论里,就叫绝对化思维:非黑即白;必须完美:我的工作是完美的。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人们持有此类不合理的认知,所以让我们不开心的可能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求助者:嗯……

咨询师:其实你也是副总,当你手下的人发生冲突,而且两边都认为自己有理时,你会怎么办?

求助者:嗯,你是说不好评判吗?

咨询师:如果你的老总当时也这样想呢?你有没有认识到,世上凡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处理人际关系和做数学是不一样的,在你看来是同事是错的,但在老总看来不过是你们立场不同而导致的分歧;或许老总考虑的是全局的利益;或者是因为希望你能自己处理人际冲突,毕竟你是副总,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他会暂时不表态。不一定是站在对方一边。

求助者:你的话对我很有启发。

咨询师:那么,我们能接着能讨论一下,你辞职后找工作的问题吗?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两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吗?

求助者:刚辞职时,还有猎头公司来找过我。没接受的原因主要是不太满意吧。

咨询师:在什么方面不满意呢?可否告诉我,你是与以前的职位比较的吗?是不是希望比以前更高呢?

求助者:有这个想法。

咨询师:你察觉到这样想是为什么吗?

求助者:证明自己吧……

咨询师:那你觉得一个人能永远成功吗?能永远没错吗?这个世界上有绝对“好”的工作吗?

求助者:当然不能。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其实我也碰到过一些比较好的机会。

咨询师:那么,你为什么没有抓住这些机会呢?

求助者:(沉默)也说不清楚,不知为啥他们没来联系,后来才知道被别人抢先了。

咨询师:嗯,我理解,越是“好”的工作,越会有比较多的人看上,是吗?

求助者:当然。

咨询师:既然有竞争,作为求职者就需要主动去争取,对吗?

求助者:是的,但当时我心情很差,对人际交往变得很没信心。

咨询师: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可否理解为有这样的意思:“只有别人把一份“更好”的工作主动送上门来,才能证明之前与你发生矛盾的同事是错的?尤其是想向老总证明不帮你是他的错误?”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其实这是要求自己绝对完美、评判事情则非错即对、我必须正确。你真的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人吗?有完全正确的人吗?有只对不错的人吗?何况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了,那件事本没有绝对的对、错。老总也没有说你错了。

求助者:是的,我辞职老总也托人表示挽留了,但我当时觉得他很虚伪。我小时候别人也说我“倔”。但以前我有此类问题,老总却帮我处理过。

咨询师:老总帮你和不帮你有什么不同呢?

求助者:因为这次真的很需要他的表态吧!

咨询师:那是什么意思呢?你觉得自己处理不了?

求助者:有一点吧。……我确实不太会处理人际冲突,这也是我感到头疼的方面。不知怎样去和别人谈。

咨詢师:我也注意到这次来求助的不是你,而是你姐姐。你回忆一下你小时候,除了学习,当你有人际问题的时候,是你自己解决的呢还是你父母或姐姐?

求助者:这和这事有关系吗?

咨询师:你有没有发现,你解决人际冲突的方式和你在原生家庭里的方式某种程度是一样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一个人与领导的关系投射了他与父母的关系。为什么老总没为你说话你就感到气愤?也许你从小养成这样的行为模式,我只管学习,其他的由父母或姐姐处理。现在潜意识里把领导当成了自己的父母。你找工作的方式也有点像“等工作”,你在人际互动中很少主动?

求助者:是这样……

布置家庭作业:

①求助者反思当年的辞职事件和找工作的过程,让求助者把自己对此事的负面想法,都一句一句写下来,然后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理论中,关于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这三个非理性信念的特征,去一一比较,找出自己这些想法的不合理之处,

②求助者回忆思考一下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养成的被动的人际交往模式。

求助者自我评估:回家后很快行动,先找到一份普通工作适应环境,心情明显变好,睡眠明显改善,与妻子关系也缓和。家里人也明显放松很多。他人反馈:求助者姐姐反映弟弟在恢复中,家人也放下心来。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求助者咨询师人际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拒绝的正确方式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
心理求助指南你了解多少?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同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