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篆刻家徐人月
2019-06-11马洪
马洪
明清两代的篆刻艺术史,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方寸印石上的才情与风雅,几乎全由江南的才俊们所演绎。钩沉索隐,东北籍印人稀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降至民国印坛,终于出现两位东北籍印人的身影:一位是辽宁籍的王光烈,另一位则是吉林籍的徐人月(图1)。徐人月的篆刻事迹长期被印坛所忽略,业界对其极为陌生,直至上世纪90年代,印史学者孙洵编撰《民国篆刻艺术》一书,广泛搜集印人材料,始为徐人月立传,人们才有些许的了解。
徐人月(1886—1974),名一隺,以字行,号人鬼,别署月翁、小白山人、九师虎堂主等,今黑龙江省东宁市人。东宁的历史沿革颇为复杂,清末设治,以其地居宁古塔东部而得名。清代属宁古塔副都统辖区。1881年(清光绪七年),宁古塔副都统派员于三岔口地方设招垦局,招民垦荒。1903年,清廷批准,撤销招垦局,于三岔口地方设置绥芬厅。1909年,绥芬厅升为绥芬府,移驻宁古塔城,另于三岔口设置东宁厅,隶属于吉林省东南路道。1913年,东宁厅改为东宁县;1914年,隶属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撤销道区,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改隶滨江省。1937年,划归新设之牡丹江省管辖。1943年,先后改隶东满总省和东满省;1945年抗战胜利后,初隶绥宁省,后改隶牡丹江省。1948年,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松、黑两省合并,由黑龙江省管辖至今。由此可见,徐人月的原籍隶属于吉林省。
关于徐人月的生平履历,资料匮乏,略知大概:七岁启蒙读私塾,十六岁始学金石书画,1905年毕业于吉林省立优级师范学堂博物科。1913年,随妻魏莲清留学日本,研习标本制作。1916年归国后曾在北洋政府任过文职,继而在广西南宁、桂林及四川等地以教书为业。1949年后徐人月生活在上海,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59年移居江苏南京,由侄外孙女照料其日常起居,直至终老。
金石翰墨,修性养心,是徐人月一生的艺术爱好,书、画、印中,其篆刻最为精能。早期刻印,服膺清末陈介祺,精研其《簠斋藏古封泥》,并以《十钟山房印举》为起步,后得《十六金符斋印存》,临仿各式汉官私印。中年以后,醉心于三代吉金文字入印。流派印追随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诸家,晚年则偏好邓散木的印风。笔者搜集所见他的篆刻遗作有:“吉林徐人月印信长寿”(图2)、“人月内子莲清长寿印”(图2)、“徐人月又号人鬼一字冰壶船九丰”(图2)、“溢荃左楠之玺”(图2)、“吉林人月”(图2)、“神飞”(图2)“徐人月”(图2)、“橘子洲头”(图2)和“一声长啸海天秋”“年高身健不宜作神仙”“吉林徐人月之玺”“人月买得”“松花江上学者”“六亿五千南北徐人月”“徐人月吾老矣”“厕简纸”“恭贺新禧”“松花江上闲人”“光绪拔贡”“徐人月书画”“丙戌生人”“魏神龟印”“学雷锋”“人月”“养藏居士”“徐忍寒印”,以及摹仿邓散木《沁园春·长沙》组刻26方,总计50余件作品。
徐人月有几十年的治印经历,所刻印章应远远大于这个数量,由于散失太多,生前亦未辑成印谱,恐怕难以详知全貌了。
从现存的徐人月印作看,他的艺术视野是较为广阔的,以秦汉印入手,广学各家所长,在篆法、章法和刀法上,他尤其重视篆法,主张篆刻一道,看点在篆,不通篆、不习篆书,篆刻便无根底。这种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的艺术理念,为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所倡导,被印坛广泛接受,开拓了篆刻艺术的新面。徐人月受赵之谦的启发,亦博取铜镜、钱币、砖瓦铭文等入印,既丰富了篆刻的表现形式,又丰富了篆刻的审美内涵。观其作品有三类作风:其一,采用金文入印,如“徐人月又号人鬼一字冰壶船九丰”“溢荃左楠之玺”,形式拟战国古玺,印文布局强调疏密、错落的空间关系,深得古玺气韵。其二,仿汉镜、砖瓦铭文,如“吉林徐人月印信长寿”“人月内子莲清长寿印”,这类作品印化自然,平实厚雅,朴茂淳古,颇见功力。其三,摹仿邓散木的风格,倾心于字法、章法的形式感,追求印面的装饰性和美术趣味,图2中这方自己的名章,在印文布阵上,可谓殚精竭虑,“徐”字下部笔画的折曲,“人”字借徐字的偏旁,“月”字与人字的合体,皆显出邓散木式的印面经营,习气较重。这部分仿邓印作,反映出徐人月刻印的某些技巧信息,但缺乏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可谓偏离了篆刻的正道。将徐人月的篆刻放在民国印坛上审视,虽与吴昌硕、齐白石、陈衡恪这些一流大师难以比肩,但定位于中流水准,或不虚妄。
刻印之外,徐人月兼擅书画创作,其书法于《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用力尤多。由于散失严重,目前笔者仅见一件“出故迎新气,为腾诸物明”五言楹联作品,魏碑字体,雄强朴茂,气象不凡,从笔势字态审视,似有赵之谦碑书的风范。
有关徐人月事迹新的信息,近年其弟子苏金海撰《一个未曾谋面的老师——徐人月》《20世纪70年代南京的篆刻展览》、王光明撰《回忆徐人月先生》的文章有所披露,得知徐人月离乡多年未改东北口音,谈吐温文尔雅,与人和善。治印上追战国古玺,以秦汉印为宗法,潜心于封泥的研究和借鉴,对吴昌硕、赵古泥的印风尤为欣赏。1973年南京篆刻展,有傅抱石、杨仲子、罗叔子、丁吉甫、谈月色、陈大羽、萧娴等名家的作品展出,篆刻内容多为毛泽东和鲁迅的诗词名句,时年已是87岁的徐人月,篆刻一方“指点江山”印作展出。这是他生前参与的最后一次艺术活动。
徐人月生前常将自己的籍贯铭刻于石印上,如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徐忍寒作“养藏居士”“徐忍寒印”双面印,边款即署刻“一九五八年作于上海,松花江上人家”。其自用印亦冠以“吉林”“松花江人”字样,心中未忘白山黑水这片故土,乡愁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徐人月晚年在南京生活了16年,且有书、印参展活动,江苏篆刻界将其看作是江苏近现代印坛人物,也算合乎情理罢。
徐人月在江浙一带有些影响,作为一位东北籍篆刻艺术的先贤,而在他的家乡,则知其者甚少,令人遗憾。就徐人月的篆刻成就而言,完全符合录入地方志书的标准,《东宁县志》缺失关于他的记载,并不适宜。以原籍而论,徐人月为清末民初吉林东南路道东宁厅人,他是书写近现代吉林篆刻史绝不能遗漏的一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