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骨独具奇险生姿

2019-06-11李笙清尼松义

东方收藏 2019年3期
关键词:王铎草书书法

李笙清 尼松义

王铎,字觉斯,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等,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王铎14岁开始读书,16岁入庠,30岁中举,明天启二年(1622)31岁时中进士。处在改朝换代明末乱世的王铎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明朝灭亡后进入清廷,官至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

王铎工诗文,博学好古,绘画以山水及梅兰竹石见长,丘壑峻伟,意趣丰蕴,写实生动。在明末清初的书坛,王铎可以说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书法家,他诸体皆备,书法功力深厚,尤其擅长行草,宗法二王、钟繇,并吸取米芾之长,自树一帜,将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影响中国书坛400余年。王铎草书大气磅礴,多姿多彩。笔法极其丰富,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结构紧密,连绵飞动,姿态欹侧,奇险生姿。王铎善用墨,首创“涨墨”之法。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王铎)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钟繇),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王氏师承虽与董其昌相近,明末并称“南董北王”,但与董崇尚柔媚秀逸的风格迥然不同,王氏反时风而行,提倡“取法高古”,推陈出新,书风“力矫积习,独标气骨”,奔放纵意,变化多端,多出自胸臆,尤以苍郁雄畅见胜,名重一时,有“神笔王铎”之誉。

王铎自幼聪慧,因家贫而无法入学,自学书法。据说他常常在学馆窗口偷学,一次,先生要学生们用一个字写满地上的方砖,且要四角撑满。就在学生们纷纷摇头之时,王铎在窗口应道:“我能写。”然后沉着地进入室内,接过先生递过来的毛笔,饱蘸浓墨,在方砖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乙”字,被先生连连称奇,赞之“神童”。其后,他遍习诸家名帖,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间断一日耳。”15岁时钻研《兰亭》,从此对二王“饮食梦寐之”,临二王“如灯下取其影,不失毫发”,如痴如醉。他一生辛勤探索,勤写不辍,即使在繁忙的做官之时、动荡的变革之时也不间断,终于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大家。

王铎《行书五言杜诗》轴(图1),纵160、横52厘米,绫本。内容为:“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自识:“石芝開士,甲戌书杜,王铎”。钤白文“王铎之印”“经筵讲官”二印。通观全幅布局合理,整体效果和谐融洽,书写自然流畅,点画错综复杂,线条粗浅呼应,上下左右分布跌宕,暗合古人“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者走马,密不透风”的要旨。特别是在不平衡的字与字之间求得和谐与平衡,技法精湛娴熟,笔力骁悍雄奇,气贯长虹,达到了笔势雄强起伏、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这幅行书古朴平淡,用笔淋漓大气,出规入矩,略带浑厚凝重,有二王笔意面貌。笔势连绵流畅,收放自如,虽相连不多,但笔断意连,行气贯通。结字左低右高参差不一,飞腾跳踯而不落俗套。起笔、转折处多方笔,凝重而不呆滞,流转自如处,粗细变化欹侧,转折隐含米芾圆转的篆书痕迹,沉稳含蓄。行笔能纵能敛,时用折锋,增添了刚健挺拔、力重千钧的气势,使文字组合既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美,又有奔放纵逸奇趣。结体、章法大小错落,屈曲回环,苍劲有力,千奇百怪中给人奇险超逸之感。表现手法上具有长短、大小、连断、正斜、轻重、徐疾、曲直、夸张、跳跃等诸多特点,变化丰富,外透洒脱,内敛刚劲,神采飞扬且自如潇洒,一股浓浓的创作激情和豪迈气势跃然纸上。字与字之间布置和谐,跌宕起伏间纵横舒展,加上其独出心裁的“涨墨法”书写,浓淡相间,燥润相映,天然而成一种别样神采,呈现出疏淡而不空阔、丰润而不肥腴的艺术效果,大有时人之誉“锥沙印泥之妙,龙跃虎盘之致,松涛云影之幻,造化入神之奇,草中有楷之性,错落有致之美,纵而善敛之形,唐书宋字之韵”的魅力风格,结构紧密大气磅礴,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所书诗句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五律《江上》,显示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深秋之时借景抒怀、年迈体衰报国无门的惆怅情怀以及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甲戌为明崇祯七年(1634),王铎时年42岁,还在明朝为官,正当壮年艺术成熟之际。创作这幅作品时,正值战乱频仍、内忧外患、社会急剧动荡不安的明代末年,也造就了他充满矛盾与苦闷的内心世界,亦激发了他的艺术创作情感。王铎触景生情感怀时艰,借杜甫诗意以发泄内心忧郁之情,其追求雄强、激烈的书法风格与对动荡社会的忧心焦虑融为一体,形成了这件笔力雄健、奇矫怪伟的行书作品,亦是王氏处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内心生活的真实体现。

从这幅书法作品中,可管窥到刚柔并济的书风和洒脱险逸个性,可谓王氏书法走向成熟的代表性作品。作为明末官员,在江山易帜之后,王铎54岁那年因降清为官而遭到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的诟病,这位“两代尚书”(王铎曾先后担任明朝和清朝礼部尚书)因此长久抑郁,但其书法上的高深造诣及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留下传世墨迹甚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流芳后世。海外对王铎书法极其推崇,日本人更是将其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甚至提出“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说法。对其行草书法的艺术成就,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下面,让我们再来赏析王铎1643年所作的草书《为长正贤契临阁帖卷》手卷(图2)。这件作品尺寸为26.5×338厘米。

王铎《为长正贤契临阁帖卷》,自署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行书,草书。临《淳化阁帖》,凡七十七行,共五百字。“知贤弟”部分及“敬祖”两部分,见于《淳化阁帖》第五,均题作“古法帖”。第三之“郑修容”部分,见于《淳化阁帖》第一,题作“宋明帝书”,第四之“知汝” 部分,见于《淳化阁帖》第三,题作 “汉张芝书”,王铎所临为“冠军”及“今欲归”二帖。第五之“得书知问”部分,见于《淳化阁帖》第八,为王羲之《上虞帖》。

王铎在长卷或册页上临书,和在条幅上临书相比,其方法、态度很不相同。就此卷来看,于点画起迄之间,无不表现出王铎对原帖精熟的把握及独到的理解,前三帖部分,精神面貌显然是王铎自己的,但笔笔又都是出自原帖《仿汉张芝帖》部分,通篇形神俱见,字字生龙活虎,最后之《仿王羲之帖》部分,可以看到王铎将书写张芝帖时的恣肆运笔余味自然地融进了羲之严谨的今草之中。益觉神完气足。卷末之小楷款识,与全卷行、草书相映衬,行、草书更见韵味悠长,小楷书更见缜密深稳。

王铎自上一年夏季流寓吴、越,至是秋方返回河南,携家人寄寓于辉县苏门山下南十里之孟庄,王铎在孟庄居住大约有五个多月,于次年二月,又移居浚县一带。此卷署为“癸未十一月”,当是寄寓孟庄之时所书。

下面鉴赏王铎1634年行书《广陵怀古二首》扇面(图3),尺寸为17.5×51厘米。作者在扇面上所书诗文内容为:孤城极目意悠悠,烟里人家浅淡洲。兰气香沉金锁钥,翠涛光妬玉箜篌。堤边故苑风霜冷,原上诸陵草树秋。二十四桥询往事,江声寂寞向东流。作品钤印“王铎之印”,题识“广陵怀古二首。甲戌夏五月,书奉今础老先生词社正。弟王铎。”鉴藏印有:玩流珍赏、思胜藏书。

该作品作于崇祯甲戌(1634年)。大约在崇祯六年(1633)到八年,王铎生活在北京,与倪元璐、宋今础等交游。崇祯七年,书赠宋今础庚午前后自作诗数首。

上款人今础宋之普(1602—1669),字则甫,号今础。山东苍县人。自幼聪颖好学,暑寒不辍。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与父宋鸣梧同殿称臣,深得朝廷器重。崇祯称他“品能铸古,才能裒今”。 精于古文辞章,常与王铎品评书画。1644 年,清政权建立后,宋之普则携眷南下避难。其时,王铎也流寓于运河、江浙。他们身仕两朝,历经明清鼎革,故而拥有同样的借古怀思之情。通過诗句铭刻内心的嘘叹,抒发内心的荒芜。

王铎的书法,特别是他的行草,熟悉者很多。而对于他的绘画则知者甚少。其实,王铎一直是个绘画爱好者,他喜欢元人更崇尚北宋绘画,收藏极富,目前海内外博物馆藏的宋元绘画上有王铎题跋的为数不少,可见他对画道研究之深。他善画兰竹,有元人气韵而力量过之;亦能山水,结构得北宋人雄浑团结气象,然墨韵清苍,不失元明文人气息,格调都很高。

王铎的作品大气奔放,从他另外一些作品(图4、图5、图6、图7、图8)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特点。王铎的书法开创了一个时代,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王铎草书书法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漫画
漫画
诗书画苑
漫画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书法等